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誉为国剧和内娱榜样的天花板,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制造话题,一路默默扶摇而上;
昨天,这部热剧刚刚完结,很多人喊着哭昏过去。
而最近的热搜榜上,原本低调的它,关键词亦频频出现。
让我又惊喜又战战兢兢。
那就是——「唐诡」,全名《唐朝诡事录》。
开播前预约超过400万,一开播豆瓣就超过了八分之多。
有一种自己喜欢的东西, 终于被大家看到了的共情感,和担忧感。
欢喜的是,口碑第一。
被誉为国剧和内娱榜样的天花板,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制造话题,一路默默扶摇而上;
担忧的是,一旦进入更高更广大的位置和视野,专注度被破坏,得到的嘘声将和赞美不分伯仲。
其实,如果大家有印象,在《唐朝诡事录》第二季的时候,我们就写过剧中踏足过的凉州,也就是武威。
8.5分,这部国剧和这座西北孤城都被低估
当时,我们写到——
“这部剧的壮观和令人震惊,是在于,并不只是几个让人感到猎奇的诡异案件,而是将整个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剧情融为一体。”
有网友说的好,唐诡,没有一个镜头是废的。
首先,这部剧真的,很诡。
所有的故事先从妖魔鬼怪开始,又能从人生奥义圆回去。
有鬼市的阴森,有怪兽的毒辣,但到最后都化为人世间的离合悲欢。
细节又引用了真实文物,将传统文化与古城历史,融入剧情和故事。
用现在少见的人文关怀而不是政治正确,让我们干涸许久的灵魂,为之一振。
私以为,表面上在说大唐,但内核是对如今这个时代的深挖和警醒。
这也是第一季和第二季,一直吸引我们的最大原因了。
看似在破案,实则对我们的时代抽丝剥茧,对我们的文化信手拈来。
每一个小故事所涵盖的,其实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艺复兴。
譬如第二季里——
第一个故事,降魔变壁画来自于莫高窟;
第二故事,独孤信煤精石多面印,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第三个故事,鸠摩罗什舌舍利,也正现存于甘肃武威凉州的鸠摩罗什寺。
种种细节,意犹未尽。
所以到了第三季,看到更多人关注这部剧,还挺开心。
尽管有人说不如前面两季了,烂尾降智,褒贬不一,甚至贬还更多一些。
但无论如何,能踏踏实实拍好剧,价值观正确的,在如今的内娱还真难得。
我们不是一个电影电视剧号。
但凡要写个电影和剧集,不是因为自己很喜欢,就是因为实在太讨厌。
当然,唐诡是前者。
来说第三季。
故事发生在大唐李隆基刚登基前后,太平公主还在位,两股势力在大唐朝廷明争暗斗,内里角力。
虽然编剧和导演一再说是虚构+演绎,但这一看就明的大背景,和众所周知的结局,奠定了这部剧宏观大唐宇宙的灵魂。
和悲壮的色彩。
人世间的命运与大唐的繁华,相生相伴。
案件环环相扣,时不时在第三季还有第一季的call back。
主角团有能文善武的公主之子卢凌风,有狄仁杰的得意门生苏无民,一文一武,用案件推动命运的齿轮。
是不是我们熟悉的长寿剧的标配模式?
大主线上的小故事,配角出彩,古代与现如今的价值观并肩齐飞。
甚至有人讲段子,说这部剧是「Make 大唐 great again」。
倒也没错。
然后我们来看看新的第三季,编剧愈发注入了很多自己对于时代与现实热气腾腾的价值观。
第一个故事
康国的金桃,真是只是金桃和怪鸟吗
第三季的开篇正值先天二年夏秋之交,唐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
但显然,李隆基虽已登基,但大长公主(太平公主)和太上皇都没有消停,长安局势阴晴难定。
此时,西域进贡来康国金桃,属于难得一见的美味好物,就连对于太上皇来说,也是童年时的珍馐佳肴。
但金桃真的只是金桃吗?
诡案终会发生,一只叫做乌焰的怪鸟从天而降,包括天子在内,所有吃过金桃的人都无一幸免,或受伤或丢了性命。
但幸而,太上皇没吃,更神奇的是,公主吃了,却没事。
诡案也好,权谋也罢,事件顿时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
我们不去赘述案件的推理过程,甚至在剧中,这个案件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作恶的凶手掩盖起来。
导演和编剧彼时的野心在于,要把第一颗落下的金桃,升华为人心善恶的试金石。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集回康国金桃,这颗来自撒马尔罕的金桃,内里是国与国之间的血色记忆。
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来自西域邻国的小王子,
被唐朝灭国后他流落长安,继而为韦庶人养鸟,被所有人欺凌。
后来回到草原一直愤愤不平,继而想出了,用金桃养怪鸟,回长安报仇的主意。
在漫长的为奴岁月里,唯有太平公主对他有恩,所以小王子的怪鸟,不杀公主。
但复仇的小王子,却被太上皇的不甘心所利用,这就是另一个层面的故事了。
古往今来,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你争我夺,还是权力与权力的明争暗斗,桃子一旦不再只是桃子时,人类的悲剧就开始了。
太上皇李旦,他眼中的金桃,是他自幼到如今的不得志。寂寞深宫里的白发君王,心中依然有自己的朝堂;
太平公主,眼中的金桃,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自己与母亲心心相惜的志向。
这颗金桃,打开了唐隆时代里权谋阶层,不可逆转的悲剧。
但幸而,金桃终于回归金桃。
小王子飞回自己的国家,美味的康国金桃,终于成为了它原本的模样。
第二个故事
更为直接,成佛寺的哭声到底是谁在哭
这个故事里,编剧和导演的子弹,终于从武则天和权谋阶层的悲剧,直指从古代到现代,女性的困境。
每到深夜,长安的成佛寺内,总会响起女子的哭声。
有人说是战乱中逝去的冤魂,有人说是鬼市上被买卖的女性,
成佛寺的师傅们用蜘蛛和灰尘将降魔变壁画挡住,用最原始的迷信将真相拒之门外。
而真相是什么?
