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内娱的瓜田真是热闹非凡,微短剧顶流们集体冲击长剧市场的戏码,比他们拍的霸总剧还要抓马!于正在朋友圈和直播里爆料,说有个短剧顶流找他诉苦,抱怨“根本过不了长剧项目的评审会”;另一边,短剧一哥柯淳又被传因“演技不行”被长剧《不二之臣》退货,瞬间冲上热搜。
最近内娱的瓜田真是热闹非凡,微短剧顶流们集体冲击长剧市场的戏码,比他们拍的霸总剧还要抓马!于正在朋友圈和直播里爆料,说有个短剧顶流找他诉苦,抱怨“根本过不了长剧项目的评审会”;另一边,短剧一哥柯淳又被传因“演技不行”被长剧《不二之臣》退货,瞬间冲上热搜。
这一波操作,简直像极了学霸圈突然闯进一群“速成班黑马”——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冷笑:“短剧的流量,真能撬动长剧的铁饭碗?”
01 短剧顶流的“长剧梦”:流量再香,也怕水土不服
微短剧演员为啥挤破头也要闯长剧?说白了,还是“咖位”和“钱途”的双重诱惑。短剧圈流行一句话:“一天拍20场,7天一部戏”,强度堪比流水线。马秋元拍《桃花马上请长缨》时,为了保持情绪,连和导演讨论剧情都在哭,身体透支到极限。
但比起长剧3-6个月的拍摄周期,短剧演员的日薪再高(顶流日薪2-3万),总片酬也难敌长剧主演。更别说长剧意味着主流认可、时尚资源、权威奖项——这简直是演员版的“阶层跃迁”。
可长剧的门槛,真不是有流量就能跨过去的。于正一针见血指出:“短剧演员练的是3分钟哭戏、5秒炸点的爆发力,但长剧要扛40集的人物弧光,情绪得收放自如。”
比如柯淳,虽然靠《好一个乖乖女》狂揽30亿播放量,但到了长剧试镜,导演组直接质疑:“短剧的夸张演技,能撑起细腻人物吗?”就连短剧一姐王格格,转型后也得成立工作室、学剧本创作,才慢慢被长剧市场接纳。
02 长剧圈的“隐形壁垒”:流量含金量、表演逻辑、资源博弈
长剧圈对短剧顶流的顾虑,远不止演技。首先是流量含金量问题:短剧粉丝多集中在短视频平台,受众偏下沉,而长剧需要能转化付费会员的“有效流量”。像柯淳、马秋元这种能打通全平台流量的毕竟是少数,多数短剧演员的粉丝,根本不会为长剧买单。
更关键的是表演逻辑的鸿沟。短剧要的是“秒炸情绪”——吵架必须掀桌,哭戏必须嚎啕;而长剧讲究“细水长流”,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半集剧情。
编剧赵冬苓分析,短剧弱化人物刻画才能带节奏,但长剧需要演员“表现人物,而非表现情绪”。这种差别,就像百米冲刺选手去跑马拉松,后半程直接泄气。
再说资源差距:大部分短剧演员没经纪公司撑腰,在长剧圈缺乏人脉。余茵被于正相中后,粉丝本以为她能演大女主,结果定妆照一出,只是个倒茶丫鬟;刘念在《猎罪图鉴2》里演个萝莉姐,观众直接吐槽“查无此人”。资本急着用短剧流量捞快钱,却舍不得花时间打磨适配性,最后演员成了“揠苗助长”的牺牲品。
03 破局之路:短剧本身,或许才是终极升咖赛道?
但别忘了,短剧市场正在疯狂进化。今年暑期档,长剧除了《生万物》略有水花,其他几乎全军覆没;而短剧《念念有词》《十八岁太奶奶》播放量全破30亿,政策也明确支持微短剧上电视大屏。这意味着,短剧不再是“鄙视链底端”,反而可能逆袭成主流。
更妙的是,长剧自己也在“短剧化”——节奏加快、冲突密集、砍掉冗余剧情。这种变化,反而成了短剧演员的突破口。
比如丞磊从《虚颜》跳槽到《云之羽》,靠的就是快节奏叙事能力;马秋元在《月明千里》里,把短剧的情绪爆发力化成长剧的“高光时刻”,观众照样买账。
结语:观众要的不是“长剧演员”头衔,而是打动人心的本事
短剧顶流们的挣扎,本质是行业对优质内容的筛选。就像于正说的:“长剧和短剧演员都是演员。”
当短剧制作成本涨到千万级、拍摄周期延至30天,当《家里家外》这种家庭题材也能爆火,演员何必非挤长剧独木桥?把短剧赛道做宽做深,或许比硬蹭长剧更易“升咖”。
毕竟,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载体,而是那个让你熬夜追剧的角色。
来源:星光闪耀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