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刚领街明星阵容《七十二家房客》复排一票难求,为何越演越火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21 15:37 1

摘要:当这两句自带上海话语音包的台词再次响起,无数上海观众瞬间红了眼眶。不是因为煽情的剧情,而是这刻进DNA的腔调,一下子把人拉回了弄堂里搬着小板凳看滑稽戏的童年——石库门的天井飘着饭菜香,邻里们挤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笑得前仰后合,演员们夸张的表情和接地气的吐槽,成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vTtAmkUnX

“三六九,拉现钞!”“他奶奶的,你一看就不是好人!”

当这两句自带上海话语音包的台词再次响起,无数上海观众瞬间红了眼眶。不是因为煽情的剧情,而是这刻进DNA的腔调,一下子把人拉回了弄堂里搬着小板凳看滑稽戏的童年——石库门的天井飘着饭菜香,邻里们挤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笑得前仰后合,演员们夸张的表情和接地气的吐槽,成了老上海最鲜活的市井注脚。

如今,这部承载着六代上海人记忆的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在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精心打磨下重磅回归,王汝刚、阿德哥等滑稽界顶流领衔全明星阵容,刚开票就遭遇“秒空”盛况,加场后依旧一票难求。这部从1958年走到今天的作品,为何能跨越半个多世纪依旧热度不减?答案藏在石库门的烟火气里,藏在几代艺术家的坚守中。

一场“混堂里孵出来”的创作,成就传世经典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vTtHsKxL9

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火了67年的滑稽戏,最初的灵感竟然来自一次泡澡。1958年,大公滑稽剧团(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前身)的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四位艺术家,在“孵混堂”时突发奇想:能不能把传统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改编成一出完整的滑稽戏?

说干就干,四位大师白天参与整风学习,晚上熬夜打磨剧本,仅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创作。剧本聚焦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百态:贪婪的二房东、霸道的流氓炳根、敲诈勒索的警察三六九,还有小皮匠、裁缝、报贩等底层小人物,他们在狭窄的空间里上演着嬉笑怒骂、善恶交锋,既有讽刺现实的辛辣,又有邻里互助的温情。

公演后,《七十二家房客》立刻引发轰动。时任文化部领导周扬观看后连连称赞,指示出版剧本向全国推广。一时间,全国各地剧团纷纷移植演出,就连珠江电影制片厂也找上门来,拍摄了粤语版电影,在东南亚和港澳地区掀起热潮。杨华生后来回忆,当时导演王为一一口地道的苏州话,和他们聊起创作时噱头十足,双方一拍即合,连稿酬都没要,全凭“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完成了合作。

而在上海,这部戏的火爆程度更是空前。老一辈上海人至今记得,“两张戏票能换一间亭子间”的传说并非夸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戏票成了最抢手的“硬通货”,剧场里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观众,笑声、掌声能穿透整条街巷。

三代艺术家接力传承,老戏骨带新人守正创新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vTtNhxuxW

经典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七十二家房客》的传承史,就是一部上海滑稽戏的发展史。1978年,这部戏迎来复排,彼时滑稽戏演员青黄不接,杨华生、笑嘻嘻两位大师亲自登门,邀请年轻的王汝刚参演小皮匠一角,并承诺“手把手教他演戏”。

王汝刚至今记得,进组第一天没有排戏,而是听老艺术家们讲戏的由来和创作初心。“老师们把每个角色的性格、每个情节的深意都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听得时而大笑,时而落泪,直到天黑才回家。”他珍藏的一本泛黄的学艺笔记,记录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教诲,也见证了传承的温度。尽管当时排练条件艰苦,但大家凭着对艺术的热爱,让这部戏再次焕发活力,在南市工人俱乐部复演时,依旧一票难求。

时光流转,当年的“小皮匠”王汝刚如今成了滑稽戏的领军人物。在最新复排的版本中,他挑战自我饰演流氓炳根,从“好人”变“坏人”,让观众看到了他精湛的演技。而毛猛达、阿德哥、潘前卫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更是让阵容堪称“梦幻”——他们都是看着《七十二家房客》长大的,如今站在舞台上,既是演绎经典,也是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

更让人欣慰的是,这次复排中一半以上的角色由年轻演员担任。老艺术家们毫无保留地传帮带:王汝刚手把手教年轻演员拿捏角色的语气神态,毛猛达分享舞台节奏的把控技巧,潘前卫则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审美,为传统桥段加入新鲜元素。正如杨华生、绿杨等老一辈艺术家曾说的:“从今往后,这幢房子归你们‘房二代’收租金了。” 老中青三代滑稽人接力,让经典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不止是笑声,更是上海人的精神原乡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vTtTlqLhS

有人说,《七十二家房客》是上海的“文化密码”,读懂了它,就读懂了上海的市井文化和城市精神。这部戏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情,全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二房东涨房租被房客们联合抵制,三六九敲诈勒索反遭戏弄,流氓炳根作恶多端最终自食恶果……这些情节看似琐碎,却精准捕捉了上海人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观——既讲原则又懂变通,既爱憎分明又重情重义。

对于老一辈上海人来说,《七十二家房客》是青春记忆的载体。他们在戏里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狭窄的弄堂、共用的厨房、邻里间的互帮互助,那些熟悉的场景和台词,总能勾起心底最柔软的回忆。有观众看完演出后感慨:“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和爷爷奶奶挤在弄堂里看戏,那种热闹和温暖,现在很难找到了。”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部戏是了解上海文化的窗口。虽然部分上海话俚语需要字幕辅助,但夸张的肢体语言、密集的笑点、深刻的内涵,依然能让他们产生共鸣。有95后观众说:“原来爷爷奶奶辈的娱乐这么有意思,戏里的人物就像老上海的‘真人秀’,既好笑又真实,让我更懂上海了。”

2006年,《七十二家房客》应邀赴日本巡回演出,在一流剧院上演海派文化经典。令人意外的是,台下半数观众是日本人,他们虽然听不懂上海话,却被剧情和表演深深感染,笑声不断。这足以证明,好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而《七十二家房客》所承载的市井温情和人性光辉,正是它能够走向世界的底气。

结语:经典永流传,烟火气不散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vTta6Tfpn

从1958年到2025年,67年风雨兼程,《七十二家房客》演出场次早已突破千场,却依旧场场爆满。它之所以能成为“常青树”,不仅因为剧情接地气、笑点密集,更因为它承载着上海人的集体记忆,传递着不变的人文温度。

在这个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为何依然需要《七十二家房客》这样的经典?因为它让我们在笑声中回望过去,在传承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因为它告诉我们,最动人的艺术永远来源于生活,最珍贵的情感永远藏在市井烟火里。

如今,王汝刚、阿德哥等艺术家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年轻演员们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相信这部充满上海味道的经典滑稽戏,会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观众,让石库门的笑声永远回荡,让海派文化的魅力永远绽放。

如果你也想重温童年记忆,感受海派滑稽的独特魅力,不妨走进剧场,看看这场全明星阵容演绎的《七十二家房客》——相信你一定会在笑声中找到共鸣,在经典中读懂上海。毕竟,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有些温暖,永远值得珍藏。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vTtgMAmP5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