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播两小时热度飙到25000,却因为一场“西装对睡裙”的对打被指物化女性,《枭起青壤》在第一天就站到了风口上
首播两小时热度飙到25000,却因为一场“西装对睡裙”的对打被指物化女性,《枭起青壤》在第一天就站到了风口上
我也是当天晚上点开看的,热度肉眼可见地往上跳,广告也来了个六支、总时长107秒,平台的云包场活动参与量很快冲过十万
热度有了,但同一时间,#迪丽热巴陈星旭 西装睡裙打戏#的话题像一根火柴,点着了整片讨论
有人截了图说男主西装笔挺、女主真丝睡衣,镜头一转就让人不适;
也有人觉得这戏打得干净利落,逻辑站得住
争议的那场戏不复杂:男主炎拓夜闯、女主聂九罗被惊醒,客厅里一上来就是招招见骨的近身对打
灯光偏冷,家具有棱角,脚下影子拉得很长,那种陌生人闯入的压迫感一下就贴到脸上
对我来说,最能自洽的地方是:半夜在家睡觉,穿睡衣再正常不过,你听到有人进门,第一反应是应战,不是先翻衣柜找外套
镜头里的肌肤暴露确实存在,但我更在意那种“彼此都想要对方命”的张力,暧昧感并不重
当然,我也理解看不舒服的朋友
这几年大家对女性角色的着装很敏感,尤其是“服务镜头而非角色逻辑”的设定,会让人本能地警觉
此前某些现代剧在职场里把女主穿得像走秀,被批“脱离职业属性”,这回睡衣和西装的强烈对比,在视觉上又把火力集中到女性身上,难免点燃争议
但问题不只停在衣服,《枭起青壤》还被吐槽滤镜厚、特效抢戏、叙事不够紧,典型的“重特效轻故事”
第三方数据显示,预告片播放量破亿,到了正片,单集点击增长率却比预告期降了12%
截至22号晚,豆瓣还没开分,预测区间5.5—6.0,低于热巴的《你是我的荣耀》7.0和陈星旭的《东宫》7.6,这对一部流量级IP来说不算好消息
我很认同一个影视评论人的话
“《枭起青壤》的困境是IP改编的典型教训——过度依赖明星效应而忽视叙事根基,奇幻题材需要更细致的逻辑打磨,否则观众很难相信虚构世界的真实性”
聊到这里,也要把作品放在更大的行业背景里去看
今年现实主义题材明显回暖,某卫视购片负责人说得直白:“市场看好‘剧本+演技’的双保险,观众对幻想题材的审美有点疲劳了”
对比之下,陈晓的《大生意人》还没开播,预告就把抖音剧集榜打进前三,话题阅读量3亿+,期待值85%,这就是所谓“内容驱动”的底气
回到这场“西装对睡裙”的争议,我倾向于把尺子放在角色逻辑上
夜闯、睡醒、瞬间搏杀,衣服符合场景,镜头的语言也不算暧昧;
如果非要挑错,我更希望剧组把“功能性”表达得更明确,比如动作设计再突出“招式与空间的危险”,少停留在视觉刺激
因为当你在拍一场“生死对抗”,镜头的重心理应在“危险”而不是“身体”
这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
2020年的《三十而已》,顾佳穿露背礼服去晚宴被质疑“刻意用着装制造冲突”,最后证明它是角色“突破阶层”的外化表达,剧情站住了,争议反而变成口碑的一部分
同一年,《神奇女侠1984》也因战斗服被指过度强调曲线遭到质疑,导演回应说保留经典同时增加防护材质,继续引发关于“功能性与审美平衡”的讨论
结果呢?
影片豆瓣6.1,票房受疫情影响不如预期,但后续不少超英电影在女性服装上更强调功能,这就是争议推动行业的典型路径
我也看了一些平台上的动图,朋友在群里丢进来问:是不是故意拍得“撩”?
我回复他:不如等等剧情,因为把一场打戏当成“风格宣言”太草率,真正决定口碑的是故事能不能把你拖进去
如果往后“女娲补天”的世界观能细密铺开、人物动机足够清晰,这场争议可能会慢慢被剧情吞没;
反之,特效再炫、演员再红,观众也不会长期买账
首播的招商成绩不错,说明市场还在看;
但从预告到正片的热度断层也提醒创作者:炫技不是护城河,故事才是
更现实的判断是,后续剧情将成为口碑逆袭的关键
首播日的热度与争议并存,其实就是一句话:外在的光很亮,内里的根还要更稳
奇幻题材的魅力在于把不可思议变得可信,这需要把每一个动机、每一个动作、每一件衣服,都落回“角色是谁、当时在干什么”
理性看待角色设定,别把所有不适都扣在女性身上,也别把所有批评都归为矫情,讨论本身会让作品更好
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继续看,我会说:值,前提是我们把期待放在故事上
毕竟热度能来去如风
能留下的,一直是好讲的故事和真诚的角色
来源:不错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