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辨性的有剧迷“单身并不可耻,婚姻并非必须”的中心思想总结;代入感的有“这不就是我拧巴、嘴硬‘自我糊弄’的单身日常吗”的激情发帖……
思辨性的有剧迷“单身并不可耻,婚姻并非必须”的中心思想总结;代入感的有“这不就是我拧巴、嘴硬‘自我糊弄’的单身日常吗”的激情发帖……
近日,刚在腾讯视频迎来收官的都市剧《他为什么依然单身》,虽然只有短短16集,却收获了观众热烈的社交讨论。
无独有偶,像《他为什么依然单身》一样在各大社交平台接受观众见仁见智、五花八门之反馈“洗礼”的剧,最近还有一部。
那就是,被观众趣称为“妈竞大赛”的婚恋家庭剧《四喜》。
如果从传统的类型、受众区分,《四喜》和《他为什么依然单身》完全分属不同赛道:
前者聚焦婚姻和家庭生活,从一个遭遇婚姻和家庭剧变、面对生育抉择的女性的视角打开故事。后者则以一个长期单身的“怪咖”男为主角,由此探入大都市中青年、中年的生存图景。在这里,自由和孤独、温情和责任总是结伴而来。
尽管两部剧风格迥异,却共同展现出一种稀缺而珍贵的“生活建设性”。
它讲“与我有关”的故事。在还原现实问题的同时,也戏剧性地呈现其背后的复杂成因。剧中的人物、情节成为了观众社交观点碰撞的载体。由此,引发观众关注、思考这些习以为常但又常常无解的社会议题,在共情、共振中纾解情绪,又能在交流碰撞中收获启发。
而这种“生活建设性”,也恰恰构成了今年腾讯视频萤火单元9部剧集的共同底色。
让观众想敲动键盘的剧集
评价一部剧的传播效果,“行动”是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维度。
观众看一部剧,不仅仅是看,还能去点赞、收藏、评分,这就说明剧集对他的触动比较大。如果观众不仅是点赞、收藏、评分,还能去发弹幕、写短评,上社交媒体讨论,甚至截图、剪辑二次传播,那就说明这部剧一定在认知或者情感层面对他有深刻触动,让他有“文化体力”去评价以及表达观点。
腾讯视频萤火单元自亮相以来,就确立了鲜明的厂牌定位:要议题性,而且是切中当下现实困惑的复合议题;要拍普通人,讲普通人“入世”生活的周折和辗转;要有创新,可以是体裁、题材上的,也可以是风格、影像上的。
而这三点形成合力,想要调动的就是观众的参与感和讨论欲。
萤火单元今年已经播出的8部剧(第9部《即刻上场》11月29日上线),都属于那种想让观众敲动键盘的剧集。
这些剧集,围绕普通人的成长阵痛、青春迷茫、复杂情感甚至重大创伤展开,把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置于“多棱镜”下观看。在不同的偏转角度和“折射率”下,普通人的生活显现出了不普通的斑斓色彩。
这种斑斓,是《十二封信》中少年们经历的家庭暴力创伤、底层生活苦难,也是他们相互救赎取暖、忍着疼痛向光而行的坚韧。
这种斑斓,是《她的生存之道》中退役拳手刘盐像野草一般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也是她“走投无路,先吃一顿”的生存哲学。
这种斑斓,还可以是《值得爱》中,北漂青年周水和代大吉苦中作乐的“敢爱”,以及错过多年、久别重逢后的那句“值得”。
又或是《余生有涯》中,一个普通女性在遭遇性侵后隐秘而巨大的创伤,以及漫长而艰难的自救……
而主创在呈现这些故事时采用的创新手法,就是让斑斓色彩显形的不同偏转角度和“折射率”。
比如,在《十二封信》中,跨越三十五年的十二封信串联起了两代人的命运,也赋予了故事特殊的悬念感。
《值得爱》中,“戏中戏”般的北京爱情故事讲述,则为80、00后两代人在爱情观念上的碰撞提供了场景。
《亲爱的仇敌》中,角色直面观众的自我剖白和意识流叙事,则有效消解了“复仇叙事”的套路性,构建了思辨空间。
