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几百年前的《西游记》,到今天还能频频上热搜、被翻拍、被热议?
朋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几百年前的《西游记》,到今天还能频频上热搜、被翻拍、被热议?
是特效?是情怀?还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其实都不是。
真正让《西游记》持续“封神”的,不是神仙打架的场面,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师徒四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们不再是仰望英雄的观众,而是那个被KPI压垮的孙悟空、被团队关系困扰的猪八戒、默默扛行李的沙僧,甚至是那个常常“画饼”却不太靠谱的唐僧。
《西游记》早就不只是一部神魔小说,它是一部写实职场图鉴,是一场关于成长、委屈、坚持与和解的内心戏。而我们,都在戏中。
孙悟空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跳槽达人”。
他曾经大闹天宫,不服管、不信命,像极了刚入职场的我们——有理想、有脾气,以为靠自己的一身本事,就能改变世界。
结果呢?五指山一压五百年。
后来,他戴上金箍,跟着唐僧取经。一路上,他依然能打、能干、能扛事,但再也不能随心所欲。他要听领导的(哪怕领导经常念紧箍咒),要协调同事(哪怕猪八戒常拖后腿),要面对客户(各路妖怪)的刁难。
这不就是很多人的职场路径吗?
年轻时以为自己能改变行业,后来才发现,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我们从“我想干嘛就干嘛”,慢慢变成“该我干的我干好”。
但孙悟空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他有多能打,而在于他明明可以一走了之,却一次次选择回来。
金箍咒再疼,他还是护着唐僧;团队再难带,他还是挑最重的担子。
那不是屈服,那是成长。
从“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不是神话,是每一个打工人在现实中的修行——在规则中坚持理想,在责任中实现价值。
很多人不喜欢猪八戒,觉得他懒惰、好色、甩锅、动不动就喊“散伙”。
但你仔细看,猪八戒可能是团队里最懂“生存智慧”的那一个。
他曾经是天蓬元帅,因为犯错被贬下凡。和孙悟空不同,他早就看清了“体制内”的规则——不做出头鸟,不扛大责任,不站队,不轻易表态。
他看起来是在摸鱼,其实是在自保。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同事?能力不差,但从不拼命;有点小聪明,偶尔耍滑头,但在关键时候也能出把力。
他不是没有真心,只是不再轻易付出全部。
八戒的可爱,在于他的真实。他想回高老庄,不是不爱取经,而是他更想要一个安稳的归宿。他一次次在困难面前退缩,又一次次被师兄拉回来继续走。
这不就是很多中年职场人的心态吗?理想还在,但更想有个家;奋斗可以,但不想再拼命。
我们笑他“俗”,却在他身上,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沙僧是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色。
他台词不多,戏份不重,永远在挑担子、看行李、劝架。他是团队里的“工具人”,是那种在公司里干了十年,却始终不在聚光灯下的人。
但你想想,如果没有沙僧,这个团队会怎样?
行李丢了,马跑了,师兄吵架没人劝,师父被妖怪抓了连个报信的都没有。
他不是没有故事,只是不善于表达;他不是没有委屈,只是选择了承担。
现实职场中,有多少人是“沙僧”?不争不抢,不诉苦不邀功,但你离不开他。
而唐僧,这个看起来最“没用”的领导,却是团队的核心。
他不会打妖怪,还经常误会孙悟空,动不动就念紧箍咒。但他有一个谁都比不上的能力——目标极其坚定。
哪怕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他也从没说过“放弃”。
他是团队的“愿景担当”,是那个不断“画饼”的人。而很多时候,一个团队能走多远,不在于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信不信那个“饼”。
我们讨厌唐僧的迂腐,却不得不承认:没有他,就没有这趟西行。
《西游记》所讲述的,并不仅仅是成佛的故事,而是关于成为一个人的旅程。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想成为孙悟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更像猪八戒,活成了沙僧,偶尔还要扮演一下唐僧。
在职场生涯中,我们曾经都被“金箍”束缚,背负过“行李”,听过“紧箍咒”,也画过虚无的“大饼”。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经历,铸就了我们不平凡的奋斗之路。
《西游记》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触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是因为它所描绘的不是神仙与妖怪的奇幻世界,而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挣扎、成长与坚持的写照。
我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我们是平凡的追梦者。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平凡的人也能取得属于自己的“真经”。(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在头条安利我的兴趣##西游记
来源:小黄侃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