故事的源头来自一个叫做舞阳的姑娘,姑娘本身不重要,茫茫人海里一个普通的17岁的少女, 可她长了一张独一无二的脸。
她的长相,和武曌年轻时候一模一样。
一时间,各项势力开始暗涌。
被母亲长期控制的舞阳和各方势力开始了一场看不见的角力。
逃离母亲的枷锁是第一层, 被武则天的男宠绑架到成佛寺是第二层,代表所有沉默的女性力量呼唤自由,则是第三层。
冷静的舞阳成熟的思考与行动力不输当年的武皇,她缜密计划了自己的逃跑计划。
看起来是一个女子向往自由的故事,但厉害的是,也让人回味无穷的是,编剧抽丝剥茧的,道出了身为女性的囹圄。
成佛寺的哭声,到底是这个名为夜行游女的小鸟的叫声,还是亘古以来女性的悲歌?
第一声哭声,其实是武则天的。
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帝,去世之后,世人议论的,不是她让百姓安居乐业,让经济升腾万国来朝,使大唐立于世界之巅,而是数不清的谣言和罪行。
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她是女性。
剧中出现了那个重要的文物,——“除罪金简”,是当年武则天曾派道士在嵩山投递金简,向上天祈求免除罪孽。
现在的金简,珍藏在河南博物院,铭文一字一句,都是历史长河里的哭声与悲歌。
第二声哭声,正是年轻的舞阳姑娘。
被母亲控制、过度保护到了人身软禁,毫无自由可言,这是舞阳挣脱枷锁的契机,也是她陷入连环绑架的开端。
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太平公主知道舞阳长得像母亲之后,面露欣喜要认舞阳做义女,而李隆基知道后的反应却是面露难色,需要服用赤箭来安眠。
谁爱天后,谁惧天后。
第三声哭声,第四声哭声,则都来自这一个故事里小小的女性角色们;
被婆家压迫,唯有自己谎称通灵给自己赎身的通灵女孩,身为歌舞妓就认人宰割的美丽舞女。
还有无数无数被剥去脸皮的女人们。
但好在,舞阳很勇敢,编剧将她塑造得勇敢又坚韧,给彼时大唐和如今的姐妹们打了个样。
她逃脱的母亲的控制,不依附男人,反而引领男人,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的自由打造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以及,更重要的是,她摆脱了社会价值观赋予的女儿职能,伪装失踪后,躲在母亲店铺的对面,看着母亲从失魂落魄到到重新振作,然后自己放心离开。
看,是不是我们如今常说的,自己的课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不得不猜想,
如此冷静又机警,怎么没可能就是天后附身呢?
所以,哭声终止了吗?
并没有,还有太平公主的哭声。
历史的车轮碾压过不服输的每一个人,太平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不能成为另一个母亲。
“我为什么不能效仿。”
她说道,这是她的野心,也是她日后的悲剧。
这一季一共八个故事。
接下来《白泽的踪迹》,讲到了上官婉儿的才情与爱恨,还有《诺皋记》、《旗亭画壁》、《去天尺五》、《借龄者》、《盛世马球》,每个故事如泣如诉,看似独立,实则穿起了那个历史时期的迫不得已。
甚至,没有细节和人物是无故存在的,我们在看到了无数文物的同时,还看到了少年颜真卿。
昨天,这一季全线完结。
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如繁花点点,在编剧的穿针引线下重现在我们眼前,是对那个时代的新解读,也是对当下的默默提醒。
不少人在故事里大喊要哭昏过去,特别是《去天尺五》。
大家动容的不止是志怪奇案,还有每一个深处困境的角色,都能遇见一份救他们于水火的悲悯与共情。
看,并不是我们不看古装国剧,也并不是我们拍不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忘了太多在于人本身的情感。
全季结束了,但我还在继续追,后面的故事我还没有看完。
如果你也有看这部剧,不如留言里一起讨论一番。
——
最后,想说的是。
尽管到了第三季,不管是对演职人员还是对剧本,我们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能从黑马变成我们自己的探案长寿剧,《唐诡》还有着更远的路要走。
比起前两季的低调和娓娓道来,第三季明显有了更多说教的意味,当卢凌风对着酷似武曌的舞阳说——
「我大唐绝不能阻止的就是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的时候。
这一季让人反复咂摸的滋味,就明显少了点。
但无妨,其依然是近期的第一。
冬天来了,他们熬出头了。
没看的,我们可以囤起来慢慢看了。
来源:银幕悦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