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鬼怪》导演新作被吐槽!《亲爱的X》口碑扑了?
班级里,女老师正和学生们一起庆祝生日,突如其来的破门声打断了欢笑。
男人怒气冲天地闯了进来,二话不说,抬手便扇了她一记耳光,接着又甩出一叠照片,厉声指责妻子的出 轨 行为。
照片散落一地,不堪的画面不仅被全班尽收眼底,整个过程更是被录下,迅速传遍了学校网站。
在女老师狼狈逃离前,人群中一个女学生伸手扶住了她。
那看似是善意的搀扶,却只有她们两人心知肚明:只因老师曾势利眼地欺辱她无父无母的身世。
如今这一切,不过是女生的“回礼”。
此刻回想起来,任谁都会感到恐惧颤栗。
那么问题来了,若说这女学生“恶”,她究竟是受尽欺凌、被迫黑化的“暗黑疯批”,还是骨子里就藏着天生的坏?
今天,小派就带大家聊聊李应福(代表作《太阳的后裔》《甜蜜家园》《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导演的全新力作——
《亲爱的X》
Dear X
01
反社会人格女主的形成
故事开篇便揭示,这位走在红毯上的女人拥有反社会人格。
她虽然从未亲手犯下谋 杀 罪 行,却背负着两条间接的人命。
她为复仇,不择手段;还视他人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只会刻意接近那些有利用价值的男人,冷酷地将他们操纵于股掌之间。
其实,白雅珍(金裕贞 饰)并非生来就是反社会人格。
小时候,母亲教唆她去超市偷酒。喝醉后的母亲情绪失控,对她拳打脚踢,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她向父亲投去哀求的目光,而那双冷眼,竟成了唯一的回应。
后来,连父亲也忍无可忍。
一个雨天,他亲手将妻子推下台阶,还顺利伪造成失足坠亡。
雅珍目睹了母亲被 杀的全过程,她不需要父亲威胁,只是面无表情地接受了一切,甚至还特意走下楼梯,确认母亲是否已断气。
垂死的母亲用尽最后力气让她叫救护车,她反而转身离去,没有回头。
雅珍原以为,摆脱了恶毒的生母,自己只要乖乖听话,就能与父亲在新家庭中过上正常生活。
却没料到,等待她的是恶父与继母更加恐怖的“卖片”计划——他们打算利用她拍摄不雅视频,再将之抛弃。
偷听到这些后,雅珍迅速拟定了自保的策略。
她先是情感操控了异父异母的“哥哥”尹俊瑞(金永大 饰),又掌握了继母不可告人的秘密,以此作为反制的筹码。
俊瑞得知妹妹一直在遭受虐待,除了心疼不已,也恳求她千万不要因此去做傻事,或是走向罪恶的深渊。
直到他发现,雅珍再次沦为被恶意针对的对象。
人变成恶魔,有时只在一瞬间。
雅珍连原生家庭的血腥黑暗都挺了过来,校园霸凌于她而言,不过是幼稚的把戏。
被堵在厕所泼冷水、当众拿牛奶泼脸上、踢出辩论队……
面对接二连三的侮辱,早已“白切黑”的雅珍不动声色地展开反击。
最终,那个处处与她为敌的女生沈圣希,从圣坛跌入地狱。
从此,再没有人敢欺负白雅珍,她还以优异的成绩拿下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可就在报道前夕,那个熟悉的恶魔身影再次出现。
02
拥有权力的意义
弑父,是白雅珍走投无路下的最后一搏。
从小到大的苦难从未真正击垮她,哪怕遍体鳞伤,她也始终在挣扎中求生。
可父亲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她推入绝境——不仅夺走她全部的学费,更在她脸上烙下新的伤痕。
自己的人生才刚透出一线光,就又一次被毫不留情地推回深渊。
那一瞬间,杀意萌生,但她从没想过亲自动手。
当职业棒球员出身的咖啡店老板(金志勋 饰)看见她脸上的伤,他胸有成竹地对她说:“如果需要,你大可以利用我来帮住你。”
这句话,瞬间点亮了她脑海中解决父亲的办法。
又是一个雨夜。
雅珍的手指几乎被踩断,浑身是血。她硬生生抗住了父亲的暴打,也终于看到了咖啡店老板急匆匆赶来的身影。
Duang、Duang、Duang——
那是棒球棍击打的声音。
雨水冲刷着犯罪现场,警方抵达时,法医确认了雅珍父亲的死亡。
与此同时,嫌疑人也被逮捕归案。
审讯室内,咖啡店老板承认自己过失杀 人,却语气恍惚:“那时像被谁蛊惑一样,失去了理智……”
诡异的是,雅珍的陈述与他完全相悖——她将全部罪责推给老板,咬定他是故意杀 人。
眼看她就要成功祸水东饮,却有人主动联系警方,坚决要保下咖啡店老板!
于是,证据推翻,压力转向雅珍,警方逼她认罪。
案件再次反转。
关键人物,是某经纪公司的女老板。她曾多次提出要签下雅珍,此时正是最佳时机。
她对着雅珍,一语道破残酷的现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没有权力的人无法洗刷自己的罪名,或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雅珍刹那间领悟——这就是拥有权力的意义。
案件结局,咖啡店老板成了替罪羔羊,白雅珍则循着既定的计划,一步步走向星光熠熠的舞台。
02
口碑两极
不难看出,无论是剧集开篇还是前期宣传,该剧都在极力的强调女主的“恶毒”人设。
她是疯批病娇、是天生反社会人格、是带着刀走向你的白雅珍。
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逐渐发现,她并非天生邪恶。与近期《许愿吧,精灵》中那位随时都想杀 人、乐于解剖动物、漠视生命的女主相比,本剧的女主更多是环境所迫。
她在极端悲惨的原生家庭中长大,是被动地成为了一个反社会人格者。
正如她在弑父那一幕中所说:“是你把我变成这样的,就把这当作你毁了我童年的惩罚吧,用你的死,来补偿我。”
这也成为该剧口碑两极分化的核心原因。
不可否认,女主一路以来不断设计他人、推动复仇,甚至牵连无辜;但她所经历的苦难,又让人很难完全否定她。
父母皆是恶魔,生存环境如同地狱——即使不认同她的手段,观众仍难免对她产生理解与心疼。
此外,导演在镜头语言上频频聚焦于女主被霸凌、恐吓、被变态跟踪的画面,虽标榜为“大女主爽剧”,却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持续虐女”的叙事窠臼,削弱了真正的爽感。
除了复仇主线,剧中对于女主的感情线也做了多维度铺陈。
从男一至男五,每个人与她之间都缠绕着复杂的情感联结:有“燃冬”三角关系及互动场景;也有人背刺她,以作家视角将她的故事公之于众,换取自己的成名;还有人心甘情愿成为她的“刽子手”,做她最忠诚的守护者。
总而言之,故事的核心,是女主从受害者转变成施暴者的黑化过程,她本身也成了需要被警惕的社会隐患。
然而,原著结局的呈现却让观众感到矛盾:女主并未真正掌控全局,她的复仇往往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如果最终仅仅是“恶女遭到报应”,而真正的共犯却得以幸免,这难道不是另一种不公吗?这种处理所带来的憋屈感,远大于终结的畅快。
来源:影界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