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制到自制的挑战之路:新短剧厂牌Vertical Universe的北美突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1 22:50 1

摘要:另一种则是矛盾的爆发:行业收入节节攀升,本土内容供给却良莠不齐;中国成熟制作模式与海外本土叙事水土不服;数据驱动大行其道,情感共鸣的价值反而被忽视。

海外短剧的战场,正同时迎来两种“爆发”。

一种是力量的爆发:福克斯、迪士尼等北美巨头纷纷入局,美国工会也开始介入,市场进入新一轮洗牌。

另一种则是矛盾的爆发:行业收入节节攀升,本土内容供给却良莠不齐;中国成熟制作模式与海外本土叙事水土不服;数据驱动大行其道,情感共鸣的价值反而被忽视。

据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预测,2027年海外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美元。这块巨大的蛋糕,正吸引着出海团队投身激烈角逐。在“内忧外患”之中,谁能突围?

近期的一份榜单,或许正揭示了破局的思路。

11月初,一部名为《The Art of Letting Go》的新剧成为周榜榜首,遥遥领先于其他短剧,它并非出自任何平台之手,而是来自一家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原创短剧厂牌Vertical Universe。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rvRCOFa

截图来自广大大

爆发或许并非偶然。其制片公司Ottawood Film Group属于北美较早入局的短剧制作方,对内容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负责人Tim在2023年初于多伦多成立了全加拿大第一家短剧制片公司Union Film Group,随后又创立Ottawood Film Group,持续深耕短剧制作。

在经历了两年半为各大平台承制短剧的积累后,Tim作为北美资深短剧制片人,带领团队主动离开相对舒适的承制模式,毅然投向“吃力不讨好”的原创自制剧领域,并由此推出原创厂牌 Vertical Universe。

首部自制剧《The Art of Letting Go》收到9家平台的报价,最终选定5家合作,上线首日即登顶热力榜,并连续多日稳居榜首。然而,这仅是团队眼中一次“没发挥好”的牛刀小试。

本期短剧自习室,对话北美原创短剧厂牌Vertical Universe以及制片公司Ottawood Film Group的创始人Tim,探寻在喧嚣的市场中,一条回归内容本质的出海路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s1MhDit

脱离平台“金手指”,做原创厂牌

当海外短剧市场以近200%的增速狂飙,行业却面临一个尖锐矛盾,平台依赖加剧,而多数承制团队在内容上缺乏真正的定义权。

Ottawood Film选择创立自制厂牌,正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一场“自我验证”。它回答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流量红利消退,什么样的团队才能存活?

1、请聊聊第一部原创自制短剧《The Art of Letting Go》登上榜首心情。

制作上感觉有点可惜,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另外,发行上,如果只卖两家而不是五家,投流效果会更好。

不过话说回来,做原创就是带队作战,就得靠一次次小胜利来积累团队信心。我们没想过一上来就能搞个超级爆款,那不现实。

不如先踏踏实实把每一步走稳,让团队从每个小成果里获得动力。等基础打牢了,再自然地去追求大几百万、千万级别的爆款。总不能连第一步都没迈出去,就空喊要做千万,那太虚了。

2、请问您为何决定创立 Vertical Universe 这一厂牌?从大环境和团队自身来看,您是如何判断现在正是推出厂牌的最佳时机的?

我们自己做自制,本质就是验证真实的内容生产能力。有些承制方觉得平台方这不行那不对,我觉得多半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要觉得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投钱做一两部剧,用结果说话。

最近行业的大环境很难,但环境不会迁就你。现在很多公司要倒闭,问题不在行业,而在从业者。关键不是海外短剧能不能做,而是我们有没有能做这件事的人。

实际上很多承制公司出一个爆款靠的是运气,甚至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火。判断制片公司的真实能力,需要看综合能力,软件(剧本和制作认知)与硬件(制片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过去两年我们做了大量承制项目,积累了初步的全流程能力和人才储备,加上对剧本的了解更加深入,时机到了,我们就决定要做了。对于我们来说,倒不是新起点,而是数年来团队内容认知沉淀的呈现。

3、目前北美地区像你们一样从承制转型做自制的公司多吗?为什么?在未有成熟案例可参考时就动身去做,会不会担心亏损?

不多,做承制不用承担亏损风险,但做自制原创,可能让制片公司损失惨重,少人做才是正常的。

我觉得我会直面亏损,但不会去考虑亏损,如果目前团队的认知就是亏损的水平,那就说明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还不成熟,不悲观,下一部继续提高。

4、在您看来,从承制转向自制,团队必须在哪些核心能力上进行强化?其中最大的风险是什么?贵团队又是如何衡量与规避这些风险的?

