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围绕它的争议从未停止,豆瓣讨论区里满是关于 “是否过誉”“剧情是否合理”“对女性是否友好”“是否脱离现实” 的争论。
哈喽,大家好,杆哥这篇评论,主要来分析豆瓣 9.5 越骂越火!《非自然死亡》不止悬疑,更是生死启示录
豆瓣 9.5 分的《非自然死亡》,早已超越普通悬疑日剧的范畴,成为无数观众心中的 “神作”。
围绕它的争议从未停止,豆瓣讨论区里满是关于 “是否过誉”“剧情是否合理”“对女性是否友好”“是否脱离现实” 的争论。
但奇特的是,即便负面声音不断,它的评分不仅没降,反而逆势上涨 0.1 分。这种反差,显然不能用 “对日剧宽容” 简单解释。
这部聚焦 UDI 研究所法医,通过解剖遗体探寻死因、关照活人的剧集,为何能穿越时光依旧引发共鸣?
它没有执着于塑造完美凶手,而是把镜头对准死亡背后的活人 —— 那些被愧疚、痛苦、迷茫裹挟的幸存者,用最温柔的笔触,探讨了最沉重的命题:活着。
《非自然死亡》最戳人的地方,在于它揭开了生活的残酷真相:死亡随时可能发生,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偶然。
剧集中的死亡,大多没有惊天动地的阴谋,反而充满了 “日常感”。
加班的父亲骑车意外摔倒致死,女孩被同事传染病毒离世,而同事只是去过一次医院;母亲烧炭自杀,女儿险些一同殒命;
女友只因过得幸福,就被嫉妒者残忍杀害;二十六个无辜者的死亡,仅仅是为了满足杀人狂的妄想。
这些 “偶然” 的死亡,构成了世界的常态。
它让观众清晰地意识到,死亡从来不是遥远的故事,可能藏在加班后的深夜路口,藏在一次普通的人际接触中,甚至藏在身边人的恶意里。
相比之下,那些平安活着的人,更像 “不明所以的幸运儿”。
更让人窒息的是,在虚无与恐惧蔓延的时代,很多活人连 “为什么活着” 都找不到答案。
当久部问三澄 “为什么工作”,三澄的回答很实在:不用有远大梦想,有小目标就好,比如领工资后想买的东西、放假后想去的地方,或是为了某个人。
可看似通透的三澄,自己也被活着的意义困住。她曾遭遇母亲带着全家自杀的惨剧,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
半生以来,她都在追问:母亲究竟承受了怎样的痛苦?为什么要带着家人赴死?自己活下来是对是错?这份对生存的困惑,成了她心底解不开的结。
不同于其他悬疑剧 “找出凶手就结束” 的叙事,《非自然死亡》的重心,始终在死亡后的活人身上。
它敏锐地捕捉到一种被忽视的情绪:直面过死亡的幸存者,往往带着深深的愧疚。
中堂医生的女友被杀害后,他陷入了巨大的虚无。女友努力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却无辜惨死,而自己只能苟活于世。
为了给女友复仇、解开她死亡的谜团,中堂甚至不惜违背法律和职业道德,私自解剖遗体。对他而言,除了这份执念,生活早已没有其他支点。
铃木在女友被杀后,对着凶手捅下了复仇的一刀。观众为这一刀欢呼喝彩,觉得是 “大快人心”,但剧集却用中堂的视角告诉我们真相:
即便报了仇,失去的人也回不来,幸存者永远找不回曾经的自己,这份创伤可能需要用一生去偿还。
校园霸凌的篇章里,横山因不堪受辱自杀,想用自己的死亡让霸凌者背负道德枷锁。同样遭受霸凌的白井,亲手揭露了霸凌者与横山死亡的关联。
可当一切尘埃落定,白井却选择了自杀。他的愧疚来自于,曾庆幸横山的出现为自己分担了霸凌的痛苦,却在对方需要帮助时没能伸出手。
好人往往会被愧疚折磨,而这份折磨,有时比死亡更沉重。《非自然死亡》的温柔之处,就在于它正视了这份愧疚,没有用 “向前看” 轻易抹去幸存者的伤痛。
‘’
既然活着如此艰难,还要面对死亡的阴影和生活的不公,我们该如何自处?《非自然死亡》给出了最温暖的答案:用活着接纳活着,在绝望中寻找前行的力量。
剧里的每个人,都在践行着自己的生存哲学。
东海林说要 “找到与周围的连结”,在与他人的羁绊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所长告诉大家 “只是碰巧死了,我们也只是碰巧活着,不必把死亡当成不吉利的事”,教会众人正视生死的无常;中堂则用 “以他会原谅你的方式活下去”,给出了与愧疚和解的可能。
而变化最大的,是主角三澄。
第一集里,她安慰男友离世的女人 “越是难过越要吃东西”,那时的她,是用吃东西来压制内心的绝望,不敢直面痛苦。
到了剧集后期,她笑着说出 “有时间绝望,还不如去吃东西呢”,这时的她,已经真正无惧绝望,学会了与痛苦共存。
从 “不敢” 到 “不想”,这短短一句话的转变,藏着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勇气。
除了用生活软化生活,剧集还给出了更理想主义的解法:面对不公,敢于发声;面对黑暗,敢于反抗。
三澄抛开法医身份,在公众面前控诉校园霸凌的罪恶;UDI 全体员工为了给死去的同事争取权益,团结起来罢工对抗老板;
法庭上,他们直面连环杀人犯,说出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没有理解你的必要,我对你不幸的童年不感兴趣,但我的确同情你,可悲的你没人拯救也无法自救。”
这些时刻,主题曲《Lemon》的旋律总会适时响起,它像一束光,照亮了生活的黑暗,也让 “法医学是为了未来的学科” 这句话有了重量。
编剧野木亚纪子在剧集完结后发过一条推文:“UDI 的战斗,也是我们绘制死亡的斗争,结合现实生活,只要你活着,这个问题就会存在,愿我们大家的人生旅程,都能够光明一点。”
只要活着,就必然要面对死亡,要遭遇生活的不公与未知。
三澄作为女性法医,在法庭上被质疑 “歇斯底里”“不专业”,只因她是女性;职场上的过度加班、校园里被忽视的霸凌、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的委屈,这些都是活着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都会像三澄一样,害怕突如其来的伤害,害怕看到他人的苦难却无力改变,害怕自己被生活压垮。
但《非自然死亡》告诉我们,即便如此,也要好好活着。
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多么宏大的梦想,而是为了那些微小的幸福:领工资后想买的东西,放假后想去的地方,身边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
活着是为了查明真相,为逝者讨回公道,也为活人寻找答案;活着是为了在遭遇不公时,有勇气站出来反抗;活着是为了在经历创伤后,依然能与世界温柔相拥。
“有时间绝望的话,还不如去吃东西呢”,这句话的背后,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生命的珍视。
《非自然死亡》之所以能成为豆瓣 9.4 分的神作,之所以越骂越火,正是因为它用一个个生死故事,治愈了每个在生活中挣扎的人。
它让我们明白,活着或许很难,但好好活着,就是对自己、对未来最好的承诺。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有勇气说一句:“拜托,我要好好活下去。”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