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争议就围绕吴细妹和田宝珍两个女性角色,一句“好女人得到名声,坏女人得到一切”的解读,让网友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命悬一生》刚收官,网上就吵翻了天。
核心争议就围绕吴细妹和田宝珍两个女性角色,一句“好女人得到名声,坏女人得到一切”的解读,让网友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作为追完剧的人,我其实也挺好奇,编剧到底想通过这两个角色传递什么?好在原著作者兼编剧陆春吾最近接受了采访,把剧中的“命运密码”和自己的创作心得全说了,看完之后不少困惑都解开了。
咱们普通人平时也总爱聊“命运”,就像陆春吾说的,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能火遍全网,就是因为戳中了大家对命运的纠结。
有人觉得出身、机遇这些都是定好的,挣扎也没用,这就是“命”;但陆春吾的解读很有意思,她把“命”和“运”拆开来谈。
“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基因、家庭、出生地,这些从出生那天起就没法选,就像剧本里的初始设定。
但“运”不一样,它是你的性格,是你每次面临选择时的决定。
剧中徐庆利和田宝珍起点差不多,最后却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根源就在一次次选择上。
这一点我特别认同,生活里哪有那么多绝对的注定?同样的起点,有人选了踏实稳当的路,有人选了冒险激进的路,最后人生轨迹自然天差地别,所谓“命运”,很多时候都是自己选出来的。
剧中倪向东这个角色也很有嚼头,不同人对他的描述完全相反,活脱脱一个“罗生门”式人物。
陆春吾说,倪向东就像一颗种子,本身没有善恶,关键看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走正道能大放光彩,入歧途就会造成巨大伤害。
这个比喻太贴切了,现实里哪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很多时候,一个人在你眼里是天使,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恶魔,立场不同,看到的真相也不一样。
甚至有时候,你明明想做个好人,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别人故事里的“坏人”,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之处。
本来以为既是原著作者又是编剧,陆春吾会对作品把控得死死的,毕竟很多创作者都把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容不得一点“改动”。
但后来发现,她的心态完全相反,甚至觉得影视化就是一场“开盲盒”。
陆春吾说,写作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她把该做的都做好,剩下的就交给团队协作。
导演、演员有自己的解读和想法,只要不偏离主线,她都愿意放手让大家发挥。
这种信任真的很难得,现在很多影视项目因为创作者和团队意见不合闹得一地鸡毛,反而影响作品质量。
而陆春吾把信任传递出去,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能为作品添彩,就像接力赛一样,每一棒都跑得精彩,最后才能呈现出好结果。
聊到最想保留的戏份,陆春吾提到了两场戏,我看完采访后特意回头重刷了一遍,确实越看越有味道。
一场是吴细妹杀死前夫后放火的戏,这是她第一次反抗命运,原本以为不听话人生就会完蛋,结果反抗之后发现并没有那么可怕,这正是她主体性觉醒的开始。
另一场是四个人一起过生日的戏,在整部剧的灰暗压抑中,这场戏就像一束暖光,大家真心实意想接纳彼此,好好过日子。
黄轩的表演确实到位,那种瞬间的真诚和温暖,让人看了忍不住动容,也让角色更加立体鲜活。
陆春吾是山东人,可《命悬一生》的背景在海南,之前的《下神》又聚焦闽南,地域跨度这么大,我本来以为她写作时会很吃力,没想到她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她会像写论文一样做前期调研,先搜集当地的民俗、地方志,再读当地作家的作品,感受风土人情和口语习惯。
更有意思的是,她是“体验派”,会在精神上把自己当成当地人,研究当地的器物、吃当地的菜、看相关纪录片,就像封闭式集训一样建立情感链接。
这种认真劲儿真的让人佩服,现在很多创作者为了赶进度,根本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做调研,结果写出来的内容缺乏地域特色,显得很空洞。
而陆春吾的作品,正因为这些细节铺垫,才让故事更有说服力,也让不同地域的文化被更多人看到。
作为一个“内敛社恐”的人,陆春吾笔下的角色却常常极端又激烈,这种反差让我很好奇。
她坦言,写作对她来说是一种疗愈。
高敏感、低抗压的创作者,心里总有很多无处安放的情绪,而写作就是最好的宣泄口。
更难得的是,她不仅在写作中治愈自己,还想通过故事给读者提供陪伴。
就像她提到的,阅读是向人类文明发问,而写作就是为那些有同样痛苦的人提供答案,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这种双向疗愈的创作初心,让作品有了温度。
当然,现在的创作环境并不轻松,短剧、AI写作越来越普及,大家的注意力都被短视频、游戏分散了,静下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陆春吾也坦言,创作者最难的就是和这些娱乐形式争夺注意力,如何把严肃的社会议题融入轻松的语境中,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这也是整个行业的困境,但我觉得,只要像陆春吾这样,坚守自己的表达,用真诚的故事打动观众,就一定能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看完陆春吾的采访,我对《命悬一生》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这部剧不只是讲了几个小人物的命运纠葛,更藏着编剧对人生、创作的深层思考。
“命”是底色,但“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选择不同,人生就不同;创作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信任与协作的结果;而写作,既是创作者的自我疗愈,也是对现实的回应与抗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都在纠结于“命运”的安排,也在为生活中的选择焦虑。
但陆春吾的创作和解读告诉我们,与其抱怨命不好,不如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次选择;与其害怕变化,不如像她一样,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协作,以认真的态度坚守初心。
毕竟,好的故事能穿越时间和空间,而真诚的表达,永远能打动人心。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也希望更多创作者能在坚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运”。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