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八套刚播完《四喜》第26集,我妈把遥控器一扔:“这哪是电视剧,分明是客厅监控。
央视八套刚播完《四喜》第26集,我妈把遥控器一扔:“这哪是电视剧,分明是客厅监控。
”屏幕里,张浩妈正把儿媳妇的产检报告拍在桌上,一句“我孙子不能输在子宫里”,让弹幕瞬间爆炸,实时收视率飙到2.8%,直接把近三年家庭剧天花板掀了个窟窿。
热闹归热闹,真正扎心的是:剧里每一个讨人嫌的角色,都能在现实里对上号。
先说许大成,三十好几的“妈宝标本”。
剧里他偷偷拿老婆存款给妈买按摩椅,被逮个正着,一句“她毕竟是我妈”把观众气得连夜给编剧寄刀片。
可现实里,北京某律所统计,最近来咨询“配偶擅自转移共同财产”的案子多了六成,理由八成是“我妈不容易”。
北师大家庭教育中心的报告更直白:被过度保护长大的孩子,成年后自私指数是正常家庭的3.2倍。
数字冷冰冰,却精准对应了许大成那张“我弱我有理”的脸。
再说冯美奇,重男轻女的奶奶专业户。
为了逼儿媳生二胎,把孙女的名字写成“招娣”,弹幕骂声一片。
可全国妇联刚出的数据啪啪打脸:34%的60后父母仍觉得“男孩才是根”。
剧里她把儿媳妇当生育机器,剧外不少婆婆把试管次数当KPI,连试管医生的号都黄牛加价三千,魔幻得不像话。
最惨的是何丽华,控制欲爆棚的“儿宝妈”。
儿子结婚三年,她每天准时七点敲门送早饭,顺带检查垃圾桶有没有“违禁”避孕套。
中国社科院说,41%的新婚矛盾就来自这种“24小时监工”。
剧里她一句“儿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得管一辈子”,让微博话题#控制型父母有多可怕#一夜阅读量破五亿。
网友晒出的截图里,有人三十岁了,网购地址还得填妈妈家,因为“怕她找不到我”。
狗血吗?
狗血。
可狗血背后,是民政局三季度27%的离婚案都写着同一个理由——“对方只听妈的”。
央视这回学精了,每集播完拉心理专家直播连麦,结果咨询电话被打爆,心理师直接喊话:“别再把电视剧当家庭使用说明书。
”
更离谱的是,剧播到一半,广州某妇联统计,关于“妈宝男”的求助量涨了四成。
一位95后姑娘带着男朋友去咨询,理由是他妈规定“婚后必须一周回三次家,不然就哭给他看”。
姑娘红着眼问专家:“我是跟他过,还是跟他妈过?
”专家没急着劝分,只递给她一张“边界感建立指南”,第一条写着:小家庭的事,先关起门来商量,再决定要不要告诉老人。
剧里也没给万能解药。
张浩最后没离婚,只是搬出去租了套小房子,月供八千,离他妈家地铁四十分钟。
搬家那天,老太太站在门口哭,他憋了半天说了句:“妈,我周末回来吃饺子。
”镜头一扫,媳妇在电梯里偷偷抹眼泪,不知道是解脱还是心酸。
观众吵翻了:有人说这是和稀泥,有人感叹“现实只能这样”。
我倒觉得,编剧故意把结局留毛边——生活本来就没标准答案,能搬出去住,已经是普通人能想到最体面的反抗。
说到底,《四喜》不是来教谁怎么当媳妇、怎么当妈,它只是把客厅里最隐秘的那块遮羞布掀开:原来“为你好”也能当控制欲的遮羞布,原来“孝顺”也能变成婚姻里的第三者。
屏幕一黑,观众还得回到自己的柴米油盐——有人连夜把房产证加上配偶名字,有人第一次对妈妈说“这事我们自己能决定”,也有人默默把“招娣”改成了“朝笛”。
剧终那天,收视率定格在3.1%,创了央视近三年纪录。
可真正的数据在屏幕外:淘宝“边界感”相关书籍销量涨了两倍,民政局预约离婚的队伍里,有人拿着小本子对工作人员说:“我们先回去再谈一次,实在不行下周再来。
”
你看,爆款剧的余震从来不是热搜,而是普通人心里那点小动摇——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原来“不听话”也不是大逆不道。
至于张浩他妈最后有没有学会敲门,编剧没说,但现实里的我们,总得自己把门锁换上。
来源:橙子一点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