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万块一节的“生图特训班”,名额秒空,连走廊都站着戴鸭舌帽的小经纪人,一边啃煎饼一边给自家艺人占座。
“滤镜脸”刚翻车,横店已经连夜涨价。
2万块一节的“生图特训班”,名额秒空,连走廊都站着戴鸭舌帽的小经纪人,一边啃煎饼一边给自家艺人占座。
这画面比任何短剧都荒诞:半年前,同一片场地,老板还在吆喝“AI换脸套餐,三天出货”;如今招牌换成“无滤镜演技急救”,照样门庭若市。
风向变得比短剧节奏还快,观众刚吐完“硅胶脸”的槽,资本已经把钱塞进新口袋。
数据不会说谎。
《2023短剧白皮书》里一行小字扎眼:78%的剧组把三成预算砸进滤镜特效,演技培训连零头都算不上。
说白了,行业原先把演员当美颜插件,现在插件失灵,才想起人是需要通电的。
抖音下架《无双》那天,后台同时收到两封邮件,一封是平台警告,一封是爱奇艺“真实力计划”邀约——同一拨人,上午被批虚假,下午被捧真实,荒诞得合情合理。
更荒诞的是观众。
艺恩的问卷里,68%的人举手“可以接受真实瑕疵”,可仍有53%的Z世代把颜值当入坑门票。
嘴上说不要,手指很诚实。
于是片方悟了:滤镜可以减,毛孔可以留,但得留得“好看”。
横店新开的特训班就精于此道——老师第一句话不是“解放天性”,而是“教你怎么皱鼻子才显幼态”。
演技成了精修2.0,真实也要按帧收费。
姜十七在直播间现场掰脸,力证“没填硅胶”,弹幕却刷“鼻孔形状都不一样”。
李璐璐被拍到进出皮肤管理中心,团队赶紧预告“演技提升课”,热搜词条却是#璐璐今天毛孔多大#。
艺人想翻身,观众先显微镜。
平台趁势加戏:腾讯把滤镜锁死在15%,B站搞素颜挑战赛,连芒果TV都祭出全素颜短剧,首播破亿。
看似行业自救,实则把“真实”做成新滤镜——只不过参数名字从“磨皮”改成“原生”。
最尴尬的是中间那拨人。
小演员小周在横店漂了三年,演过AI换脸的霸道王爷,也演过磨皮到模糊的保镖,如今被公司塞进“生图特训班”。
老师让他对着风扇练“自然眨眼”,他眨到眼皮抽筋,回宿舍拿手机一看,热搜第一是“老戏骨怒批年轻演员不背台词”。
他苦笑:不是不想背,是剧组只给三天工期,背词时间全拿去调滤镜。
现在倒好,滤镜砍了,工期还是三天,只不过把“磨皮”换成“磨演技”,加班到凌晨两点,导演喊“这条过”,理由不是演得好,是“毛孔够真实”。
观众在屏幕外鼓掌,说终于看见活人。
没人关心活人背后的风扇吹得脸干,也没人问“真实”是不是又成了新的KPI。
行业像一列高速换轨的列车,乘客刚适应左侧风景,又被甩到右侧。
唯一确定的是,下一站站台早贴好新标语——上次写“颜值即正义”,这次换“真实即流量”,字体一样大,一样红。
来源:机智的奶酪coI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