剧本的感知能力,以及剧本和制作的结合能力。

很多平台都在讲剧本还原能力,但如果本身就是一个差的剧本,再花一堆钱和时间去还原,做这件事情就没有意义。

自制剧最大的风险,就是成品没有平台愿意买单。我们的规避方式,是内部对剧本和制作的评估和把控,只要剧本足够扎实,制作水准在线,就不至于无人问津。

5、在自制剧的开发中,你们如何平衡“内容质量”与“成本控制”这一对核心矛盾?

影视制作如果不讲成本,那成本永远是没有上限的。相比于成本控制,我们更看重这部剧的ROI,就是我们觉得投入多少,预计可以卖到多少。有些情节该花要花,有些桥段无需浪费分毫,这就是我们对成本的理解。

6、Vertical Universe的团队背景与构成是怎么样的?

我们团队挺特别的,成员背景五花八门,有做影视的,有干传媒的。我们入局的时候,短剧在海外算新东西,根本没有现成团队能照搬,大家都是从零做起,技术、经验,全是自己一点点攒的,然后逐步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再逐步扩大相应生产的团队。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没从外面挖过人,所有成员,从小兵到高管,基本上都是在多伦多从零培养、自己长起来的。

我们的核心成员年龄偏大,在过往行业里摸爬滚打十几年了,经验相对足些,看问题也更有韧性、更长远。

7、请从数量产能、内容题材出发聊聊您接下来的出品计划。

产能上看,我们在2025年已经验证过了每个月6部的承制,所以2026年我们希望能够开发40–60 部原创品质短剧。从内容题材上看,我们还是希望短期内深耕我们自己熟悉的内容赛道,等到时机成熟,我们再去寻求扩展可能性。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rxX2NpB

Tim在多伦多的办公室与团队开会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ryFLqG3

“中国人比老外更懂短剧”是谬误

行业曾深信,中国团队因更早经历短剧爆发,而对短剧拥有更高认知。但现实是,早期的“认知差”更多是国内不充分竞争市场催生的商业化模型成熟度,而非对内容本质的更深理解。

当高达80%的出海项目面临亏损,数据的泡沫被戳破。我们才惊觉,真正的本土化不是翻译剧情,而是转变认知,放下傲慢,从“向行业输出”到“看见受众”。

1、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人对短剧的理解高于外国人,据您观察,现在海外的从业者对短剧的认知有在逐步提升吗?

我们总觉得自己做短剧比老外强,这想法不对。国内短剧之所以火爆,一是大家使用手机的时间变多,智能手机用户的整体使用时长不断增长;二是优质影视内容供给较少,由于国内长剧、电影等领域竞争较弱,观众能选择的好内容并不多。

但北美影视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内容题材都相当丰富,人家美剧几十年前就把快节奏和付费卡点玩透了。

说个数字,抛开电影,就说几家流媒体平台的投入,Netflix一年投180亿美金拍原创,Disney+(不含Disney集团其他影视投入)和Amazon prime 差不多在100亿美金,App Tv一年也差不多在80亿美金左右。相比之下,我们的海外短剧投入和营收规模还没到和他们同桌吃饭的程度。

我们现在做的,其实就是个缩小版的美剧,有些剧节奏还不如人家。西方团队真要超越我们虽不轻松,但也并不难。我们在尝试建立标准,但这标准还不成熟。而西方对影视的审美积累比我们早太多,这差距不是短期内能追上的。

中国团队的强项在于成熟的供应链和工业化流程,更擅长效率、投放和爆款模型;而西方团队更注重内容深度、人物逻辑和美学价值。我们目前的优势是速度和系统化,但这绝不等于认知更高。

很多国内团队做海外短剧时,仍容易出现文化误读、对白不接地气、人物动机牵强等问题。会拍短剧,不代表真的懂西方观众。

说到底,中国团队不是更懂内容,而是更早跑通了商业化模型。我们如果停留在“卷”速度和成本的层面,而疏于打磨内容,未来大概率会被本土团队赶上甚至超越。未来的方向,一定是把我们的效率优势和西方的内容深度结合起来。

2、在您看来,中国制作团队做海外短剧存在哪些固有的弊端?我们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中国团队做海外短剧,最根本的问题是总想用国内那套打法硬套。但我们去年随便投都能爆,是因为短剧是个新鲜玩意,现在不一样了。你想要做长期的内容,内容认知一定是向上发展的,而不是向下。 当然,也不能一味模仿欧美影视。

我们总说“本土化思维”,那它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它不是将中国内容“翻译”给海外,而是利用中国的系统化能力,为全球用户创作内容。

3、市场中是否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您认为市场的商业和内容生态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步入健康发展?

