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第一部聚焦传统媒体的内部斗争与权力博弈,那么第二部更侧重探讨多样化的媒体生态,虽然内容主题和立意有所变化,但《新闻女王2》依旧延续了前作的创作优势,扎实紧凑的剧情、犀利扎实的台词以及对职场生态的生动刻画,都让观众找回了追第一部时的爽感。
《新闻女王2》播得并没有预期好。
2023年,《新闻女王》横空出世,带着已经失落的港剧重新杀回内娱,让苦注水剧久矣的观众追剧爽感爆棚,被推举为TVB港剧复兴的荣光。
时隔两年,原班人马打造的《新闻女王2》在万众期待下回归,首集就狂揽11个广告并包含总冠名商,创下了2025年优酷剧集最佳开局,商业品牌的押注足以证明IP吸引力与市场期待值,“Man姐”回宫可谓是势不可挡。
有第一部大爆款的加持,续作关注度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开播即刷屏热搜,犀利金句引观众竞相追捧,但具体到播放数据上却不如预期亮眼。截止到10月18日,播出过半的《新闻女王2》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连续多日未见增长,已经彻底横盘,甚至不如几部被嘲扑街的男频剧播的好。
市场关注度难以转化成热度和播放量,导致《新闻女王2》始终无法向前一步“封神”,港剧的希望之灯忽明忽暗,难道就真的止步于此了吗?
毫无疑问,《新闻女王2》仍然是好看的,豆瓣开分7.9已经证明了口碑表现的稳健,这个分数放在2025年的长剧市场也足够亮眼。
如果说第一部聚焦传统媒体的内部斗争与权力博弈,那么第二部更侧重探讨多样化的媒体生态,虽然内容主题和立意有所变化,但《新闻女王2》依旧延续了前作的创作优势,扎实紧凑的剧情、犀利扎实的台词以及对职场生态的生动刻画,都让观众找回了追第一部时的爽感。
开局梁景仁去世,张家妍上位副总监,代表着追求内容的新闻从业者;市场管理出身的古肇华空降总监,代表为了追逐流量与商业价值而漠视新闻底线的从业者;离开SNK后的文慧心收购了网媒公开平台另立门户,代表向传统主流媒体发起挑战的新媒体;许诗晴上岸公务员,代表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外的第三方,即掌握媒体资源分配权的政府新闻处......
通过四位主要角色代表的不同立场来呈现出更立体的媒体生态,内容立意相比第一部有了进阶,跳出了单纯的职场斗争,对新闻行业的呈现更具时代性和当下性,构建出了《新闻女王2》的主题框架。
而内容剧情的填充则延续了这种时代性与当下性。比如AI虚拟主播,SNK利用AI技术让已去世的梁景仁与已离职的文慧心再次同台播报新闻,与当下各大媒体不约而同推出AI主播的现实形成互文,探讨了关于AI盗播侵权相关话题。
再比如职场辱女现象,男总监古肇华私下发表物化女性、身体羞辱的录音被曝光引发公关危机,他却大言不惭“男人在一起就是聊这些,难道吟诗作对”,并推女下属出去“挡枪”,张家妍的一句“无事拿女人当笑料,有事推女人背锅”,也微妙地反映了当下以男性为主导的职场权利体系中女性的艰难处境。
事实上,这种时代性和当下性在很大程度上拔高了《新闻女王2》的价值立意,除了一以贯之的职场爽文之外,也看到了更多先锋性,这是《新闻女王2》能够维持好口碑、摆脱续集魔咒的关键,也是传统港剧的魅力所在。
既然《新闻女王2》仍然好看,为什么播放数据越来越差?
或许问题还是出内容过度聚焦时代性和当下性,换言之就是编剧想讲的东西太大、太深,失去了真实的落地感。
第二部跳出了SNK办公室,加入了更多时代话题和社会元素,呈现更有深度、更具价值的内容,所以口碑评分依旧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也正是为了探讨更具时代价值的议题,反而忽略了观众真正爱看什么,这种专业且宏大的议题论述或许还不如职场女性斗来斗去更能留住观众。
普通观众未必真的关注新闻行业,也并不期待能够从电视剧中了解专业知识、行业现状,前作能够爆火主要依赖于职场女性的内斗争权,而续作试图铺设多条角色线来剖析行业,如果说第一部是强调“女王”,那么第二部就是凸显“新闻”,对普通观众而言少了点吸引力。
虽然两部剧均在豆瓣拿下7.9的高分,但《新闻女王》打分人数将近18w,而《新闻女王2》打分人数不足1.5w,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之中。
封神失败后,港剧还能怎么救?
《新闻女王2》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4年,还未改名虎鲸文娱的阿里大文娱发布了“港艺振兴计划”,未来5年将在香港剧集、电影、演出和青年人才培养四大领域投入不低于50亿港元,优酷也将与TVB、邵氏、寰亚等多家香港影视制作公司合作推出多部剧集。
在发布会现场,优酷副总裁谢颖公开了“港艺振兴计划”剧集片单,与TVB合作的《新闻女王2》《黑色月光》《法证先锋6》、与邵氏合作《执法者们》《黄金时代》《风华背后》、与寰亚合作打造《家族荣耀》系列......这份含金量十足的片单让港剧迷们期待万分,也成为了港剧复兴的希望。
但现实却赶不上计划,在“港艺振兴计划”发布后的一年多期间,优酷陆陆续续上新了不少港剧,却未再能诞生一部爆款。
佘诗曼主演的《家族荣誉之继承者》优酷站内热度仅破7500、杨怡主演的《黑色月光》云合集均堪堪突破千万,港片花旦的观众底盘尚在,大女主剧无论如何还能有些讨论度,男人戏则彻底沦为无人问津,《执法者们》《法证先锋6》都是悄无声息地播完了。
客观来说,“港艺振兴计划”需要一部作品来提振信心,但遗憾的是被给予厚望的《新闻女王2》没能延续爆款前作的势头,致使优酷的“港剧计划”略显失落。
优酷合拍港剧连连折戟,成熟的编剧团队、经验丰富的制作班底、耳熟能详的演员卡司仍然难以挽回港剧的颓势,问题究竟出在哪?
或许正是成熟、经验丰富、耳熟能详这些被看做优势的特质,限制了合拍新港剧的创作空间,保留“港味”的另一面是内容风格的陈旧与老套,“怀旧”的重点在“旧”,但这份“旧港味”已经很难在和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对齐,毕竟现在的港剧面对的不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内娱,而是内地市场卷向更多元、更年轻、更新颖的剧集。
合拍港剧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一方面它需要保留“传统港味”来强化类型优势,另一方面市场变化又要求港剧跟上内地观众的审美,因而现阶段的港剧创作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何兼具“港味”与时代审美。
不过港剧的优势并未被完全消解,在戏剧浓度方面确实略胜内地剧集一筹,《新闻女王》第一部中职场内斗的戏剧性情节正是第二部所缺乏的,只是如何利用好港剧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来源:眸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