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翻车《繁花》!用香港经验拍上海,90年代被魔改?

西瓜影视 港台剧 2025-11-23 16:22 1

摘要:谁能想到,一段段录音曝光,从一开始的劳资纠纷、娱乐圈那些封建事儿,慢慢扯到了主创的价值观和立场问题。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t68CQ1E2

|有风

编辑 |有风

王家卫的录音事件这波发酵,可真是把《繁花》从“神坛”拉到了风口浪尖。

本来这剧作为地方宣传工程,播完拿奖、赚够流量,按理说该功成身退。

谁能想到,一段段录音曝光,从一开始的劳资纠纷、娱乐圈那些封建事儿,慢慢扯到了主创的价值观和立场问题。

这下好了,大家不再只看剧里的霓虹美景,反而扒起了剧集的内核,这一扒可真发现不少门道。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t6AVHbQI

我当初看《繁花》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场景不对劲。

和平饭店里宝总住的那种老钱风套房,看着是真豪华,但总觉得和印象里的90年代不太搭。

后来才知道,沙逊大厦在90年代其实破破烂烂的,内部装修早就没了当年的排场,是新世纪翻修后才恢复如今的模样。

剧里直接把30年代的豪华场景挪过来,还让爷叔说“这里以前是我的长包房”,明摆着就是不想讲90年代的真样子。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t6BSRVS2

90年代的上海普通人穿什么?大多是梦特娇这类相对平价的品牌,哪来那么多穿英纺纯羊毛西装的“宝总”。

剧中宝总西装油头走出和平饭店,被撞飞后30万钞票漫天飞的场景,看着像极了老港片里的许文强,根本不是90年代上海的真实写照。

还有跨年狂欢的戏份,1993年的上海人根本没有这种庆祝习惯,第一台跨年晚会要到2005年才由湖南台办起来。

这些细节看似是艺术加工,实则藏着创作方的小心思。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t6CYglQE

那个年代的上海,正处于国企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工人下岗的迷茫,有小商贩打拼的艰辛,也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但《繁花》完全避开了这些,一门心思往30年代的“十里洋场”上靠。

如此看来,它不是想还原90年代,而是想借90年代的壳,讲30年代的旧梦。

《繁花》会拍成这样,找王家卫当导演恐怕是关键问题。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t6E6b8iU

他5岁就移民香港,对大陆90年代的发展背景根本没有切身感受。

他拍上海,用的全是自己对30年代上海滩和80-90年代香港的理解,这一点他自己也多次明说。

看过王家卫《重庆森林》的人都知道,他擅长用霓虹、慢镜头营造港风氛围。

这种风格用到《繁花》里,就让黄河路的霓虹变得和香港街头没两样。

剧中黄河路头牌争夺战的情节,连人设带剧情都在致敬港片《金玉满堂》,还特意请了钟镇涛参演,港味是足了,但上海味却淡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t6FNkdum

更有意思的是,剧中爷叔的行事作风、宝总的生意经,全是从木心的《上海赋》里扒来的。

《上海赋》写的是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投机者,靠“牌头”“派头”“噱头”赚钱。

王家卫把这些照搬到90年代的宝总身上,明摆着就是想让90年代的上海“接上”30年代的轨。

可他忘了,木心在《上海赋》里也写过,30年代的繁华是“畸形”的,是“万花筒里的繁华”,并非值得全盘追捧的范本。

本来想借《繁花》展现改开后的发展成果,没想到拍成了“怀旧缝合怪”。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t6GRsXPG

同一时期的中国,有的地方繁花似锦,有的地方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有的地方承受着转型之痛。

《繁花》只盯着精英阶层的光鲜,完全忽略了时代的多元性。

反观《山海情》《漫长的季节》,同样是讲那个年代,却能真实展现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这才是年代剧该有的样子。

《繁花》的尴尬之处在于,它想当地方宣传工程,又想走精英怀旧路线,偏偏遇上了当下呼唤公平、反内卷的时代。

现在大家看剧,不再满足于看虚假的繁华,更想看到真实的历史、多元的人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t6HXWpyI

王家卫这种带着殖民时期视角的创作,把上海写成了脱离大陆现实的“孤岛”,自然会引发争议。

其实中国一直缺少真正的新时代城市文学,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能反思黄金时代的作品更是少见。

《繁花》原著本是难得的优秀城市文学,却被改编得面目全非。

这不仅是一部剧的遗憾,更是文艺界的短板。

影视作品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不该为了宣传效果或个人情怀就扭曲历史。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t6IeO5Rn

90年代的中国有蓬勃的生机,也有转型的阵痛,这些都是值得被记录的真实。

希望以后的年代剧创作者,能真正扎根时代,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讲故事,而不是躲在滤镜后面编织虚假的旧梦。

毕竟,观众要的不是被美化的过去,而是能引发共鸣的真实与思考。

来源:有风来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