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八套刚播完一集,童瑶哭丧的脸就冲上热搜,观众弹幕刷屏:这哪是寡妇,分明是木头人。
央视八套刚播完一集,童瑶哭丧的脸就冲上热搜,观众弹幕刷屏:这哪是寡妇,分明是木头人。
剧叫《四喜》,收视第一,骂声也第一。
有人熬夜追到凌晨三点,只为看看还能多离谱。
蒋欣一出场,巴掌甩得响亮,眼圈说红就红,观众立马安静:这才是活人。
同样守寡戏,她抱着孩子坐在医院走廊,不哭不喊,只把指甲掐进掌心,镜头扫过,血痕比眼泪扎心。
童瑶那边,背景音乐轰隆隆,眼泪滴不下来,弹幕齐刷:BGM白干了。
许娣更惨,演亲妈像演邻居,大嗓门一吼,观众直接出戏。
老戏骨翻车,比新人挨骂更刺眼。
剧情像被按了快进键。
第一集死老公,第二集蹦出亲爹,第三集婆家破产,第四集律师排队分遗产。
观众数了数,四十五分钟里哭了十一次,笑了九次,晕过去两次,情绪被当球踢。
编剧解释:冲突密集才带感。
观众回怼:带感是带感,带的是反感。
家庭剧最怕把苦难当调料。
失去亲人、怀孕、破产、争夺遗产,每一件都足够真实,也足够疼。
可一旦堆成串,痛感就变麻木,只剩猎奇。
有人想起十年前《父母爱情》,两口子吵架只为买不买咖啡,观众却看得掉泪。
真实感不靠事件大,靠细节小。
《四喜》里,童瑶得知丈夫出事,先扑到床边,再被拉开,镜头切了五次,眼泪一次没掉。
生活里,真正崩溃的人,连站都站不稳,哪还顾得上摆角度。
蒋欣能演好,因为她把强势留给外人,把脆弱留给独处。
观众信她,就像信隔壁那个嘴硬心软的大姐。
童瑶输在哪?
她演悲伤像完成任务,该哭的点位站好了,情绪没跟上。
许娣的问题更普遍:套路式母亲。
叉腰、瞪眼、大嗓门,三件套一上,角色就立住了。
可现在的观众,自己妈都不这样,谁还信屏幕里那个。
家庭剧市场年年喊创新,年年复制粘贴。
平台要话题,编剧要集数,广告要露出,最后合力把节奏逼成高铁。
受伤的是角色,也是观众。
想慢下来,靠一个人救不了。
导演得敢留白,平台得敢押韵,演员得敢素颜。
观众不是怕虐,是怕假。
真能把柴米油盐拍出味道,谁还舍得倍速。
《四喜》收视高,恰恰说明大家饿,饿一口热乎的家常菜。
端上来的却是加辣加咸的快餐,吃完口渴,回家还得自己煮粥。
有人劝:将就吃吧,有的看就不错。
更多人摇头:嘴被养刁了,不想再将就。
下一部家庭剧再想冲榜,先把眼泪还给人,再把节奏降回心跳。
否则,数据赢了,人心输了,留下一地外卖盒,没人记得味儿。
来源:花漫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