这些主角所遭遇的人生难题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狭路相逢过,只不过是程度不同,困惑未升级成困境、“阴影”未形成病症而已。普通人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下,可能涌动着爆发力惊人的惊涛骇浪。每位观众几乎都能从中看到与自己有关的故事。
如此,剧中人的遭遇就不仅是人物的压力情境,也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感与讨论欲。
拍不同人生阶段的“新脚本”
如果说“普通人的故事”可以看作萤火单元剧集的最大公约数,那么从更微观的层面看,这些剧集又分别对焦了少年、青年、中年等人生不同阶段。
在以往的剧集市场逻辑中,不同年龄段的受众都对应着不同的类型叙事。比如,少年要看英雄奇幻和校园爱情,青年要看甜甜恋爱和职场奋斗,中年要看婚恋关系和一地鸡毛……萤火单元的9作品却没有选择套路化的方便法门,而是跟随快速流变的集体情绪和社会生活,尝试去书写不同人生阶段的“新脚本”。
比如,《十二封信》《焕羽》中的青春,并不是灿烂温情的校园叙事,而是成长阵痛与纯爱救赎的参杂。
在这两部剧中,青春并不笼罩在阳光、单纯的氛围下,少年们要先学会面对人生的潮湿和负重前行,才能踏出成长的一步。
再比如,《她的生存之道》和《即刻上场》拍的都是青年的人生探索和进取。但前者的主角刘盐,是一位起点在洼地中的女性,她要努力寻找内在的自洽和稳态,也要在偏见中完成职业蜕变。
而《即刻上场》就更像一曲以律政实习为背景的青春战歌,更激烈、昂扬,也有更快的节奏和更明确的人生目标感。
还有,《四喜》《亲爱的仇敌》《他为什么依然单身》里的中年人生,尽管剧中的主角也要面对育儿分歧、夫妻磨合、中年危机等家庭剧中的常见人生难题,但30+人生中的各种隐秘交锋和复杂情感选择才是他们真正的困境。
比如,《四喜》中表现的亲情羁绊与自我实现的永恒矛盾;《他为什么依然单身》中表现的当代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对情感消耗的恐惧;以及《亲爱的仇敌》中反映的复杂人际关系、利益算计和难以达成的情感联结。
这些剧集在议题与呈现上保持着差异化和独特性,但总体遵循一个方向:不再讲幸福的样板人生,而是关注到快速流变的社会节奏中普通人的真实困境与成长。
在一个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去拍各个人生阶段的普通人怎么摸索着,去写自己的“新脚本”。
越是在茧房时代,越需要有“公共性”的剧集
在如今越发分众化的文娱消费大趋势下,剧集是不是还要追求“公共性”?
这是长剧集垂类化发展和强调私人观看的短剧强势崛起以来,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之一。
单从市场层面评估,垂类剧集、私人化的“爽”剧,也可能凭借忠实拥趸收获商业成功。
但从文化层面而言,我们依旧需要能够成为公共情绪锚点的剧集。
它们或是深挖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或是观照正在进行时的社会议题。这种有生活建设性的创作,才能让大部分观众觉得“与我有关”。
萤火单元正是腾讯视频交上的一份关于剧集“公共性”价值的答卷。
与根据类型或者受众性别、年龄垂类细分的剧场单元不同,萤火单元追求的是议题性叙事和体裁、形式创新的组合。
看萤火单元的剧集,常常会觉得它有一种“向心力”。这些剧集不是那种强调观看私人性的“爽”剧,也不是有距离感的宏大叙事,更不是主创个人的艺术实验。
它关注的是当下普通人的集体情绪,是对他们困惑什么、焦虑什么、渴望什么、期待什么等问题的回应。
这种“向心力”,能把与剧集议题相关的不同观点、认知都卷进传播循环,能通过情绪和情感把观众迅速聚合起来,能给观众一次走出茧房,直面生活多样性的机会。
这是建设性叙事带来的连接性,也是我们当下剧集最宝贵的“公共性”。
【文/卞芸璐】
来源: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