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4号,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办了第11期编剧沙龙,主题就是《落实剧本中心制,再创国剧新辉煌》。
司的就是国际这条线;马上追踪热点
秘闻背后的事;我给你说透
欢迎各位看官[心]收看今天的【司马秘事】
11月14号,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办了第11期编剧沙龙,主题就是《落实剧本中心制,再创国剧新辉煌》。
来的都是影视圈有名的编剧和出品人,没绕圈子,直接围着“剧本中心制”聊开了。
现在影视圈确实到了该变的时候,之前那套靠流量的玩法越来越不管用,这次沙龙算是把行业里的心里话摆到了台面上。
先得说清楚,“剧本中心制”到底是啥。
简单讲,就是整个影视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得围着剧本转,编剧在创作里得有主导权。
不是说演员、导演不重要,而是得先保证剧本质量,再谈其他的,最后既要让作品有艺术价值,也得能适应市场。
编剧汪海林在沙龙里说,这模式是“举目为纲,纲举目张”,还强调不是跟谁争利益,是怕影视圈再这么靠流量明星走下去,早晚出大问题。
本来想觉得流量明星能拉来观众,但后来发现,好多剧砸了钱请流量,结果观众不买账,长剧的受众都变了味。
国外其实有现成的例子,就是奈飞。
今年第三季度,奈飞营收涨了不少,净利润25亿美元,核心就是靠“剧本中心制”。
他们有个模式叫“直接预订整季”,不用像传统电视台那样先拍试播集,编剧能有更多自由搞创作。
而且美剧都是“季播制”,一季就10到13集,编剧得把剧情张力和角色成长捏得死死的,演员也得听剧本的,不能凭自己的光环乱改。
如此看来,“剧本中心制”的好处很明显,成本能控制好,效率也高。
聊完模式,就得说说国内编剧的难处了,这次沙龙上,余飞、宋方金这些编剧都吐了苦水。
最头疼的就是“三权”没保障,剧本定稿权、阐释权、剪辑审查权都没有,自己写的东西到了后期,被改得面目全非。
还有个难题,“剧本中心制”要求编剧会协调各个环节,但现在这样的编剧太少了。
而且跟导演的配合也得变,以前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想改剧本就改,现在得反过来,导演得按编剧的设定来。
这转变确实不容易,两边都得重新适应,不过大家也达成了共识。
束焕说,编剧不能光埋头写,得学会跟导演、制片人沟通,甚至得懂点项目制作的流程,这样才能争取到该有的权益。
白一骢还拿微短剧举了例子,说现在长剧产能降了很多,平台也在想办法自救,但微短剧里像红果这样的平台。
会专门扶持男频这类弱势内容,不是靠大数据一味“提纯”,要是只盯着一小撮观众,最后观众只会越来越少,很显然,大家都觉得,走“剧本中心制”才能让影视圈回到正轨。
想让“剧本中心制”落地,不是光靠说就行,得有实实在在的保障,制作方得真把剧本当回事,给编剧尊重,报酬也得合理,不然没人愿意好好磨剧本。
之前《大江大河3》就做得不错,制作方把剧本打磨时间拉长到18个月,编剧的薪酬占总预算的15%,最后剧的豆瓣评分8.7分,口碑和收益都拿到了,这就是好例子。
平台也得改改评估标准,不能只看大数据。
爱奇艺去年搞了个“剧本优选计划”,找了编剧和影评人一起评剧本,看内容好不好,不是光看用户画像。
这么做已经孵出了3部高分剧,效果挺明显的,观众这边也在变,现在大家越来越看重作品本身的质量,不是光看有没有流量明星。
去年豆瓣8分以上的国产剧里,说“剧情扎实”“角色立体”的评价占了七成多,比前几年多了不少,如此看来,只要行业各方都往“内容”上靠,观众自然会买账,最后形成多赢的局面。
说到底,“剧本中心制”不是要否定谁,是把影视创作的重心拉回到“好故事”上,之前影视圈靠流量、拼明星,看起来热闹,其实是在透支行业的未来。
这次编剧沙龙聊的这些,都是业内人想改变的真心话说,毫无疑问,国剧要想再创辉煌,就得走“内容驱动”的路。
从制作方重视剧本,到平台调整标准,再到观众成熟的审美,这些合在一起,才能让“剧本中心制”真正扎根。
而且这不仅是行业自己的需求,也是观众的选择,毕竟谁不想多看几部好剧呢?
转型肯定会有困难,比如编剧能力的提升、各方利益的协调,但只要方向对了,慢慢走总能看到效果。
希望以后影视圈能少点浮躁,多些用心打磨的剧本,这样国剧才能真正站起来。
世界从不平静[绿帽子]司马为您解析,今天到此为止,下期我们再见!
来源:司马秘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