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之长安》背景科普,门阀时代中古中国的二十大士族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1 18:12 1

摘要:顺便说一声,我觉得《唐朝诡事录之长安》是为数不多编剧懂得历史,且人物符合背景时代的剧,以前的唐朝剧,未体现门阀特征,像穿着唐朝衣服的明朝剧,里面的典章制度、人物背景等都是明朝式样的。

最近热播的《唐朝诡事录之长安》又出现了士族聚会的场景,很多人未必看得懂背后的历史背景,这里科普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di6K2vEo

顺便说一声,我觉得《唐朝诡事录之长安》是为数不多编剧懂得历史,且人物符合背景时代的剧,以前的唐朝剧,未体现门阀特征,像穿着唐朝衣服的明朝剧,里面的典章制度、人物背景等都是明朝式样的。

现在中国历史的分区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划分,其实是按照西方社会的划分办法,对于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其实并没有细分。

这方面日本史学界研究比较细,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主张唐代至宋代是中国从“中古”向“近世”转变的关键时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di7TJyBp

换言之,同样是封建社会、帝制社会,在中国人看来,唐宋元明清,都是朝代。唐太宗宋太祖的女人,都是野史。唐诗宋词,都是中国文化瑰宝,但其实唐朝和宋朝很不一样,气质大不同。

受日本史学界影响,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将中国2000年帝制社会分为三大帝国,即第一帝国秦汉帝国、第二帝国隋唐帝国、第三帝国是明清帝国。第一帝国主要是地主豪强经济、第二帝国是门阀士族经济、第三帝国是地主乡绅经济。其中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属于过渡时期,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之间的五代辽宋夏金元也属于过渡时期。这样一来,我们熟悉的宋朝,其实和南北朝一样,不仅不属于大一统王朝,甚至是过渡时期。

而隋唐帝国,延续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经济,这是最显著的特点。门阀士族是秦汉地主豪强经济必然演化的产物,因为垄断了做官的渠道,长期作为执政者,所以势力强大。

门阀士族不是没有遭到过打击,历史上有五次大的毁灭性打击。

第一次是董卓之乱和曹操唯才是举,门阀士族最早是依靠儒学起家的,在崇尚儒学的东汉,把持了儒学话语权,就把持了天下,很多门阀士族的始祖都是大儒,比如刘备的师傅卢植。曹操想抑制门阀士族,最终失败,被河内司马氏篡夺天下。魏文帝曹丕不得不和门阀士族妥协,制定“九品中正制”。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diAon8Bb

第二次是南朝开国之君,宋武帝刘裕。刘裕出生平民,靠军功一步步登天,最终当上了皇帝。但是刘裕仅仅是灭亡了司马氏,最终还是向门阀妥协,南朝时期门阀兴盛,比东晋有过之无不及。

第三次是河阴之变,北魏乱世,尔朱荣把北魏门阀一网打尽,都给杀了,但是孝文帝改革后的基因没那么容易消亡,继之而起的北齐和北周还是门阀士族社会,甚至北周还诞生了新贵关陇贵族集团。

第四次是武则天时期,虽然隋唐有了科举制,但是科举大多被门阀把持。李世民要求重修《氏族志》,最终官员还是把清河崔氏排在第一,李世民也无可奈何。连著名的直臣魏征,最终也为次子魏叔瑜娶了太原王氏之女。

武则天上位后,门阀士族是主要的敌人,她一方面利用佛教造势,一方面开武举,选拔平民人才。一方面大力任用酷吏,打击门阀势力,随着唐朝复辟而失败。唐朝后期的宰相还是多在河东裴氏、范阳卢氏等之间诞生,比如著名的裴度。荥阳郑氏在唐代289年间诞生11位宰相、114位进士,并有8位子弟迎娶公主。牛李党争,牛僧孺一党出生科举世家,和李德裕的门阀世家斗得不可开交,甚至逢李必反,导致很多好的政策也被反正,造成内耗。

第五次是朱温灭唐,白马之祸,直接把自诩清流的唐朝朝堂一网打尽,都给扔进了黄河。随着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混乱大多发生在北方,整个北方被打烂重建,门阀赖以生存的庄园和儒学都不复存在,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门阀彻底终结。

