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中国TOP级拍摄基地的影视江湖,想再造个100亿短剧“好莱坞”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04 17:22 5

摘要:上瘾的几千万用户沉浸在插满“爽点”的剧情中,被硬控一个又一个“3分钟”,让投资只有几十万、一周拍100集的短剧,轻松收割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票房,成功接力直播,成为新的造富风口。

一集只有一两分钟,一晚上就能轻松追完。

微短剧,一种短视频世界的新产物,一种对爽文的再发明,一个野蛮生长的新市场。

任意打开一部爆火短剧,便能看到不少“上头”评论:

“根本停不下来,熬夜花50块追完,真香”

“笑得缺氧,好疯好爱”

……

上瘾的几千万用户沉浸在插满“爽点”的剧情中,被硬控一个又一个“3分钟”,让投资只有几十万、一周拍100集的短剧,轻松收割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票房,成功接力直播,成为新的造富风口。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373.9亿元,约占全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的70%,预测2024年有望突破500亿元,预计到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在长三角的影视江湖中,小跑进场的微短剧凭着一己之力搅动风云:

上海嘉定区,由原先姚记纸牌的生产厂房改造的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自2023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半年内已经接待了超过20个剧组,园区内大大小小100多个场景可以满足现代、民国、古装等短剧的拍摄;

杭州临平区,为新赛道而建的“临影厂”影视拍摄基地,去年11月正式开放,配备了1.5万平方米室内实景影棚、8000平方米户外街景和4500平方米专业影棚,影棚里,一分钟一个“打脸”的反转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而坐拥省部共建、全国唯一的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和无锡影视基地两大影视基地的无锡滨湖区,也想再造一个“短剧好莱坞”,他们提出:

力争3年内,年产业规模达超100亿元。

想要占据微短剧市场的1/10,滨湖,将怎样发力这条新赛道?

01.

做点不一样的微短剧

拒绝先婚后爱、恶毒后妈、手撕绿茶的狗血元素,摒弃“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推进”的“爽剧”套路,在充斥着古偶、穿越、霸总题材的微短剧赛道里,李婧敏主导制作的微短剧《釉色伊人》像是一股清流。

李婧敏是滨湖企业华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CEO,在她看来,上述这些套路,都不是长远之计。

那什么才是?

“做精品化的内容,往更高级的方向走一走。”

今年夏天,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中国环球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华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非遗出海微短剧——《釉色伊人》在滨湖开机。

随后,剧组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影棚、水浒城、景德镇等地取景拍摄。短剧以中华文明与古波斯文明交流史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和伊朗的一对青年男女穿越到明朝永乐年间,围绕一个青花缠枝葡萄纹瓷盘展开的精彩故事。

“八天两城,十八台车,小一百剧组人员,《釉色伊人》杀青啦。这个耗时一年的总台非遗出海微短剧,终于稳稳当当迈出了第一步,感谢领导们的支持和信任……”

李婧敏的朋友圈里,现在还留着那条杀青文案,字里行间除了对支持者的鸣谢,也透露出许多不易。

为了让故事更真实,剧组前往景德镇向烧瓷师傅请教专业问题,并专门请来了一位伊朗姑娘作为演员,在配音上,不会说中文的伊朗演员将发音转变成音标一个个标注在台词上,一切只为追求最自然的视听效果。

“从下钩子或者变现的角度来说,它并没有普通微短剧那么容易,但我们自己觉得做这类短剧也算是个‘事儿’,微短剧不能只追求看得爽,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李婧敏说。

她所说的“钩子”是指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情节设置,比如一些悬念、伏笔、转折等元素,也被用于精准吸引用户为短剧付费。

起初,《釉色伊人》的脚本为了增强可看性,也设置了许多“钩子”,但团队觉得过于商业化会影响文化传播效果,几经删改,最终还是决定回归故事本身,而不是被“钩子”牵引。

“光是剧本,就打磨了六十多版,编剧换了4个,必须找到文化传播和商业化之间那个平衡点。”

