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剧爆火,市场井喷?据今年9月和11月发布的《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2025)》《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等报告显示,2024年,近7亿用户撑起了超500亿规模的微短剧市场,并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成为内容消费新
短剧爆火,市场井喷?据今年9月和11月发布的《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2025)》《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等报告显示,2024年,近7亿用户撑起了超500亿规模的微短剧市场,并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成为内容消费新赛道。
今年竖屏剧产量预计将达4万部,参与短剧产业的相关企业已超10万家,既有阅文集团、掌阅科技等有网文业务优势的数字内容公司,也有许多MCN机构、广告公司、品牌方及传统影视公司参与。据记者了解,不少出版机构也在试水短剧制作和出品。
1
从流量增长到价值增长
竖屏投流剧、信息流广告剧作为短剧雏形,曾因其观感粗糙、情节老套、内容低俗、故事雷人饱受争议。此后,在互联网算法的加持下,短剧以密集的“爽点”刺激,快速渗透到用户的碎片化时间里,被称为“电子榨菜”“工业糖精”。但随着短剧从小众赛道进入公众视野,短剧市场也从无序发展到产业精耕阶段。
基于庞大的网络文学作者队伍和垂类内容IP优势,阅文集团和掌阅科技自2023年起开始集中布局短剧业务。“网络文学为系列化影视改编提供了扎实的故事基础,原著粉丝也能成为短剧受众的基本盘,提升了短剧项目的成功率和影响力。”谈到开发短剧的优势,阅文集团短剧负责人杜昊表示,阅文拥有从IP孵化、剧本编写的上游内容生产,到中游的内容分发、短剧分销,再到流量投放等下游生态支持的完整产业链优势,这为布局短剧业务提供了极深的“护城河”。据悉,今年阅文在短剧产量、承制能力、平台合作等多维度实现了突破,预计年底和明年会有更多阅文参与制作的短剧热播,实现密集的“产能释放”。
掌阅科技“速看短剧”APP产品图
作为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阅读平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多模态内容生产运营平台”战略升级的关键举措,短剧已成长为掌阅科技第一大业务板块,并形成了“国内扩张、海外突破”的双轮驱动格局。据掌阅科技内容中台负责人张继州介绍,2025年上半年,掌阅的短剧等衍生业务实现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149.09%,面向国内市场累计产出短剧上千部,诞生了多部千万级热力值爆款作品,并通过自有短剧平台“速看短剧”APP,“子诗短剧”“薏米短剧”等小程序,以及“早茶剧场”“青柠剧场”等抖音号,不断拓展短剧内容的分发与运营。
出版机构中,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敏锐地捕捉到市场机遇,从2023年6月开始开展短剧审核和内容分发业务,同时推进短剧备案工作。去年底以来,更多出版机构的名字出现在短剧的编创团队名单里。2024年12月,黄河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微短剧《三星堆里有个村》开机拍摄,并于今年9月在学习强国平台首发。今年3月,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举办短剧《捕心师》开机仪式。8月,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出品的红色题材微短剧《寻找苏铁蛋》开机。同月,由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等出品的古装微短剧《况青天传奇》热播。
微短剧《我心滚烫》开机仪式现场
10月,由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指导、吉林出版集团联合出品的竖屏微短剧《我心滚烫》开机。据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社科事业部经理袁一鸣介绍,目前该剧已全面进入拍摄阶段,制片、导演、演员等创作团队已到位,专业场景搭建与实地取景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于12月完成全部制作,并同步上线播出。此外,包括广东省出版集团、深圳出版集团在内的多家出版机构曾表示在积极推动优质内容与影视、短剧等相互转化。
人民法院出版社在专业领域探索出“普法宣传+微短剧”的特色道路。去年8月,该社联合多家单位发起了“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创作计划,自此旗下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影视中心、北京法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信文化公司”)正式开展微短剧策划和创作等业务,推出了一系列更为务实、更接地气、更具社会价值的法治微短剧。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发布
截至目前,该社已策划出品《楷模》《檐下浮生》等20余部精品微短剧,其中14部作品先后入选“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推荐剧目片单,多部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4-2025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节目,荣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年度期待微短剧”奖项、第一届法治中国“三微”展播活动精品微短剧奖项、“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优秀项目等。
微短剧《楷模》全网上线
不过据记者了解,总体来看,涉猎短剧业务的出版机构还是少数,原因包括认为短剧与出版机构“气质不符”、缺少影视相关储备、担心短剧内容有舆情风险等。
2
仅挂名还是深度参与?
从剧本策划到短剧拍摄,再到后期制作、宣传发行,出版机构和数字内容公司深入参与了短剧的哪些环节?