这五次打击门阀的主要人物,长期被文人抹黑,成为主要的负面人物,如曹操、武则天、朱温等,这些人承担的骂名很多来自于对门阀的抵制。

回顾了门阀,诞生于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同样消亡于五代十国的乱世,今天回顾来,中古中国,有二十大士族。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时候,为了拉拢汉人士族阶层,直接评定了士族等级,号称"李郑崔卢,姓之名器”,这里的“李“是赵郡李氏,比如北齐高洋的皇后李祖娥,即出生于此,陇西李氏得知孝文帝评定等级,连夜快马加鞭赶到洛阳,却路途遥远,最后也捞到了第一等级,却被称为”驰李“。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意思是北魏时期,北方已经有了四个家族势力十分庞大的家族,就是卢崔郑王四大家族,魏晋南北朝乱世时期,这四大家族修筑邬堡用于自保,如果不拉拢他们,他们关上门来自给自足,俨然是一个小王国,所以北魏孝文帝元宏时定望族,以四姓为首,范阳卢氏以卢敏为代表,清河崔氏以崔宗伯为代表,荥阳郑氏以郑羲为代表,太原王氏以王琼为代表。

孝文帝还亲自把四家的女儿都纳入后宫作为妃子,虽然孝文帝英年早逝,但是这份荣誉种了下来,孝文帝创制的士族等级甲、乙、丙、丁四类,甲类除了四大家族,还加上了三个家族,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

可以看出,孝文帝时期定下的天下门阀士族,顶级的排名是:

1、范阳卢氏

2、清河崔氏

3、荥阳郑氏

4、太原王氏

5、博陵崔氏

6、赵郡李氏

7、陇西李氏

到了唐朝,李世民要重修《氏族志》,正好给了这些姓氏重新排名的机会。李世民本人出生于陇西李氏(尽管陈寅恪说是伪托的),但是李世民不好把自己排在第一,所以重新排列了顺序,把清河崔氏排到了第一,重新排名后的唐朝排名是:

1、清河崔氏

2、范阳卢氏

3、博陵崔氏

4、赵郡李氏

5、陇西李氏

6、荥阳郑氏

7、太原王氏

把郑和王放到了后面,把两个李抬到了前面。

这七大家族号称“五姓七族”、“七姓十望”,是最顶级的门阀家族。

这些家族是山东的,那么关中的呢?

关中也有六大姓,是宇文氏政权军事支柱,即韦、裴、柳、薛、杨、杜六大家族,他们在北周政权中长期把持朝政,比如韦孝宽、杨忠等,后来弘农杨氏还建立了隋朝。

此外,还有江东士族,即东晋时期起,就掌控政权的王谢袁萧四大门阀士族,此外,桓和庾也几乎成为顶级家族,随着桓玄之乱被刘裕平定、庾信到了北朝,这两个家族就消亡了。

最后,还有代北士族,这个比较无厘头,一看就是假的,所谓的代北,就是北魏六镇起义的军镇集团,就是后来建立北周北齐隋唐王朝的军事集团,里面说过了北齐是渤海高氏、隋朝是弘农杨氏、李唐是陇西李氏,都是汉人,那么代北士族就是指的是汉化的鲜卑族,这个一看就是鲜卑人,问题是鲜卑人还要装汉人门阀,令人无法理解。著名的只有2个,就是代北长孙氏和代北窦氏,比如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以及重臣长孙无忌。窦氏因为是李渊之妻,李世民之母亲的家族,自然尊贵。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diDapDhM

李世民编纂《氏族志》,也没有把崔卢李郑打压为二等,而是为了彰显天下一统,把山东士族、关中士族、江东士族、代北士族全部合在了一起评定。

有人问了,谯郡曹氏和彭城刘氏作为两个皇族,为何不在顶级士族后面,一方面,曹魏对士族严防死守,后来在魏晋之变中死亡众多,到了东晋,因为“二王三恪”制度,必须祭祀前代帝王,曹魏家族保留了一个陈留王的虚名,没什么存在感,第五代陈留王曹灵诞还算很有才干,在朝堂上有存在感,随着东晋的灭亡而消亡。至于彭城刘氏,因为总出皇帝,一直被忌惮,属于二级士族,没有发扬光大。

那么,作为曾经的皇族,为何南梁的萧氏和北齐的高氏还是顶级家族呢?一个是南梁灭亡后,还有一个西梁,长期作为西魏的保护国,南梁萧氏保留了下来,此外,隋炀帝的萧皇后也为该家族的保留出了份力。

北齐高氏长期名声不佳,也被北周所灭,按道理说应该消亡,但是北齐宗室高劢在北周依然为官,其子高士廉是李世民本人的亲舅舅,所以重回了一等家族。

最后总结下中古中国的二十大顶级士族

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渤海高氏、代北长孙氏、代北窦氏,不多不少,正好20个

这就是中古中国的二十大士族,随着唐朝的灭亡而消散,最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刘焕的书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