《釉色伊人》预告片播出后,伊朗驻华大使馆也在抖音平台第一时间转发。

数据显示,12月2日《釉色伊人》海外首日上线就获得1027万曝光。

正是打造精品的理念,让李婧敏站在了风口,也让刚刚成立不久的华瑜国际“出道即巅峰”。哪怕今年行业内卷加剧、爆款率下降,华瑜国际仍不愁业务量。

李婧敏告诉我们,目前,华瑜手上排队的非遗微短剧已有60余部,接下来,他们还将去往杭州、河南、重庆、山东等地进行拍摄。

而这种精品化的理念也是今天滨湖正在极力追求的。

纵观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史,早年,拍一部微短剧的成本大概是10万到20万,现在涨到30万、40万甚至100万,大部分都用在了拍摄和制作环节,粗制滥造的作品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

越来越多身在其中的人们,在庆幸于分得一杯羹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对比一年前后热播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现在微短剧的画面质感、场景镜头、演员演技都有质的提升。以小博大的神话已是过去式,微短剧进入了提升品质的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滨湖提出:三年内,累计推出150部以上精品微短剧。

去年,滨湖区联手喜马拉雅发起“喜莱坞计划”,成立了“喜莱坞中短剧基地”。基地由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1号摄影棚改造而成,占地600平方米,不仅有多场景的布置,还能实现动作捕捉和虚拟制片等功能,令现场拍摄更加高效。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向我们透露,“喜莱坞计划”一期催生的短剧《倾世小狂医》,上线后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5亿、荣登多个权威榜单榜首,《情深不悔,再爱难为》《流光鉴良缘》等多部短剧已完成制作,并在腾讯视频等主流平台播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由中国作协组织的100多位网络作家及多家网络文学平台、视听平台共同发起的《提升网络文学短剧转化品质倡议书》,就选择在滨湖发布。

02.

解决“投流”之痛

在微短剧的产业链条中,除了拍摄、制作,投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甚至可能是消耗资金最大的环节,竖屏短剧的投流成本能达最终票房的80%-90%以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按照行业普遍1:1.2的ROI(投资回报比率)计算,充值过亿的神话背后,其投流成本往往在6000-8000万元之间。

一般而言,一部短剧制作完成后,首先就要交两笔“过路费”:一是在各个平台买量引流的销售费用(即推广费),二是用户充值后给渠道方分成的渠道成本。

根据字节跳动披露的数据,微短剧行业2023年全年的充值流水达到了183亿左右。

在小成本、大批量、快节奏试错的过程中,大部分的钱流向了身为中间商的流量平台。因此,很多短剧承制方也会陷入“有钱拍没钱投”的困境。

但在滨湖的短剧产业链上,这一缺陷正在被弥补,给小制作企业带来希望。

位于华莱坞的华影智媒(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短剧分发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

董事长方义强现场给我演示了一下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AI产品——八爪鱼,从选择一部剧到变成切片视频分发到抖音平台,整个过程仅需3秒,操作难度属于“有手就会”,并且自带文案和话题。如果不是在现场亲眼所见,可能很难在平台上分辨出是这是AI剪辑。

“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剪辑能力,但每个人在平台上都是自然流量的一部分,如果能用AI补齐文案、剪辑的空缺,那我们就可以低成本地生产大量内容,快速抓取并激活各平台巨量素人账号。”方义强向我们介绍道。

在八爪鱼上,用户仅需动动手指就能获得一条自动生成的短剧切片视频,一键分享到抖音平台,同时还可以获得八爪鱼平台的任务奖励。对于很多不上班的宝妈等群体来说,这不失为一个赚“外快”的好机会。

从短剧企业的角度来看,依靠官方平台的投流不仅传播效果有限,高额资金投入更是负担不起,而通过八爪鱼平台的AI任务利益激励,海量素人账号的价值被充分挖掘,无需企业投流,便能在抖音等流量平台上自发形成传播矩阵。

由此,没钱投流便无法广泛传播,没有传播便没有收入用于投流的“死循环”被打破。

而这一点,无疑可以解决许多小企业的“痛点”。下阶段,华影智媒还将自己投资影片项目,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也就是说,未来,在园区制作、出品的电影或短剧,都可以通过华影智媒走完“最后一公里”。

目前,华影智媒凭借强大的AI云矩阵和分发能力,已和抖音平台建立合作。

对于身处这座宝藏电影产业园的华影智媒而言,未来除了短剧,园区的大量电影资源都将是企业的隐形订单;而对剧组来说,来到滨湖,就可以完成从拍摄到分发的全流程;对产业园而言,短剧可以做到“自产自销”,不会因为缺乏最后一环而将宣发带来的大头营收拱手相让给上海、深圳的大公司。

“三赢”的局面,也体现出地方产业招商的智慧。

华影智媒今年4月落地滨湖,虽然才过去短短数月,但他们的到来也透露出了滨湖冲击100亿市场规模的思路——补齐短板,形成全产业链。

我仿佛已经看到,一个拍摄、制作、出品、宣发的巨大闭环正缓缓转动起来。

03.

