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深处》那些被热议的细节,都是贵州风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4 20:12 1

摘要:11月21日,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剧《乌蒙深处》登顶猫眼电视剧热榜。这部以乌蒙山区乡村振兴的实践为叙事主线,将贵州的山水肌理、民族文脉、烟火日常与发展脉动深度交织。剧中核心场景“悬崖村”作为多民族融合的集中载体,让观众感受到贵州鲜活的文化基因与蓬勃的时代生命力。

11月21日,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剧《乌蒙深处》登顶猫眼电视剧热榜。这部以乌蒙山区乡村振兴的实践为叙事主线,将贵州的山水肌理、民族文脉、烟火日常与发展脉动深度交织。剧中核心场景“悬崖村”作为多民族融合的集中载体,让观众感受到贵州鲜活的文化基因与蓬勃的时代生命力。

《乌蒙深处》由毛晓彤、秦俊杰领衔主演,改编自欧阳黔森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它不仅是一部乡村振兴题材的影视力作,更是一幅全景式展现贵州自然之美、人文之盛、发展之兴的立体画卷。剧中每一处镜头定格的风景,都能在贵州大地上找到真实原型;每一片山水承载的故事,都是这片土地的生动注脚。

一镜定格黔山秀水

“只有用脚去丈量这块土地,这土地才能长出芬芳。”为确保故事的真实性、生活性与戏剧性,编剧欧阳黔森深入全省9个市州、36个县、156个村寨采风,走进百姓家中实地采访、收集梳理素材,历时近两年、四易其稿完成剧本创作。

从乌江两岸到乌蒙草原,从千年古寨到现代大桥,剧组最终筛选出20余处核心取景地,将贵州村寨的风貌浓缩于“悬崖村”的虚构空间,让每一场戏都成为贵州风光的沉浸式推介。这些取景地并非孤立的风景,而是串联起贵州“生态+文旅”的发展脉络。

剧中麻青蒿所在的“乌蒙市”,取景于贵阳观山湖;他回乡直播打卡“百里画廊大峡谷”,坐落于毕节黔西,码头的晨雾缭绕与竹筏凌波的诗意场景,正是这片“乌江秘境”的日常。作为“连接山里山外”的标志性场景,鸭池河大桥在剧中既是交通枢纽,更是“致富桥”的象征;麻青蒿为谈成项目在坝陵河大桥体验蹦极的情节,直观展现了贵州桥旅融合的发展现状。

仁怀也是该剧的主要取景地,茅酒之源(含悬崖村“来家里玩”民宿、衮月亮家、麻青蒿老屋)均在此拍摄。剧组深入茅台、苍龙、鲁班、坛厂、长岗、学孔等乡镇,将赤水河畔的酿酒技艺、黔北特色的民居建筑等仁怀元素无缝融入剧情。“仁怀的风土人情特别好,与本剧主题高度契合,这也是我们选择在此拍摄的主要原因。拍摄期间,我们对仁怀的风景、文化、饮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导演韩晓军表示。

鸭池河大桥两岸风光正好。图源小红书用户@吾三省

一针绣出民族文脉

一套民族服饰,就是一部民族文明史书。为让这份“史书”在荧屏上鲜活呈现,剧组造型师刘宁带领团队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再美等携手,历时数月深入黔东南台江、雷山、凯里与毕节黔西、纳雍、织金等多个民族聚居区,了解不同支系的服饰特点、工艺技法与文化内涵,最终确立了“辨识度高、工艺性强、兼容性好”的创作准则。

苗族绣娘参加刺绣技能大赛。龙梦前摄

剧中人物造型以黔东南和毕节地区的苗族、彝族服饰和银饰为原型。黔东南苗族服饰衣襟、袖口、裙摆上的立体苗绣;蓝色、黄色绒线织就长江黄河,三角纹样堆叠的一座座大山,体现贵州少数民族先民“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记录自然观与交流交往交融史的智慧传承。

毕节苗族服饰以古朴沉稳的色彩搭配,彰显乌蒙山区民族文化的粗犷与厚重;彝族服饰则以鲜明的色调张力和精美的图案设计,与乌蒙山区的苍茫山水形成强烈视觉碰撞,隐喻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剧组定制260套民族服饰,意在让黔东南苗族的细腻、毕节苗族的古朴、彝族的热烈在“悬崖村”交相辉映。

贵州“村T”舞台展示精美少数民族服饰。宁坚摄

一曲唱尽热情豁达

山是歌的故乡,水是韵的源泉。《乌蒙深处》的音乐创作,始终扎根于地域与民族记忆,每一段旋律都是贵州山水与文化的重要声部。奥杰阿格与阿幼朵演绎的《水西谣》响起时,画面中乌江百里画廊上游船飘荡,让网友不禁感叹“音乐一响,一切都对味了”。

随着苗族古歌《春之歌》的响起,藏在云雾之中的悬崖村缓缓显现,在现代编曲重新演绎下,既保留了民族传统的原汁原味,又以轻快悠扬的曲调与剧情氛围高度契合。《苗岭飞歌》则用高亢嘹亮的唱腔,将苗族人民的热情与豁达展现得淋漓尽致。

旋律中跃动的不仅是音符,更是贵州人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这些音乐作品并非简单的配乐,而是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绣娘们劳作时的哼唱、节庆时的欢歌、离别时的低吟,让民族音乐融入生活场景,也让观众在旋律中沉浸式感受贵州的文化魅力。

一味尝尽烟火日常

饮食是最温暖的文化符号,烟火气则是最动人的生活底色。《乌蒙深处》中的每一道美食,都联动起贵州的集体记忆,成为剧情与观众的情感纽带。

衮月亮爱吃的酸汤鱼,源自苗族先民“以酸代盐”的生活智慧,发酵数月的酸汤烹煮鲜嫩的鱼肉,一口下去,既是舌尖的刺激,更是文化的复魅;烙锅上滋啦作响的腊肉和豆干,在香的弥漫中延续贵州人对生活的热爱。

贵州酸汤鱼。图源网络

此外,豆豉火锅的唇齿留香、五色饭的五彩斑斓、怪噜饭的市井风味、地皮菜炒鸡蛋的清新爽口,这些贯穿剧情的美食,也并非修饰情节的简单“道具”,而是传递贵州乡村烟火的重要载体。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美食还是贵州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振兴的真实写照。从酸汤的工业化生产到腊肉的品牌化运营,这些“舌尖上的味道”,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让烟火气中升腾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来源:贵州文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