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文化元素与剧情深度绑定,如用皮影戏推动剧情、借服饰礼仪塑造时代背景,避免生硬植入,同时创新表现形式,结合实景拍摄等技术优化视觉,用紧凑叙事适配碎片化观看习惯,还需邀请非遗传承人、历史专家等把控细节,确保文化表达准确;
主编温静导读:古装微短剧挖掘传统文化内核,需从内容、形式、专业、互动性多维度发力:
第一,要跳出同质化困局,选取文物修复、非遗技艺等独特视角,让题材自带新鲜感;
第二,将文化元素与剧情深度绑定,如用皮影戏推动剧情、借服饰礼仪塑造时代背景,避免生硬植入,同时创新表现形式,结合实景拍摄等技术优化视觉,用紧凑叙事适配碎片化观看习惯,还需邀请非遗传承人、历史专家等把控细节,确保文化表达准确;
第三,通过话题讨论、二创活动引导观众参与,让文化传承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实现流量与文化价值的双赢。
从流量爽剧到文化传承,古装微短剧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核?
古装微短剧挖掘传统文化内核,需从内容、形式、专业、互动性多维度发力:第一,要跳出同质化困局,选取文物修复、非遗技艺等独特视角,让题材自带新鲜感;第二,将文化元素与剧情深度绑定,如用皮影戏推动剧情、借服饰礼仪塑造时代背景,避免生硬植入,同时创新表现形式,结合实景拍摄等技术优化视觉,用紧凑叙事适配碎片化观看习惯,还需邀请非遗传承人、历史专家等把控细节,确保文化表达准确;第三,通过话题讨论、二创活动引导观众参与,让文化传承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实现流量与文化价值的双赢。
2025年
古装微短剧发展趋势
(一)制作水准显著提升
随着市场对古装微短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头部平台对其投入持续加码。以红果短剧平台为例,2025年计划投入15亿用于古装短剧制作,相较去年增长了50%。充足的资金使得制作方能够采用更先进的设备、更优质的演员阵容以及更精细的后期制作,将简单的短剧转变为制作精良的“微电影”。例如《掌上卿卿》采用UE5引擎构建70%的宫廷场景,不仅减少了传统布景的繁琐,还能实现灵活多变的场景切换,为观众带来了更具沉浸感的视觉体验。
(二)技术革新成为核心驱动力
虚拟制片技术、AI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古装微短剧的制作效率和画面效果。除了前文提到的《掌上卿卿》运用UE5引擎构建场景,《错嫁春风遇瑾年》运用AI换脸技术,为剧中老人角色赋予年轻模样,既节省成本,又拓宽了剧情表现空间。这些技术的运用,让古装微短剧在视觉呈现上更加精美,为观众带来了更丰富的视觉盛宴,也为古装剧创造出沉浸式体验。
(三)产业链不断完善
伴随IP的规模开发,古装短剧不再局限于影视播放,而是向衍生活动拓展。实体小说、NFT数字藏品、周边商品等也迅猛发展,让影视内容变得更加立体、多元。NFT数字藏品的出现,更为古装短剧赋予了新的商业空间,一幅数字藏品的售价高达8.8万元,彰显出粉丝粘性和产业价值的双重增长。
(四)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
中国古装微短剧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在全球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强劲竞争力。出海策略的推进,不仅扩大了作品的国际影响,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盈利模式与合作机会。
(五)市场份额增长,观众行为习惯改变
2025年第三季度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287亿元,同比增长将近420%,其中古装题材占据了62%的份额。年轻群体习惯“碎片化”观看,92%的18 - 24岁用户同时追多剧,且用倍速观看成为常态,短视频中的“古偶片段”完播率甚至比正式剧集高出五倍。观众行为习惯的改变,促使古装微短剧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观众的需求。
2025年古装
微短剧实现新表达
2025年,微短剧内容创作进入深度转型阶段。相较于2023年前后盛行的“爽感叠加+高频反转”叙事模式,当下的主流创作正在向具有人文关怀、现实介入和命题意识的“轻命题”表达方式演进。这种转型不仅是题材选择的变化,更体现在内容结构、叙事语法和生产机制的同步升级中。
《墨韵新生》由红果短剧、央视频联合出品,讲述了“造假匠人”吴墨林与“耿直文官”刘定之奉旨寻宝,为使传承千年的书画摆脱成为皇族私藏玩物的命运,冒死“以赝品护真迹”,最终成功将宝物留在民间的故事。该剧将文物修复这一传统绝活与鲜活幽默的短剧情节相结合,做到了审美品位守正、艺术表达创新。
在内容上,该剧改编自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物修复师所著小说《纸上烟云》,原作者在拍摄过程中担任技术顾问,保证了剧中对国宝修补、清洁、复原和拓印过程的真实可信。从开局对《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修补,到借助“江南才子”唐寅、文徵明关系推进剧情,再到以出水芙蓉、弈棋仕女等艺术形象解读文化象征,该剧以和谐、自然、气韵和意境等中华艺术精神贯穿始终,几乎可看作是对千百年来中华艺术精神的视觉化解读。
在形式上,该剧采用横屏录制,通过电影般开阔精致的视觉画面凸显艺术品贯通的笔法和流动的气韵,大量展示书画艺术品全貌,让观众能够欣赏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角色设置上,将原著中风尘老鸨改成品性高洁的红颜知己,憨厚莽撞的保镖换成忠肝义胆的侠女,利用年龄相当的主角之间朦胧的爱情与友情中和原著过强的江湖气息,使作品更契合网络文艺的青春风貌。
