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王扶林被任命为这部剧的总导演。他深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剧本人物众多、情感复杂、文化意蕴深厚,选角尤为关键。
编辑:流浪歌手
在《红楼梦》电视剧的选角历史中,贾宝玉的扮演者曾一度引发巨大争议。
你可能以为欧阳奋强是唯一人选,但鲜为人知的是,最初导演王扶林心中的人选,竟是一位如今早已淡出公众视野的演员。
1982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文化界迎来了一波“古典复兴”的热潮。
中央电视台决定将《红楼梦》这一中华文学瑰宝搬上荧幕,意图通过电视剧这一新兴媒介,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
导演王扶林被任命为这部剧的总导演。他深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剧本人物众多、情感复杂、文化意蕴深厚,选角尤为关键。
尤其是“贾宝玉”这一核心角色,不仅需要演员具备俊朗的外形,更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表现力。
在最初的演员遴选名单中,王扶林导演并未第一时间想到欧阳奋强。他最初属意的演员,是当时在戏剧界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李志新。
李志新出身戏曲世家,早年曾参与演出样板戏《红灯记》,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舞台经验和表演功底。
据《红楼梦背后的故事》一书(作者:李红,2005年出版)记载,王扶林曾在一次选角会议上表示:“李志新气质温润,眼神灵动,适合表现宝玉的多情与叛逆。”
不仅如此,李志新还曾参演过几部古装剧,对古装造型和古典台词有一定适应能力。
但在试镜阶段,李志新因身体原因未能继续参与,最终遗憾退出。这一变动,成为《红楼梦》剧组命运转折的一个关键节点。
就在李志新退出之后,剧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重新选拔演员。此时,一个来自四川的青年演员进入了导演的视野——欧阳奋强。
他并非专业出身,但曾在多部电影中出演配角,尤其在电影《神圣的使命》中饰演小生角色,展现出良好的镜头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王扶林在一次试镜中看到欧阳奋强时,被他那双清澈、略带忧郁的眼睛所打动。
欧阳奋强自己也曾在自传《我在红楼的日子》中回忆:“我记得那天试戏,我穿了一身白衣服,站在镜头前,王导说:‘就你了,你有宝玉的眼神。’我当时还以为他在开玩笑。”
欧阳奋强并非没有争议。他普通话口音较重,与北方演员相比略显“川味”,为此,剧组专门请了语言老师为他进行发音训练。
此外,他还接受了为期半年的古典文学课程,包括《红楼梦》原著研读、诗词朗诵、古琴演奏等。正是这些努力,最终让他蜕变为一代经典“贾宝玉”。
选角过程并非完全自由。在当时的环境下,剧组不仅要考虑演员的外形和演技,还要权衡政治背景、家庭出身等因素。
李志新之所以最终未能上位,除了身体原因,也有其家庭背景的考量。而欧阳奋强出身普通工人家庭,政治面貌清白,这也成为他最终被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剧组还曾考虑过另一位演员——来自北京人艺的张国立。张国立当时已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演员,但由于其在话剧舞台上的风格偏现实主义,被认为与“贾宝玉”的古典气质不符,最终未能入选。
这一系列选角过程,折射出80年代初期中国文化界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微妙平衡。
李志新退出后,逐渐淡出演艺圈,转行从事戏剧教育工作。而欧阳奋强则因“贾宝玉”一角一夜成名,成为中国影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但鲜为人知的是,欧阳奋强本人其实并不完全认同“贾宝玉”这一角色。他在后期的访谈中坦言:“演完这部剧,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宝玉的身份中走出来。有时候走在街上,别人只记得我是宝玉,却忘了我叫欧阳奋强。”
而李志新则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表示:“我并不后悔错过这个角色。或许命运早已安排好,宝玉属于欧阳奋强,而我,属于舞台。”
在《红楼梦》这部经典剧作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我们未曾听闻的故事。李志新与欧阳奋强的交替,不仅是一次演员的更迭,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它告诉我们,命运往往在不经意间改变,而真正的经典,往往是在无数偶然中诞生。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李志新没有退出,今天的“贾宝玉”会是谁?他是否能演绎得比欧阳奋强更好?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资料出处:《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我在红楼的日子》 《中国电视剧史》 《八十年代文艺复兴录》
来源:流浪歌手黄老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