华南某设计院拍微短剧,半年狂赚上亿元!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5 20:30 1

摘要:猪只有站在风口上才能飞起来,人只有时刻紧跟热门行业才能赚到钱。这句话,如今看来,依然闪烁着现实的光芒。

猪只有站在风口上才能飞起来,人只有时刻紧跟热门行业才能赚到钱。这句话,如今看来,依然闪烁着现实的光芒。

最近,一则关于华南某知名设计院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这家设计院“偷偷炒更”搞起了微短剧,上半年狂揽1.09亿元。

设计院不画图,拍起了短剧?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地发生了。

1、设计院的跨界逆袭

当建筑行业遭遇寒流,华南某知名设计院悄然成立了一家子公司,专攻微短剧业务,团队规模近百人,覆盖内容、制作、投流、版权运营全产业链。

这家去年九月才成立的公司,上半年靠数字文化业务收入1.09亿元,占总营收18.09%,直接碾压造价、工程等传统业务。

表面看是业务创新,说到底还是行业悲歌。2024年,这家设计院传统建筑相关业务收入下滑22.55%。

反观微短剧市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元。

当画了二十年图的设计院开始拍“霸总爱上我”,这个时代的变化,总是超出我们的想象。

2、短剧狂飙,全民入场

短剧市场的火爆程度,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正式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用户规模达6.62亿,覆盖超六成网民。

曾经的公众号一姐咪蒙转型做短剧,赚了好几个小目标;工程圈讲建造师考试的培训老师转型做了短剧演员;刚毕业的土木小伙在短剧里演霸总,从穷学生实现了人生逆袭。

更令人惊讶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都在涌入这个行业。49岁的品酒师马歌跨界演微短剧,成了“爸爸专业户”,日薪可达1000元。

26岁的河北女孩兔子放弃“北漂”,到郑州追梦短剧演员。40岁的洛阳批发商郭丹丹更是两地奔波,边卖袜子边过戏瘾。

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一个普通村庄北梁家庄,十几位村民用一部手机拍摄的短剧《花开石上》,播放量突破3.3亿次。

这些看似“土味”的短剧之所以能大爆,关键在于其真实性和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村民们无需“扮演”,他们只是在镜头前呈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性格本色。

3、短剧背后的酸甜苦辣

短剧行业看似遍地黄金,但真正能挖到金子的仍是少数。

花熊文化创始人周洲,这位从广告导演转型短剧的“斜杠青年”坦言:“短剧剧本占70%权重,剩余全看情绪能否精准戳中观众。”

尽管短剧行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但周洲也指出,平台流量扶持至关重要。“若无法持续投流,即便口碑好,也容易被新剧淹没。完播率、上线节点、宣发投流,环环相扣。”

短剧赛道看似红火,实则竞争惨烈,真正盈利者寥寥。

行业早期或许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但如今短剧正经历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再到“表达情怀”的创作升级。

剧本创作成为核心竞争力,一部60集竖屏短剧的剧本平均修改8-12稿,极端项目甚至超过20稿。

多方团队共同参与打磨,确保每1.5-2.5秒就有镜头切换,3秒内抛出情绪“钩子”。

4、设计师到底该不该转行做短剧?

看到设计院在短剧领域风生水起,很多设计师也在思考:我该不该转行做短剧?

设计师转行短剧,不一定非要站在台前。事实上,设计师的技能在短剧幕后同样大有可为。

一位从建筑行业转型电影美术的从业者表示,电影是可以真正让建筑学实现建筑理想的地方。

“影视行业与建筑设计强相关,只是换了一个行业而已。”剧组里的场景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流程类似,都是平面图,建模,渲染出场景图。

对设计师而言,短剧行业的机会不仅限于演员,还包括场景设计、美术指导、特效制作等众多方向,这些岗位恰恰能发挥设计师的专业优势。

5、变化的时代,不变的是适应变化

俞敏洪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三十多年前他创办培训班,赶上培训班的风口,一下子就把公司做大做强。

几年前双减政策一出,培训机构纷纷关门。但当时直播带货正在风口,俞敏洪又成立了东方甄选,带出了董宇辉这样的顶流IP。

这些总是能站在风口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大佬,是因为眼光独到,总是能第一时间捕捉到风口在哪里,没有一丝犹豫,直接往风口里冲。

回到设计院转行短剧的故事,有网友建议,把设计院的八卦拍成系列短剧,定会吸引一大批观众,毕竟设计院是个从来不缺故事的地方。

事实上,短剧行业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又创造了多少财富神话,而它展现了一种在变化中寻找机会的能力和勇气。

周洲说得好:“不设限,才能跟上行业的脚步。”内容行业的终极竞争力,永远是“在变化中守住创作初心”。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面对变化,我们是固步自封,还是勇敢拥抱?设计院拍短剧的故事,或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来源:一个89大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