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诡事录之长安》最新播出的“诗人爱情故事”剧情正在网上掀起骂战,不少观众直指这段戏码大男子主义味道太重,编剧似乎活在古代,完全没考虑现代女性的感受。豆瓣评分一路下滑,剧迷们从最初的期待变成失望,甚至有人调侃这剧要“扑个大的”,成为年度烂片候选。女性观众群体尤其愤怒,认为剧情强行安排女性角色顺从男性意愿,简直是对智商和情感的侮辱。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段引发争议的剧情细节。剧评人马庆云早前的分析被重新翻出,他称这部剧“胡编乱造、严重降智”,当时还有老粉反对,但随着新剧情播出,更多人认同他的观点。社交媒体上,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最新播出的“诗人爱情故事”剧情正在网上掀起骂战,不少观众直指这段戏码大男子主义味道太重,编剧似乎活在古代,完全没考虑现代女性的感受。豆瓣评分一路下滑,剧迷们从最初的期待变成失望,甚至有人调侃这剧要“扑个大的”,成为年度烂片候选。女性观众群体尤其愤怒,认为剧情强行安排女性角色顺从男性意愿,简直是对智商和情感的侮辱。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段引发争议的剧情细节。
在第24集中,故事围绕一场诗人宴席展开,酒店老板邀请了几位大唐诗人吃喝玩乐,还安排了歌舞表演助兴。歌舞班子里混入一名女刺客,她身手不凡,能舞剑也能弹唱,表面上是助兴,实则是来行刺。剧情到这里还算正常,悬疑感十足,但随后揭晓的谜底让观众大跌眼镜。女刺客和座上诗人冷籍是老相识,多年前冷籍还是个穷书生时,就常光顾花魁出身的她。两人日久生情,但冷籍心胸狭窄,因为花魁工作需要接待其他客人,他就争风吃醋,甚至恶毒诅咒花魁“不得好死,不死也得眼瞎”。这段往事被翻出时,弹幕和评论区炸锅了,许多网友吐槽冷籍人设崩塌,毫无诗人风骨,反而像个自私的渣男。
重逢场景更让人无语,冷籍发现女刺客是旧情人后,立刻情绪激动,不顾对方多年未见的生疏感,强行要拉着她拜堂成亲。女刺客站在一旁面无表情,明显不情愿,但冷籍却以抹脖子自杀相威胁,逼她就范。周围其他角色还起哄架秧子,嚷嚷着“一起死不如一起活”“快入洞房别耽误”。这种桥段被观众形容为“老登腐臭”,意思是陈旧迂腐的男权思维。社交媒体上,女性观众分享观后感时,普遍表示反胃,有人说“这哪是爱情,分明是道德绑架”,还有人调侃“编剧是不是没谈过恋爱,只会意淫这种戏码”。
具体到剧情细节,冷籍的诅咒行为被反复提及。观众指出,当年花魁为生计奔波,冷籍作为书生不但不体谅,反而因嫉妒口出恶言,这种设定完全抹黑了历史诗人的形象。重逢后,冷籍的强迫行为更显恶劣:他不管女刺客是否愿意,就自作主张安排婚事,甚至用自杀来博同情。剧中其他角色还帮忙煽风点火,比如有人说出“你俩可以一起死,为什么不一起活呢”这种鸡汤话,但实际上女刺客只是出于本能阻止自杀,并无复合之意。拜堂成亲后,众人催促入洞房,暗示先解决生理需求,再谈感情。这种处理方式让许多观众觉得编剧在物化女性,把复杂的情感简化为男性主导的征服戏码。
豆瓣小组和微博话题下,真实观众的评论一边倒,有人贴出截图,显示该剧评分从开播时的7分多跌至6分以下,差评主要集中在最新几集。剧迷们不再为剧情辩护,反而加入吐槽大军,认为案子设计低智,比如开局案件被批“叙事智商拉低到脚面以下”。女性观众群体的反馈更激烈,她们表示这种剧情会误导年轻观众,强化性别刻板印象。部分自媒体号跟进分析,指出类似桥段在传统话本中常见,但搬到现代荧幕上就显得格格不入,尤其当女性角色被动接受安排时,毫无自主权可言。
演员表演也成了讨论焦点。女刺客的扮演者在剧中需要展现从花魁到刺客的转变,但剧情赋予她的台词和行动空间有限,多数时候她只是冷籍的陪衬。观众觉得角色工具化,只为衬托诗人的“深情”人设。冷籍的演员则被批评演绎过于油腻,比如在拜堂戏中,他的激动表情被做成表情包,网友配上文字“直男癌发作现场”。剧集制作方面,场景和服装虽精致,但剧本漏洞百出,有观众调侃“钱都花在服化道上了,编剧是临时工吗”。
网络传播中,这段剧情被剪成短视频广泛流传,标题多带“避雷”“吐槽”关键词。B站上有UP主逐帧分析,指出冷籍的行为符合心理学中的控制欲特征,但剧作并未批判,反而美化这种关系。知乎问答中,相关话题下聚集了历史爱好者,他们对比真实唐代诗人轶事,认为剧集胡编乱造,比如冷籍原型可能参考了某些文人,但剧情完全偏离史实。观众互动数据显示,女性观众弃剧比例升高,弹幕中频繁出现“快进”“跳过”等词,反映观看体验差。
剧评人马庆云早前的分析被重新翻出,他称这部剧“胡编乱造、严重降智”,当时还有老粉反对,但随着新剧情播出,更多人认同他的观点。社交媒体上,话题“唐诡得罪女性观众”登上热搜,阅读量超千万。网友自发发起投票,问“这段诗人爱情故事是否恶心到你”,超过八成参与者选“是”。平台算法推荐下,负面评论形成回声效应,加剧口碑崩坏。观众举例类似剧集对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女性角色有血有肉,反衬出《唐诡》的不足。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