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告片里梅婷把菜市场塑料袋攥得指节发白,田雨在工厂食堂把最后一块红烧肉拨给非亲非故的孩子,这两个动作把三百万微博话题#假装正常的大人#的阅读量一次性兑成现金。制片方算准了:观众要的不是爽,是认。认出自己中午在工位上对着电脑屏保叹气,认出爸妈当年把吵架声关进厨房
《好好的时代》把“装没事”拍成连续剧,湖南卫视今晚拿钝刀子割观众肉。
预告片里梅婷把菜市场塑料袋攥得指节发白,田雨在工厂食堂把最后一块红烧肉拨给非亲非故的孩子,这两个动作把三百万微博话题#假装正常的大人#的阅读量一次性兑成现金。制片方算准了:观众要的不是爽,是认。认出自己中午在工位上对着电脑屏保叹气,认出爸妈当年把吵架声关进厨房再端出热汤。数据组把九十年代的搪瓷缸子、下岗通知单、机械厂机油味做成情绪盲盒,谁打开都能抽中自家老照片。导演跑去采访真实下岗家庭,把“能量条见底”四个字写进分镜表:梅婷角色在公交站台突然蹲下去系鞋带,其实是为了把眼泪滴进尘土里;田雨角色修机器时把手指砸破,血滴在钢板上不擦,因为疼比心里空好受。这些不是细节,是证据,证明剧组比观众更懂观众。
湖南卫视把四十集剪成“白天装没事人,晚上才敢叹气”的循环播放。他们敢这么干,是因为社交平台已经把成年人的崩溃做成流量矿。300万话题阅读量里,有280万是18到35岁的人在凌晨两点贡献的。平台把这批数据卖给广告部,广告部把护肝片、助眠软糖、零糖饮料的预算全砸进来。梅婷和田雨演的不是单亲妈和钳工,是广告主需要的“疲惫脸”代言人。观众越在屏幕前点头“这就是我”,品牌越能精准把货塞进购物车。剧组把苦日子拍成连续剧,品牌把苦观众变成消费者,电视台把苦流量换成收视率,三方都在演,只有观众在当真。
预告片里两个孩子从互掐到互相夹菜,只用了三秒镜头。这三年里导演删掉了八集狗血冲突,把“后爸”“后妈”这些撕逼关键词全剪光。剩下的是“日子再难也要一起吃饭”的静止画面。观众以为这是温情,其实是算法。平台后台数据显示,观众对“吵架”片段的完播率只有37%,对“吃饭”片段能看完的占71%。剧组干脆把吵架声当成背景音,把饭碗端成主镜头。数据组又发现,观众看到“搪瓷缸子”暂停次数最多,道具组连夜加订两百个,每个缸子都摔出不同缺口,摔完还要做旧,保证每一道裂纹都能让观众想起自家橱柜。这不是拍剧,是复刻记忆。
梅婷在采访里说,她演单亲妈前先去民政局蹲了三天,发现办离婚的女人在签字那一刻都不哭,出门走到垃圾桶旁边才崩溃。她把这段观察写进表演:签字时手不抖,回家把离婚证塞进厨房抽屉,继续淘米煮饭,锅盖盖上瞬间肩膀塌下来。田雨去老机械厂跟班,发现老师傅下班不洗手,带着机油味回家抱孩子,因为“孩子闻惯这味,就知道爸爸回来了”。这些真实动作被写进剧本,比任何台词都锋利。观众在弹幕里刷“我妈也这样”“我爸当年也带机油味回家”,其实是在认领自己的伤口。剧组把伤口拍成商品,观众把商品当成镜子,镜子里的自己越真实,钱包越容易被打开。
湖南卫视把档期定在五一前,因为节前是辞职、分手、搬家的高峰期,成年人情绪最松垮。节前播到第10集,正好演到梅婷角色被工厂通知“停薪留留岗”,田雨角色在车间听到“优化名单”里有自己。观众在假期里躺着刷剧,把自身失业焦虑投射进去,节后回公司就能多忍一个月。平台把“苦”做成节奏,把“忍”做成更新时间表,观众越忍越想看,越看越觉得自己还能忍。数据组把弹幕关键词“叹气”出现次数剪成曲线,发现每到周日晚上弹幕量暴涨,因为周一要上班。剧组干脆把最虐的戏份放在周日更新,让观众的叹气声与角色同步,收视率比周六高18%。这不是拍剧,是情绪管理。
社交媒体把“好好的时代”四个字刷成新标签,有人用来晒加班盒饭,有人用来配离婚协议。原剧想说的是“认清真相后还给彼此盛汤”,被网络简化成“别抱怨,继续熬”。平台喜欢这种简化,因为方便传播;品牌喜欢这种简化,因为方便卖货;观众喜欢这种简化,因为不用思考。真正的九十年代的下岗家庭,很多人没熬过去,有人开摩的撞断腿,有人卖血供孩子上学,这些剧情被剪掉了,只剩“日子再难也要吃饭”的温柔一刀。观众在刀口上舔糖,糖里掺了广告,广告说“买我就能好好的”,于是糖越吃越苦。
今晚八点,湖南卫视把钝刀子磨亮。梅婷和田雨站在饭桌旁,一个盛汤一个递碗,镜头扫过观众脸,问“你家有没有表面吵翻天心里软成泥的时刻”。观众点头那一刻,广告商就赢了。真正的软泥不是心,是钱包。剧组把苦日子拍成连续剧,观众把连续剧当成日子,日子越过越像剧,剧越播越像日子。到底谁在演谁,谁在看谁,谁把谁熬成汤,谁把谁端上桌,谁最后买单?
你说,这碗汤你到底是喝,还是摔?
来源:豁达溪流KGYR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