有网文资源“富矿”的数字内容公司,正在大力推动旗下内容IP向短剧转化,加速探索IP影视化的自有生态和合作机遇。张继州表示,目前掌阅采用“核心自主+开放协同”的短剧孵化模式,既牢牢掌握核心竞争力,又通过专业合作高效拓展产能。也就是说,掌阅深度主导IP筛选与剧本策划,自主掌控AI技术赋能,支持全渠道宣传发行及全程审核品控,在实地拍摄、专业制片等环节,与业内优质团队开放合作,并联动跨行业资源互补。今年9月,掌阅发布旗下短剧厂牌——告白剧场、千灯绘世、玄尊万象、镜渊剧场,分别面向女频情感、古装权谋、玄幻武侠与悬疑推理方向,瞄准打造不同题材定位的精品化内容。
近两年,阅文也在短剧业务条线上不断加码。“短剧星河孵化计划”宣布亿元创作基金扶持,并推出百部IP培育计划。阅文还宣布开放2000余部网文IP打造优质短剧,并发布了首批300部网文IP名单,号召全行业编剧及制作方与阅文携手共创精品。
据记者采访获悉,不同于网文平台寻求增加IP授权数量,以短剧形态“兑现”版权价值,多数出版机构参与短剧仍停留在“挂名”,或者主要提供文本材料和联络支持层面,较少出版机构真正介入了内容制作环节,甚少主导发行营销和变现。近期联合出品短剧项目的出版机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其实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参与”。
出版机构做短剧,仍面临题材受限、平台对接渠道不畅通等“水土不服”。人民法院出版社副总编辑袁登明解释道,出版机构影视化创作偏向“主流”,有内容审查、尺度限制,很难适应微短剧强反转、强冲突的创作倾向。在合规前提下策划的项目,短剧平台会认为不够有吸引力、不够尺度、不够猎奇。对此,人民法院出版社的解决方法是,与平台深入沟通,挖掘新时代审判案例资源和具有戏剧冲突的案件素材,让短剧在思想内涵、艺术水准、市场属性上达到平衡。此外,出版机构在影视行业普遍“存在感”较低,寻求相关合作不具备优势,缺乏有效流畅的合作渠道。袁登明认为,可将优质内容和深度合作作为出版机构的王牌优势,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拓展合作机遇。
人民法院出版社在实践中逐渐积累了既能保证短剧内容严谨、视觉观感良好,又能确保法院题材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经验。“不同于普通微短剧,法院题材微短剧需要严肃地核准法律专业内容。”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影视中心主管赵炜烽介绍说,“我们全程参与制作短剧,立项阶段需内部审核,剧本再经过‘三审三校’并报送最高人民法院相关业务庭室,对法律专业性、逻辑合理性等作出书面审核意见,并及时与制作团队沟通修订。开机后派专人驻扎剧组,与当地法院或政府部门协调拍摄工作。”
法信文化公司负责人姜俐娇表示,该公司在与外部市场合作微短剧方面,主要有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全程参与,深度合作,公司参与剧本策划、立项、寻找合作方、短剧审片和宣传发行,即基本除了拍摄制作等技术工作外的前中后期全过程;另一种是与平台合作,不深度参与创作,主要参与项目内容把关指导、给予宣发资源、渠道支持。
3
小成本试错+垂直题材突破
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选择中,平衡好短剧业务的成本投入与营收?记者了解到,出版机构参与的短剧项目多以社会效益为重,相关政策性扶持、上级单位拨款情况较多。
据公开信息,江西出版集团作为联合出品单位之一,为微短剧《况青天传奇》创制补助200万元,用于冲减项目制作成本,撬动了国有资本专项补助,是对社会效益优秀作品的鼓励。
袁登明也指出,不同于商业化短剧运作公司的盈利要求,该社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直属单位,承担人民法院法治宣传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和任务,影视业务没有设置硬性指标任务考核,而是作为长期战略予以更宽容的支持。不过,这并不代表出版社对市场调研、项目评估、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必要环节的忽视。短剧创制团队也在积极参与各层级的评选大赛,争取获得版权采买渠道、流量投放、创作资金等多种形式的扶持。
将短剧作为一站式内容定制服务的组成部分,也能成为出版机构围绕图书打造全媒介内容的“储备粮仓”。据袁一鸣介绍,《我心滚烫》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备案(投资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须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审核),是为献礼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打造的专项作品,更是在“中国劳模”系列丛书(100种)结项年推出的全国首部聚焦产业工人群体的竖屏微短剧。
该剧以“中国劳模”系列丛书中记载的“大国工匠”、中车长客高级技师李万君为人物蓝本,通过艺术化创作,完整呈现剧中主人公李保军从普通学徒逐步成长为高铁焊接领域技术领军人物的职业轨迹,以个人成长折射中国产业工人的奋斗历程。这既是将“中国劳模”丛书的优质图书内容转化为视听精品的创新表达,也是搭建出版融合平台、拓展主流价值传播渠道、打造网络视听精品的有益尝试。
横向比较来看,数字内容企业的经营思路更加注重市场导向。“不是单纯省钱,而是基于用户分析精准选品并缩短制作时间,把钱花在刀刃上。”张继州强调,短剧选品要准,减少无效投入,优先将平台自有、用户付费意愿强、市场反响好的头部网文IP改编为短剧,还有望实现书与剧的联动,扩大利润空间。在渠道运营层面,掌阅在国内市场集中资源做爆款,并靠爆款带火同类型短剧;海外市场不盲目“铺摊子”,而是有的放矢地发力重点区域市场。
