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最后一周,新剧像赶集似的挤进屏幕,朋友圈刷屏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这剧我弃了!”和“这剧我追到凌晨三点!”——有人看得直拍大腿,有人看两集就关掉,连我妈都忍不住吐槽:“现在拍剧的,是不是都忘了观众是人?”
11月最后一周,新剧像赶集似的挤进屏幕,朋友圈刷屏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这剧我弃了!”和“这剧我追到凌晨三点!”——有人看得直拍大腿,有人看两集就关掉,连我妈都忍不住吐槽:“现在拍剧的,是不是都忘了观众是人?”
最让我安心的,是《唐朝诡事录之长安3》。续作没砸招牌,这年头能守住口碑的剧,真算得上“稀有物种”。追剧时我特意放大了画面——卖花担子上沾的泥点子,地下赌场里铜钱的锈迹,连灯笼穗子上那圈细密刺绣,都像电影镜头一样清晰。
最绝的是“长安鬼市”那案,线索从花摊一路串到赌坊,每一步都严丝合缝,没有一句废话。难怪观众给高分:现在能拍出不带“降智滤镜”探案剧的,真没几个。它不靠主角开挂,靠的是把“逻辑”两个字刻进骨头里。
而《四喜》?狗血得让人想骂街,却又上头得停不下来。婆媳为学区房摔碗、夫妻因加班冷战,这不就是咱每天在小区群里刷到的日常吗?上周更新“孩子偷钱买游戏皮肤”那集,妈妈瘫在沙发上掉眼泪,我手机差点摔了——这不就是我同事上周朋友圈发的图?
她配文:“孩子偷钱买皮肤,我蹲在厨房哭了半小时。”狗血但真实,像邻居家的破事摊在眼前,你越想躲,它越扎心。有人骂“太假”,可我边骂边追,因为这剧把“生活”的褶皱都熨平了,不糊弄,不回避。
《新闻女王2》有点可惜。原班人马还在,职场里“抢头条”的狠劲儿没丢,可剧情突然“软”了。女主以前能为独家新闻跟领导拍桌子,现在居然帮竞争对手圆谎?
我看得直挠头:“这人是被谁收买了?”冲着第一季的劲儿,还是有人愿意给机会——毕竟“新闻室的烟火气”,比那些悬浮到天上的职场剧强太多了。但情怀救不了剧情,观众眼睛亮,你糊弄不得。
最没存在感的,是《山河枕》。情节老得像十年前的网文:男主耍帅救女主,女主睁着大眼睛说“你好厉害”,演员演技飘得像在演广播剧。播了快一周,播放量连《唐朝诡事录》的零头都不到,评分低得不敢点开看。
我朋友问:“这剧是给谁看的?”我回:“可能是给十年后的自己看的吧——等它被观众遗忘,再翻出来当‘古早剧教科书’。”
最扎心的,是《凤凰台上》。想走权谋路线,结果演员年龄直接打脸:演少年将军的大叔有双下巴,演少女公主的阿姨眼角皱纹都快挂住睫毛了。
最绝的是“城楼定情”那场戏,我看得直想关掉——将军端茶的手抖得像在筛米,公主一抬眼,眼角细纹都看得清。权谋没见着,先看了半小时“将军喝茶”。两集过去,连个热搜都没混上,这剧怕不是连自己都嫌弃。
说到底,观众不傻。你糊弄剧情,观众就糊弄你;你认真打磨细节,观众就陪你熬夜。《唐朝诡事录》的灯笼刺绣、《四喜》里妈妈掉眼泪的瞬间、《新闻女王》里新闻室的硝烟味——这些不是“高级”,是“用心”。
反观那些“老掉牙”的古偶、演员年龄错位的权谋剧,观众早看透了:你连“演”都懒得演,我为什么要“看”?
其实做剧哪有那么多玄机?无非就是把内容磨细点,把情绪做真点。别总想着“糊弄观众”,观众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哪部剧是真心在讲故事,哪部是拿流量当提款机。
上周看《四喜》时,我手机屏幕亮着,心里突然明白:好剧不是靠热搜堆出来的,是靠把生活里的光、痛、皱褶都照进镜头里。你拍得真实,观众才愿意坐在沙发上,陪你一起掉眼泪。
11月新剧乱战,淘汰的不是剧,是那些以为观众好骗的人。下次再看到“古偶新剧”“职场大戏”,先问问自己:这剧,能让我想起隔壁王姨的哭声吗?能让我在深夜追完后,忍不住发条朋友圈“这剧太真实了”吗?
别再糊弄了。观众要的,从来不是“好看”,而是“真好”。
来源:影视大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