既要给,也要懂

谈到短剧产业的发展,滨湖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全国略有基础的城市都不想错过短剧这条新赛道,但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错位发展是关键。

“像横店这样的老牌影视基地,更大的优势在于拍摄制作,而我们要做的是基于华莱坞的数字技术基础,放大基金的杠杆效应,促进产业集聚,把微短剧产业打造成为滨湖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

短剧爆发的这两年,滨湖依托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也在不断加强短剧产业的探索和创新,升级并完善微短剧产业生态。

在基础配套上,滨湖可为剧组提供从项目立项到拍摄制作再到审核等一站式、管家式服务。

技术上,加快AIGC技术与微短剧生产融合发展。提前布局文生图、文生视频等AI辅助技术的运用,探索搭建AI创作中心、AI拍制中心、AI短剧审查中心、AI发行中心、AI交易中心等五大平台载体,建立滨湖在影视及微短剧产业的科技“护城河”。

产业链布局上,滨湖正在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微短剧产业空间,推动短剧产业工业化,包括:

一园——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

二基地——喜莱坞中短剧基地、央视网(无锡)微短剧共创空间

三中心——江苏省网络视听协会艺术创作中心、网络文学IP短剧转化和交易中心、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国际版权交易中心;

百场景——微短剧拍摄取景。

最新推出的“剧亮影擎”计划更是为短剧创作者们打造了一个“理想乌托邦”,为微短剧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保障。

“不管是创作者、制作方还是平台机构来到滨湖,我们都会提供相应的激励扶持机制、产业基金,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做‘最懂微短剧的地方政府’。”滨湖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既要给支持,又要懂企业,这种“既要又要”的政府,谁会不爱呢?

这次探访滨湖的短剧产业,有多位业内人士在聊到未来前景时,都提到了行业的一个特点:

短剧的出圈说到底是要回归好的内容,但短剧的价值远远不止内容本身。

于品牌,微短剧是一种营销工具。

比如今年9月,星巴克中国在抖音上线首部品牌定制短剧《我在古代开星巴克》,目前已超8000万播放量。据《新周刊》报道,这部短剧总共触达超过1亿名顾客,带来了135万名购买者,账号还因此新增了超过3000万的粉丝。

于地方,“微短剧+”的价值则在于立足本地优势,赋能产业。

如云南,“微短剧+文学IP”正在推动一批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向微短剧有效转化,例如古装悬疑短剧《大宋提刑官之伶人传》就是改编自小说《大宋提刑官》;

如江苏,“微短剧+法治”催生出《司法所的故事》《我是猎手》等一系列微短剧,正成为普法、反诈宣传的有效工具。

因此,要延长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短剧来了之后呢?

地方能提供什么?地方可以如何利用短剧赋能?

眼下,国家相关部门已给出了一个不错的方向,就是“微短剧+文旅”。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

前不久,“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发布,在滨湖开机拍摄的《釉色伊人》成功入选此次推荐剧目。

此外,滨湖也是第一时间把握机遇,发布了“遇见滨湖”创作计划

我们注意到,在这份创作计划中,滨湖给出了五大创作方向,除了聚焦知名旅游目的地,“滨湖制造”“滨湖速度”“滨湖力量”等产业发展也是重点创作方向之一。

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员付晓光曾指出,微短剧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这一媒介,网友所接收的远不止于旅游产品或政策的直接展示,而是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姿态。

根据这个逻辑,我们不难想到,那些关于“滨湖制造”“滨湖速度”“滨湖力量”的短剧故事,将自然而然变成滨湖营商环境的一种“软广”,吸引更多企业向滨湖集聚。

未来,短剧会如何与滨湖的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两机、量子科技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未来产业相结合,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金融街1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