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面依旧贵气,金箔贴得比蛋糕店还闪,镜头一推,连宫女睫毛都根根分明。可再高清的毛孔也救不了“大鸟闻味杀人”的离谱——原著里道士用香料搅乱人心,剧里直接让一只鸟叼着蟠桃味当GPS,凶手往哪儿跑,鸟就往哪儿啄。观众刚想跟着推理,瞬间被这设定噎住:合着唐朝就有生物识
第一季豆瓣7.9,第二季刚露脸就跌到6.3,这落差比长安城的夜雨还凉,追更的人心里直接打了个喷嚏。
画面依旧贵气,金箔贴得比蛋糕店还闪,镜头一推,连宫女睫毛都根根分明。可再高清的毛孔也救不了“大鸟闻味杀人”的离谱——原著里道士用香料搅乱人心,剧里直接让一只鸟叼着蟠桃味当GPS,凶手往哪儿跑,鸟就往哪儿啄。观众刚想跟着推理,瞬间被这设定噎住:合着唐朝就有生物识别技术?那还要什么大理寺,直接办个猛禽养殖基地得了。
更尴尬的是,血浆喷得比喷泉还准时。每逢解释不通,镜头就切到鸟啄人喉,血柱滋啦上天,仿佛在说“别问,问就是志怪”。悬疑戏最怕“懒得解释”,靠视觉冲击硬顶,三次之后,观众免疫,甚至能提前猜出哪个配角即将被鸟打卡。爽点成了套路,热搜有了,口碑却像漏雨的屋檐,滴答滴答往下掉。
有人替剧组喊冤:志怪嘛,本来就要“怪”。可怪不是胡来,蒲松龄写狐仙,狐得先像人,才能照出人心;王度写古镜,镜得先照出尘念,再谈神通。轮到《长安》,怪成了万能补丁,剧情破洞一张,就贴只鸟上去。观众不是不能接受奇幻,而是不接受“奇幻”被当成编剧的橡皮擦。擦多了,故事就秃了。
导演柏杉接受采访,一句“要平衡奇幻与逻辑”,听起来像给两边鞠躬,其实谁也没讨好。真平衡,就得先让鸟有鸟性,人有常理。鸟可以嗅味,但得交代它为何只对蟠桃味敏感,是驯养?是药熏?还是凶手身上带着只有鸟能识别的标记?一句话的事,剧里省了,观众只能自己脑补,脑补不动就弃剧。省这一步,就是省掉了观众的安全感——连世界观都懒得夯实,后面再翻转,谁还愿意跟着走?
降智的不止鸟。第一季靠“人心比鬼更深”出圈,第二季把人心删了,只剩鸟、血、热搜三件套。原著里最大的惊悚是“你身边的人可能已被香料操控”,剧里改成“你身边的人可能自带蟠桃味”。惊悚感从心理层面滑向生理层面,深度被削平,观众当然觉得浅。浅一次是失误,浅一整集就是态度:默认观众只配看鸟,不配看人心。
制作费升级,剧本却降级,这是近年古装剧的通病。特效公司卷到头发秃,编剧室却越来越像流水线,把“志怪”当筐,什么都往里扔。观众最初被惊艳,后来发现自己只是被投喂:鸟杀人、猫索命、鱼传信,奇观三连击,热搜稳了,故事散了。于是出现一种新职业——“视觉党”,专看壁纸,不看剧情。可壁纸再精,也撑不住四十集,看到第十集,连壁纸都会重样。
有人咬牙坚持,说“就当看大唐版动物世界”。听着心酸,也透露出一个信号:观众对国产剧的容忍度正在变成“不抱希望就不失望”。这信号比低分更危险,意味着下一季就算把鸟换成龙,也救不回流失的信任。品牌一旦贴上“空芯烟花”标签,再点燃,观众只会躲远,怕炸一身灰。
那还有救吗?有,但得先承认“鸟不是答案”。把香料线捡回来,让鸟成为线索而非法官,给每个反常设定一次“人性回执”。鸟可以飞,但得落在人的欲望上,才能啄出惊悚。否则再贵的羽毛,也遮不住故事的秃斑。
说到底,观众要的不是“像真的”,而是“值得信”。信的不是鸟,是编剧愿意尊重观众的智商。少一次偷懒,多一句解释,就能让奇幻落地,让志怪回魂。否则下一季,就算把全长安的鸟都请出来,也拉不回那1.6分的差距。分跌起来快,涨回去却难,这个道理,比鸟杀人简单多了。
来源:好学沙滩6NW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