海外短剧的承制竞争乱象一直不少,做个PPT就敢称承制公司,拉几个白人导演便自诩全球团队。剧集一旦上榜,不少团队就“细胞分裂”,一分为二,再分为四,最终陷入“自己人卷自己人”的内耗。一方面,对手不希望你做大,方式就是用低价卷你,另一方面,平台不希望承制做大,好控制。

但明眼人都知道,多少爆款剧绝大多数的都是平台的creative producer(创意制片人)在跟,没有多少承制公司对内容的理解是足以支撑一部爆款的。

关于行业健康发展,这话题太大,我不敢妄言。但我觉得,先不谈健康,先谈生存,行业从业者得先活下去,想要活下去,需要迅速提升认知。

4、您能否描述一下,当前北美制作团队普遍的产出能力是怎样的?Ottawood Film Group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次?

零散,打游击的多。真正当事业的人凤毛麟角。平台会对比,但我更关心我们的团队进步了没有,进步得够不够快。

5、您认为,什么是成功的短剧?

剧成不成功,我们说了不算。仅从目前的付费市场(即IAP)看,ROI高的剧,能赚钱的剧,就是好剧。未来若以IAA市场为主导,就是另一番评价标准了。

6、业内有个说法,海外短剧的内容优化需要基于投流数据进行。在您看来,准确的数据分析是驱动内容成功的核心因素吗?

我觉得不大对,短剧首先是个内容产品,那么你太理性地去分析内容产品的时候,不会因为想去做内容本身,而是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理性的数据模型。

但短剧创作的基本依据还是得落到内容价值上。国内的大平台有大量的数据做分析,但还不能保证爆款率在20%~30%以上。所以我就认为说内容可以参考数据,但数据不会是内容成功的主要驱动力。

我认为短剧内容是一个主观产物,你的团队认知达到什么水平,你就能做出什么样水平的剧。所以未来最牛的短剧团队,绝不是只靠直觉或者只迷信数据的,而是能把经验、感觉和数据真正打通,让它们高效协作的人。

7、您认为平台与制作方之间最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平台决定曝光权,内容方决定生命力。平台是生态的“需求端与基础设施提供者”,制作方是“供给端与内容价值创造者”。理想关系应是“共生型双中枢系统”,彼此驱动,而不是简单的甲乙方或买卖关系。

8、未来 Vertical Universe 在自制剧与平台合作上有什么新的规划?

未来我希望 Vertical Universe 的自制剧能以“独家“或“双独”的形式与平台深度绑定合作。

我们聚焦内容,平台负责投流,这样不仅能让平台获得更稳定、差异化的内容供给,也能让平台在投流上更具有成本优势。我们期待通过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平台一起实现真正的共赢。

9、您如何看待海外短剧的未来?它有可能像中国短剧一样,走向成熟的厂牌化与系列化运营吗?

海外短剧的未来空间巨大,但发展节奏和最终形态不会和中国一样。海外短剧有潜力实现类似中国的厂牌化、系列化、宇宙化,但最终呈现的商业模式和内容形态会更接近Netflix+HBO+Vertical的混合体,而不是纯ROI驱动的“爆款工厂线”。

未来的关键在于内容供给体系的升级。我们也正在积极推动这一进程,非常欢迎更多志同道合的导演与编剧加入合作,与我们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可持续、能不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内容生产端,与平台共享成果,共同推动海外短剧生态迈向更成熟的阶段。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rx2jW1y

穿越周期,做内容人该做的事情

在和Tim的对话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来自海外短剧内容侧的焦灼与无奈。

一边是对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无力,为始终未能涌现真正优质内容而惋惜;另一边,也直面着业内外的种种误解——总有人以为同一套故事模板可以无限复制,迷信国人手握全球短剧的爆款密码,幻想靠投流买量和数据分析就能打通所有市场。

殊不知,繁荣的背后可能暗藏陷阱,一时的掌声未必能换来终场的圆满。

然而,正是在这样矛盾的行业环境中,Ottawood Film Group仍决定托举起“Vertical Universe”这个原创短剧厂牌。在普遍“内容跟平台走”“剧本跟国内走”的潮流中,他们坚持走一条不以数据为核心、不盲目求快、不追逐爆款率、不随波逐流的道路。

坚持In-House团队、做原创内容、全流程把控,这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却是Ottawood Film Group现阶段坚定不变的选择。

当行业回归本心,我们终将穿越流量与数据的喧嚣,看清什么才是永恒:流量留不住人心,但好故事可以。

话题互动:在您看来,短剧出海最难跨越的“文化鸿沟”是什么?

是让海外观众觉得“尴尬”的台词,还是人物动机的难以令人共情?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实战案例/看剧经历!

来源:短剧自习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