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何弼被长公主判腰斩,还要五马分尸时,我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快意。这个蓄意接近韦葭,又把妻子送给金光会多人玩弄的男人,死不足惜。但当我看到卢凌风想要为同样杀了人的韦韬向天子求情时,我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要知道,卢凌风可是雍州司法参军,专门管刑狱诉讼的,他一直以
看到何弼被长公主判腰斩,还要五马分尸时,
我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快意。
这个蓄意接近韦葭,
又把妻子送给金光会多人玩弄的男人,死不足惜。
但当我看到卢凌风想要为同样杀了人的韦韬向天子求情时,
我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
要知道,卢凌风可是雍州司法参军,
专门管刑狱诉讼的,他一直以来都坚持依法办事。
现在他却要为杀人犯求情,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
他真的在偏袒世家,破坏司法公平吗?
我认为,卢凌风之所以想为韦韬求情,
是因为他看穿了案件背后那份令人心碎的真相。
何弼招供,想攀附世家,设计故意接近韦韬妹妹韦葭。
因生意失败欠债后,没能得到韦家的支持和救助,心生恨意。
将妻子韦葭迷晕送给史千岁玩弄,致使疯癫。
为达成生意利益羞辱士族,将韦葭供金光会多位商贾糟蹋。
韦葭本是高门贵女,却因所托非人,
成为天天喊着“我今天嫁谁”的疯癫可怜女人。
韦葭看着韦家的阀阅,
一直喃喃自语“愧对韦氏门庭”。
她觉得自己让家族蒙羞,
却不知道真正该羞愧的是那些伤害她的人。
韦韬和杜玉明明是执法者,为何要知法犯法?
因为他们不仅是县尉,更是韦葭的哥哥和家人。
当他们发现韦葭被何弼迷晕控制,
甚至被送给史千岁等金光会商人糟蹋时,
那种愤怒与心痛,足以让最理性的人失去理智。
卢凌风理解了这种冲动。
他看到了韦韬不是为私利杀人,而是为妹妹复仇。
在法律与亲情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并愿意承担后果。
从法律层面,卢凌风作为司法参军,
应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韦韬和杜玉杀了多人,按律当斩。
这也是为什么卢凌风曾对公主说要坚持依法处置。
但从人情角度,卢凌风无法对韦韬的动机视而不见。
卢凌风在陈家祠堂破门而入,
阻止韦韬和杜玉杀何弼与史千岁。
但当他了解全部真相后,内心该有多矛盾?
一方面,他必须维护法律尊严;
另一方面,他又深深理解韦韬为何会走上这条路。
之所以想为韦韬求情,
不是因为认同他的行为,而是理解他的痛苦。
这种理解,
让一向刚正不阿的卢凌风第一次在法律与人情之间犹豫了。
法律与情感的博弈中,没有简单的对错。
《去天尺五》案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谋杀,
实则反映了唐代社会士族与商人阶层的深刻矛盾。
韦家和杜家曾是显赫一时的士族,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说的就是
他们离权力顶端只有一尺五的距离。
但到韦韬这一代,家族已然没落,只剩下两个县尉。
而何弼作为商人,一方面想攀附世家,娶了韦葭;
另一方面又因生意失败得不到韦家支持而心生恨意,
进而用最卑劣的方式侮辱士族。
在这场较量中,真正的牺牲品是无辜的韦葭。
她先是成为家族联姻的工具,
后又沦为丈夫报复士族的牺牲品,最终被逼疯。
韦葭的嫂子杜橘娘有一句话意味深长,
她觉得韦葭恢复到现在的程度就好,
有些事最好还是不要让她想起来了。
这句话背后,藏着多少辛酸与无奈?
卢凌风为韦韬求情的决定,
让我看到了一个有原则却不冷血的执法者形象。
法律的意义从来不是机械地惩罚,而是实现正义。
当法律与人性的基本情感发生冲突时,
执法者面临的才是真正的考验。
卢凌风选择为韦韬求情,
不是鼓励以暴制暴,
而是承认在特殊情况下,
人的情感与选择有其合理性。
他明白,韦韬和杜玉虽然犯了法,
但他们杀的都是参与侮辱韦葭的金光会成员,
某种程度上是在为民除害。
法律的刚性与人性的柔性,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形成了有趣的对话。
卢凌风既没有放弃法律原则,
又没有忽视人性情感,
而是在两者间寻找平衡点。
回到最初的问题,
如何看待卢凌风为韦韬求情?
我认为这体现了一个执法者的智慧与温度。
卢凌风没有因同情而否定韦韬的罪责,
但他也拒绝简单地按律处斩。
他理解韦韬作为兄长的痛苦,
也明白韦葭所遭受的伤害远非法律能够完全弥补。
韦韬和杜玉最终被斩,
但卢凌风为他们求情的举动,
却让我们看到了在冰冷的法律之外,
还有人性的温度。
这一刻,也让所有人明白,
法律的终极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正义与救赎。
来源: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