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分账炸圈!长剧抄作业翻车,影视圈的真相被戳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5 14:40 1

摘要:哈喽大家好,今天小无带大家聊聊影视圈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短剧演员分账数据刷屏,另一边是长剧市场深陷寒冬,烂片频出还找不到破局路。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无带大家聊聊影视圈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短剧演员分账数据刷屏,另一边是长剧市场深陷寒冬,烂片频出还找不到破局路。

这波短剧的逆袭,看得长剧人眼睛都直了,纷纷喊着要“抄作业”。可我算是看明白了,这作业真没那么好抄,短剧玩明白的核心逻辑,长剧压根没摸到门道!

分账机制

事情得从今年9月说起,平台悄悄推出了“演员合作计划”,搞了个“保底+全生命周期分账”的新玩法。以前短剧演员都是拍完拿日薪走人,属于“一锤子买卖”,片酬和播放效果半毛钱关系没有。

现在倒好,演员直接变身“内容合伙人”,作品播得越久、口碑越好,后续收益就能一直拿,这谁能不拼命打磨演技?

就说那部爆火的《半熟老公》,11月4日上线,改编自番茄小说,居然不走短剧常见的狗血强冲突套路。全程就讲男女主角慢慢升温的温情互动,平淡又治愈,放在满是“重口味”剧情的短剧市场里,简直是一股清流。

可没想到观众买账得很,上线不到一周就拿下10亿播放量,直接成了爆款。

更有意思的是这部剧的演员配置,男主王凯沐是短剧圈的高产红人,2024年一直霸榜平台演员榜;女主徐轸轸则是长视频平台跨界来的,第一次拍竖屏短剧就赚翻。

不管是行业老人还是跨界新人,只要作品够硬就能拿高薪,这分账机制的吸引力简直拉满。

其实这背后是短剧行业早就变天了,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都破500亿了,早就不是以前的“快消品”赛道。

现在行业拼的是精品化。分账机制刚好踩中了这个点,演员想多赚钱就必须打磨演技,制作方也敢把钱花在内容上,这不就是良性循环吗?

长剧困局

可长剧这边就尴尬了,看着短剧赚得盆满钵满,急着照搬分账模式,却忘了自己的问题根本不在“激励不够”。

长期以来,长剧都是高片酬配烂作品,演员拿着天价片酬演悬浮剧情,观众早就看腻了。但内娱从来不缺好演员,缺的是能落地的好剧本啊!

长剧编剧在整个制作流程里根本没话语权,资本、平台、明星都能插一脚,原创剧本获奖率还不到15%。就算给演员搞分账,没有好剧本打底,还不是换汤不换药?

而且长剧制作周期长、投资大,利益链条复杂得很,长视频平台之间互相掐架,统一分账标准都难。

再加上资本一直盯着流量,钱都砸给顶流明星了,制作经费被挤得没多少,怎么像短剧一样聚焦内容?

说白了,长剧想学的是“赚钱方法”,但真正需要改的是“权力结构”。平台集权、资本绑架创作的现状不改变,再好的机制也难以落地。

破局关键

其实短剧给长剧的不是一份“抄作业清单”,是一记警钟。影视行业的核心永远是内容,可内容得有好生态才能长出来。2024年已经有长剧靠精品内容实现盈利了,说明观众从来没放弃好长剧。

长剧要想走出寒冬,得学短剧的核心逻辑,不是照搬分账模式,而是要真金白银尊重创作者。

可以借鉴短剧的剧本合作政策,用“保底+分成+全生命周期分账”激励编剧,更要推行“剧本中心制”,让编剧摆脱各种干预,拥有创作自主权

同时还要打破平台集权,让制作方、演员、编剧、平台一起承担风险、共享收益,而不是让平台一家说了算。

短剧的百万分账只是表象,其背后“内容为王、利益共享”的逻辑,才是值得全行业借鉴的核心。长剧要是只盯着那百万分账的数字,忽略了生态重构的本质,恐怕只能在寒冬里继续纠结。

来源:成倚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