《舞动敦煌》是国内首部以敦煌舞为题材的微短剧作品,讲述了现代舞蹈生与唐代舞姬因一幅莫高窟“反弹琵琶”壁画产生联结,两人共同守护敦煌文化的故事。全剧采用实景拍摄,取景于莫高窟、古丝绸之路的沙漠和雅丹地貌,呈现了千年敦煌美学的独特魅力。
为了借助微短剧轻量化传播优势,以更生动的呈现方式让敦煌舞蹈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主创团队经过10余次讨论,反复校准“敦煌文化”“观众共情点”“叙事逻辑性”三者的关系,最终选择以“敦煌壁画”作为串联点,让每段舞蹈都围绕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展开,既保留敦煌文化根脉,又为叙事提供清晰的“视觉锚点”,确保了舞蹈艺术推动剧情发展、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效果。
古装甜宠剧《请君入我怀》则借“蛊虫连心”的奇幻设定,铺开君夺臣妻的禁忌之恋。皇帝化身“男小三”,从无意到有心一直暗护臣妻,权力至尊与情感下位的反差人设,精准踩中观众爽点。而听花岛一贯的高投资、制作精良,也使该剧以7000w+红果热度的成绩杀出重围。
古装微短剧如何
挖掘传统文化内核?
(一)深度挖掘传统文化,选取独特视角
制作团队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民俗等,从中选取独特新颖的视角进行创作,避免题材的同质化。例如《墨韵新生》聚焦文物修复领域,将古书画鉴赏、修复、解谜寻宝等元素融合,展现了传统文化中鲜为人知的一面。只有挖掘出独特视角,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巧妙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剧情
传统文化元素不能生硬地植入剧情,而要与剧情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舞动敦煌》以敦煌壁画和舞蹈为核心,让舞蹈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同时也展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制作团队在创作时应精心构思,使传统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剧情,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创新表现形式,契合现代观众审美
为了吸引现代观众,古装微短剧需要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在画面呈现上,运用先进的拍摄技术和特效手段,打造精美的视觉效果,如《掌上卿卿》运用UE5引擎构建场景,《舞动敦煌》采用实景拍摄展现敦煌地貌之美;在叙事方式上,符合现代观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采用紧凑的剧情和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还可以结合现代流行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更具亲和力,比如在古装微短剧中加入一些幽默风趣的台词或网络流行语,使剧情更加轻松有趣。
(四)借助专业力量,保障文化表达准确性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严谨的体系,为确保在古装微短剧中文化表达的准确性,制作团队应借助专业力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对剧本、道具、场景、服饰、礼仪等进行指导和审核。如《墨韵新生》有古籍文物修复师担任技术顾问,《舞动敦煌》邀请专业人士校准文化、叙事与共情点。借助专业力量能够避免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歪曲,让观众看到真实、准确的传统文化。
(五)引导观众互动,增强文化传承参与感
在新媒体时代,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希望能够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来。古装微短剧可以通过引导观众互动,增强文化传承的参与感。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讨论,鼓励观众分享自己对剧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感受;推出与剧情相关的文化知识问答活动,激发观众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可以邀请观众参与到微短剧的二创中来,如创作同人小说、绘画、短视频等。通过引导观众互动,能够让传统文化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
2025年古装微短剧呈现出制作水准提升、技术革新、产业链完善、国际影响力扩大等发展趋势。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巧妙融合文化元素与剧情、创新表现形式、借助专业力量、引导观众互动等方法论,古装微短剧不仅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更能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未来,古装微短剧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内核,以优质的内容吸引观众,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和观众需求,不断创新。只有这样,古装微短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