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期待,毕竟郑导手握《甄嬛传》《大明王朝1566》等王炸,似乎有这个实力。但更多的人,是心头一紧,条件反射般地冒出一个问号:又来?
一则消息在影视圈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著名导演郑晓龙,竟然要重拍《红楼梦》!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期待,毕竟郑导手握《甄嬛传》《大明王朝1566》等王炸,似乎有这个实力。但更多的人,是心头一紧,条件反射般地冒出一个问号:又来?
难道我们忘了那些年被“翻拍”支配的恐惧了吗?从《新白娘子传奇》到《天龙八部》,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传》,哪一次不是轰轰烈烈地开拍,最后都落得个惨不忍睹地“翻车”?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触目惊心的“翻拍坟场”。
那些年,我们见证了无数经典被毁于一旦。老版《西游记》的灵动飘逸,变成了新版里五毛特效的妖魔鬼怪;老版《水浒传》的豪迈悲壮,变成了新版里流量明星的柔美做作;老版《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变成了李少红版里“鬼气森森”的快速旁白和“铜钱头”的惊悚审美。
这些翻拍剧,无一例外地踩中了同一个陷阱:
选角失败:不是找来面瘫的流量小生,就是找来毫无古典气质的“网红脸”,演出来的不是林黛玉,而是“林怼怼”;不是贾宝玉,而是“贾宝哭”。
审美崩塌: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廉价又浮夸,滤镜开到妈不认,把古风拍成了影楼风,把雅致拍成了艳俗。
内核尽失:导演根本没读懂原著的精神,只想着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解构、去颠覆,结果把一部部深刻的文学巨著,拍成了肤浅的古装偶像剧。
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映衬经典,恰恰相反,它们是用自己的不堪,一次次地反证了经典的不可超越。它们是艺术上的“劳民伤财”,是文化上的“饮鸩止渴”!
现在,轮到郑晓龙导演了。我们必须质疑:您真的想好了吗?
我们尊敬您,是因为您拍出了《甄嬛传》那样精雕细琢的后宫大戏,是因为您参与了《大明王朝1566》那样深刻厚重的历史正剧。您的成功,在于您对剧本的敬畏,对细节的偏执,对历史的尊重。
但《红楼梦》不一样,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珠穆朗玛峰,是一座无法被攀登,只能被仰望的文化圣殿。
87版《红楼梦》的成功,是一个时代的奇迹。它动用了全国顶尖的红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花了数年时间打磨剧本,又从全国海选演员,并进行长达数年的培训,琴棋书画、礼仪形态,样样都学。那不是在拍戏,那是在用生命和心血,完成一次文化的朝圣。
请问郑导,您和您的团队,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吗?在如今这个资本催促、流量为王、恨不得三个月就拍完一部S+级剧集的浮躁环境里,您能复刻当年的匠心吗?
还是说,您也只是想借着《红楼梦》这个超级IP,再收割一波情怀,再证明一下自己的市场号召力?如果是这样,那这不仅是您个人的“晚节不保”,更是对国民记忆的一次无情践踏。
我们坚决反对这种劳民伤财的翻拍!
为什么?因为它扼杀了创新!一部《红楼梦》的翻拍,背后是巨额的投资、顶级的制作资源、最好的宣传渠道。这些宝贵的资源,如果用在扶持原创剧本上,能诞生多少个《觉醒年代》?能挖掘出多少个《漫长的季节》?
我们的市场,不缺又一个面目模糊的“贾宝玉”,缺的是像“李达康”一样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我们的观众,不缺又一版被过度解读的“林黛玉”,缺的是像“隐秘的角落”一样让人拍案叫绝的故事。
导演们,求求你们,别再躺在功劳簿上“炒冷饭”了!观众早已审美疲劳,市场也早已证明,情怀牌打多了,只会让人反感。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我们可以致敬,可以学习,可以改编,但请不要轻易地“重拍”。
郑晓龙导演,我们恳请您三思。请把您的才华和精力,留给真正需要您去开创的新世界。请把那些投资,留给那些怀揣梦想、却苦于没有机会的年轻编剧和导演。
请放过《红楼梦》吧,它已经在我们心中有了最完美的模样。也请放过观众吧,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自己心中的白月光,被拍成一道“月光惨淡”的“剩饭”。
中国影视的未来,不在于对过去的反复咀嚼,而在于对未来的勇敢开拓。请停止这种文化上的“内耗”,去为我们创造一些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经典!
来源: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