掌阅四大短剧厂牌
短剧能否成为出版机构营收增量,反哺出版主业?业内有不同的声音。张继州认可“出版内容—短剧传播—出版增值”这种IP跨媒介循环的可行性,他认为借助短剧轻量化、强渗透的特点,能激活出版机构存量IP,并通过“短剧引导阅读原著”的模式,为图书带来读者增量,尤其吸引年轻群体;通过分析短剧的播放数据、用户反馈,快速判断题材市场接受度,能进一步反哺图书选题筛选与新书策划。
但袁登明提出,理论上讲,短剧对出版社有积极作用,比如触达传统出版难以覆盖的年轻群体,可以在短剧中植入“剧情荐书”带动图书销售、打造影视同期书、在法治剧中植入相关法学教材广告等,依托影视热度实现内容联动与市场共赢。不过总体来看,短剧业务虽能成为出版机构的营收增量,但单部短剧收入较低,作品年产量不具规模,相对总营收的“大盘子”来讲,不足以称得上反哺主业。
“短剧作为新兴的内容形态,其与出版主业的融合还存在鸿沟。”袁登明进一步解释说,比如出版社以图书为主的读者受众,很难完全转化为短剧用户,出版社以编辑为主的工作者也较少具备短剧思维和开发能力,做短剧还需要组建人才团队,投入资金和大量精力,短剧业务的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导致对主业的资源挤占,造成“副业没起来、主业被削弱”的双输局面。因此,他建议出版机构审慎观望、选择性试水。
张继州建议传统出版机构通过“小成本试错+垂直题材突破”,依托IP降低整体成本,并通过短剧付费、植入广告变现;在国内市场开发在地化短剧,海外市场将文化类图书IP改编输出。
4
抓住IP资产“窗口期”
“微短剧+”与文旅、研学、非遗、科普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微短剧+”为跨界融合创造了机会,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正在出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实施的“微短剧+”计划,赋能千行百业,主要创作计划包括“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还涉及法律、科普、传统文化经典、非遗等方向。
作为该计划推荐剧目,《三星堆里有个村》是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四川广汉市委宣传部等合力打造的、聚焦文物守护和乡村振兴的作品,短剧拍摄在三星堆遗址保护区、博物馆及村落取景,带动了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化修复体验营”“青年讲解员培训”等研学活动,是出版、短剧、文旅、研学、乡村振兴多维联动的鲜活案例。袁登明也表示,未来人民法院出版社计划深入挖掘人民法院审判案例资源优势,结合地方法院审判特色,开展微短剧个性定制,助推“短剧+法院+文旅+研学”融合。
短剧的下一步怎么走?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影视中心定下目标,在2026年实现三大突破:精品创作量质齐升,力求上线不少于1部优质电视剧或院线电影;创作不少于3部优质法治微短剧;努力打造1~2个具有影响力的法治影视 IP。法信公司将积极与市场头部平台合作,以打磨长剧为主,创新策划中剧,精心创作短剧,形成长、中、短剧并行的影视剧格局,以丰富的形式、载体和手段,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文化。
掌阅计划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短剧业务继续靠AI技术提升全流程效率,国内市场在现有平台基础上新增IP衍生专区,联动原著阅读形成消费闭环,海外聚焦北美、东南亚等区域市场,推出更多本地化短剧内容。二是建立IP分层运营体系,按头部、腰部、小众IP的不同特性,匹配对应的多元开发路径,让IP在多业态中发挥最大价值。三是深耕内容优势,挖掘自有图书IP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技艺与地方特色元素等,打造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化意义的短剧,让静态的图书内容通过动态视听形式鲜活呈现,既能传播优秀文化,也能带动原著图书的二次传播与价值提升,形成“内容开发—文化传播—主业赋能”的良性闭环。
从人民法院出版社和掌阅科技的连续动作和长远布局中可以看出,当用户的文化消费需求已从单纯阅读转向沉浸式体验,拓展多元业态是趋势所在。如今,传统图书出版业受读者阅读习惯迁移、新媒体冲击等影响较为明显,增长空间逐渐收窄。出版机构拓展多元化经营、培育多条生命线,是向融合发展转型的重要尝试,也是主动适应读者变化、拥抱技术革命、寻找增长新空间的生存智慧,有助于平衡营收结构和抵御图书市场波动风险。
杜昊回忆道:“以前拿到一本书,短剧人常说用户能不能吃得了这样的‘细糠’。”也就是说,人物情绪转化和用户理解成本能不能实现从图书到短剧的跨越。当下,短剧不再局限于逆袭、复仇、重生、霸总等题材,以及“10秒一个反转”的套路,开始追求叙事逻辑和审美体验的打磨。随着悬疑、非遗、民俗等多题材爆款短剧产生,短剧行业也会进一步洗牌,其在极短时间内抓住用户注意力的特性不会改变,但短剧题材和内容多样化、短剧制作水平不断提升变得至关重要。
从IP孵化到IP运营,再到积累IP资产的路径,亦有望迎来“窗口期”。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对接新合作,寻求产业融合共生,或能为出版机构激活静态版权资源、撬动新增长带来机遇。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
●
●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