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旗亭画壁》这个名字,我眼前一亮。旗亭画壁,多美的典故啊!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诗人赌诗的故事,本该是文采风流、意蕴深远的一段佳话。可谁能想到,这诗意盎然的典故,变成了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诡案呢?悬疑呢?大唐盛世的诡谲迷雾呢?记得前几集,卢凌风与苏无
看到《旗亭画壁》这个名字,我眼前一亮。
旗亭画壁,多美的典故啊!
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诗人赌诗的故事,
本该是文采风流、意蕴深远的一段佳话。
可谁能想到,这诗意盎然的典故,
变成了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诡案呢?悬疑呢?大唐盛世的诡谲迷雾呢?
记得前几集,
卢凌风与苏无名在康国金桃案中抽丝剥茧,
刘十七化身巨禽突袭天子的场景还让我心有余悸。
成佛寺哭声案里,
那些幽怨的叹息与真相揭露时的震撼,
都让人拍案叫绝。
白泽的行踪中更是为天子一箭双雕,
长公主四两拨千斤的计谋所折服。
可《旗亭画壁》是什么?
一场变调的诗歌朗诵会!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诗与案有何不可结合?
要知道,悬疑剧的核心是悬念,
是人心的暗影,而不是诗词大赛。
一名刺客堂而皇之混入戏班,
摇身一变成了新娘。
这转变之突兀,
苏无名与卢凌风费尽心思,
最终只逮住一个为财杀人的小喽啰。
就这?就这就算破案了?
一个能假扮刺客,混入皇亲国戚婚礼的高手,
背后没有更大的阴谋?
没有朝堂暗斗?没有前朝余孽?
当初我熬夜追剧,
是因为被卢凌风与苏无名破解西域密图、
揪出幕后黑手的智慧所折服。
他们面对刘十七时的严阵以待,
面对天子与大长公主博弈时的如履薄冰,
这才是《唐诡》应有的格局。
之所以对《旗亭画壁》失望,
不是因为不喜欢诗,
而是因为它背叛了"诡"的核心。
诡,是诡谲,是诡秘,是人心难测。
而不是让刺客唱几句诗就草草收场,
装盲的心思昭然若揭,
失败后情郎救场,最后变成了新娘。
苏无名站在旗亭楼上,望着墙上诗作沉思。
他说:"诗能言志,也能藏奸。"
这句话本该是打开惊天阴谋的钥匙,
结果呢?钥匙只打开了一扇装满金银的小门,
太小家子气了!
卢凌风拔刀质问奴娇:"你背后主使是谁?"
对方竟轻描淡写回答:"没人指使,只为钱财。"
我差点把手中的茶杯摔了。
一个能轻易混入长安权贵婚礼的刺客,
只为了偷点金银首饰?这侮辱谁的智商呢?
悬疑剧最怕的不是没有答案,
而是给出一个配不上问题的答案。
《唐诡》前两部让我相信,
每个看似简单的案子背后,
都有一个关乎家国的大秘密。
可《旗亭画壁》告诉我,
有时候,凶手真的只是个小毛贼。
这哪里是以貌取人”的教诲,
分明是编剧偷懒的借口!
第一集中,天子与卢凌风在渭城驿的对话。
天子说:"表面平静的长安,暗流汹涌。"
如今的《旗亭画壁》,
只有表面的平静,没有暗流,更没有汹涌。
我相信,
观众想看的不是训导式的道德故事,
而是人心深处的诡谲迷宫。
《唐诡》的魅力,
从来不是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
而是展示为何有人宁可死也不说真话的复杂人心。
当苏无名说出"真相只有一个"时,
我期待的是震撼人心的反转,
不是一场为了凑集数的敷衍。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不是因为不爱这剧,
恰恰是因为太爱。
我爱卢凌风与苏无名在风雨中坚守正义的背影,
爱他们在天子与大长公主之间艰难求存的智慧,
爱他们面对诡案时眼中闪烁的光芒。
请还我那个让人后背发凉的诡案,
而不是一场诗情画意的说教。
若想不负"诡事"二字,就该记住,
观众要的是悬疑的快感,不是道德课的教训。
当刺客不再是刺客,当诡案不再是诡案,
当长安不再有秘密,
我们的期待,也就死在了旗亭的诗壁前。
来源: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