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看安杰的哥嫂都是很势利的人。哥哥安泰听说解放军团长江德福在追求安杰,就邀请江德福到家里做客,表示友好亲近的态度。
01
初看安杰的哥嫂都是很势利的人。哥哥安泰听说解放军团长江德福在追求安杰,就邀请江德福到家里做客,表示友好亲近的态度。
嫂子也是殷勤备至,一心想要促成安杰和江德福的婚事。
当江德福为安杰生病的侄儿搞到盘尼西林药品时,哥嫂更是把江德福视为能力非凡的座上宾。
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特别看重家庭的出身和成份。安家是资本家出身,属于被打压的对象,而江德福是又红又专的革命军人。
能和江德福这样的军官结成亲,那安家人的处境就变了,相当于有了靠山,可以扬眉吐气了。
等到江德福从炮校毕业,到松山岛守备区任参谋长,职务还高升了。
而江德福的连襟,安家的大姑爷欧阳懿却因为自己曾经留过洋,自恃清高,看到安家哥嫂对没文化的江德福的态度,心里有些不爽。
随着政治运动到来,欧阳懿高傲的性情,因为言语不当,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到小黑山岛接受劳动改造,安欣和两个女儿也一起去了小黑山岛。
至此,安家的两个姑爷,身份地位可谓是天壤之别。
02
多年以后,安泰带着妻女从青岛来到松山岛,想让江德福安排女儿当兵。
他们给安杰家带了大包小包的礼品,嫂子作为客人还下厨做饭,可以看出他们对安杰一家,主要是对江德福示好的态度。
等到安泰一家离开,江德福就对安杰表示:对哥哥的印象不太好。
江德福对安泰的印象不太好,不是因为他有事相求,而是因为安泰的态度,像个店小二似得,还因为安泰没有顺道去看望一下在小黑山岛上的大妹妹安欣。
初听江德福这么一说,觉得安泰确实薄情,有求于江德福,就对小妹妹一家巴结攀附。
大妹妹一家在小岛上,生活处境肯定不如安杰一家,他却不闻不问,更别说去探望了。
而江德福恰恰是家庭观念很强,很重情义的人。所以他会向安杰调侃大舅哥。
等到江德福离休后重回青岛,看到安泰一家已搬离了原来宽敞的洋房,住进了略显狭窄的筒子楼。
结合前后剧情,我也理解了安泰当年对江德福的态度,他没有去小黑山岛看望安欣一家,也是有苦衷的。
03
安泰的态度是时代背景下,出于自保的不得已
安泰是资本家出身的成份,在当时遭到非议,甚至仇视。等到政治风暴来临,妹夫欧阳懿因为说错话,被打成右派,这让他们更加战战兢兢。
所以,安泰当时建议安杰去随军,还说:我们家不能再出一个“右派”了。
要不是杨书记的仗义执言,安杰险些被划成右派。这件事让安泰对自家的处境,更为担忧。
也许为了表示自己彻底告别资本家的决心,安泰一家才搬离了之前宽敞的洋房。
为了拉近和革命队伍及贫下中农的关系,安泰只能藏起骨子里的儒雅和高傲,在人前变得卑微谄媚。
唯有这样,革命群众才会认为安泰一家真心诚意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会在动乱中免遭批斗。
也许安泰习惯了在革命群众面前的低姿态,安杰会觉得哥哥的态度不像大舅哥,倒像是小舅子。
但在有着男子汉尊严,且被人尊敬的军官江德福看来,安泰的表现就犹如店小二一样滑稽。
因为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江德福无法对安泰的处境感同身受。
04
没去看望安欣一家,是出于家庭责任的避嫌
安泰是安家的长子,长兄为父,作为一家之主,他有责任为整个家族的安危着想。
安泰到岛上求江德福安排女儿当兵,是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考虑,不得已的事情。
他不希望自己的到来,给江德福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去探望“右派”妹妹一家,以当时的社会形势,可能会引火烧身,还可能连累江德福。
因为欧阳懿不仅是右派,欧阳懿的哥哥还是在台湾的国民党军官。这种社会关系,在革命群众眼里,都是严重打击的对象。
所以,为避免节外生枝,办完女儿的事情,安泰一家就赶快离开了。
在安泰看来,保持距离,不添麻烦,在当时是对所有人(包括安欣一家)更稳妥的做法。
事实证明,安泰的顾虑并不多余。后来,江德福的职务升迁果然受到了影响,领导给出的理由就是安家的社会关系复杂,且和欧阳懿这个“右派”人物走得太近。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在岁月变迁的动荡年代,安泰面临着地位身份的巨大改变,之前所有的优势都变成了劣势,为了家族的存续,他只能谨小慎微、隐忍低调。
总的来说,旁人眼中的安泰,势利也好,薄情也好,都是那个特殊年代,小人物为适应社会环境的生存之道。有些悲凉,更有些无奈。
文|天籁
来源:好剧百宝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