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配角逆袭的港剧让TVB连夜改剧本,谢天华只用三十天就把男五号变成全港顶流。
一部配角逆袭的港剧让TVB连夜改剧本,谢天华只用三十天就把男五号变成全港顶流。
那天台庆镜头扫过观众席,弹幕瞬间被Laughing哥三个字刷爆。
没人记得当晚拿奖的是谁,只记得他穿皮衣叼牙签的侧影。
TVB高层后来承认,原本安排他第三集就中枪倒地,试片一出,电话被打爆,编剧通宵加页,硬是把尸体写活。
这种操作在港剧史里只出现一次,之后同类型角色再没人能复制。
很多人以为《潜行狙击》是起点,其实真正的起点是《学警狙击》。
那部剧里吴卓羲陈键锋双男主,海报站位占掉三分之二,谢天华名字排在第八行。
播出后观众写信到电视台,要求把片头剪成Laughing哥单人版。
电视台门口小贩卖他的同款墨镜,二十块一副,一周卖光。
数据更直接,大结局收视冲到38点,其中七成观众回答电视台问卷:为看Laughing哥才追。
有人把功劳推给角色光环,细看剧本,男五号人设并不出彩:古惑仔出身,混进警队做卧底,随时被上司牺牲。
谢天华把跳舞班的节奏感带进台词,一句警告让他说得像在唱歌,观众第一次发现原来警察可以这么痞。
更关键是眼神,镜头给特写,他看谁都像看嫌疑人,这种气质后来成了港产卧底标配,却没人能演出他那种随时想逃命的慌张。
《潜行狙击》把他扶正,故事更豪华,收视却只是原地踏步。
原因不复杂:观众喜欢的是活在阴影里的边缘人,一旦变成阳光下的英雄,魅力自动打折。
TVB没看懂这一点,之后连拍《法网狙击》《神枪狙击》,收视一路下滑,证明奇迹只能撞上一次。
排在第二的,如果只论热度,该是《鱼跃在花见》。
美食加商战,张智霖负责帅,谢天华负责坏,两兄弟斗到最后一集。
那部剧创下当年播放纪录,平均收视34点,日本韩国都买版权。
很多人记得他穿厨师服切金枪鱼的镜头,其实那场戏拍了十七次,道具组买了整条两百斤鱼,切到最后鱼肉发热,他手被鱼骨划破,简单包扎继续拍。
这种拼劲在合拍剧时代越来越少,现在演员拍厨房戏,多半借位加特效,观众看得累。
如果论情怀,老港剧迷会把票投给《皆大欢喜》。
时装版播了三百多集,他演的花花公子金月,每天任务就是追女孩,被女孩追,再被母亲追打。
角色轻飘飘,却陪无数家庭吃完晚饭。
后来电视台重播,收视依旧能破10点,证明好角色不怕老。
谢天华自己说过,拍长剧最磨人,每天背八页对白,拍到想吐,但也最养人,观众天天见,感情像邻居。
现在网剧一季十二集,角色刚混熟就下线,很难再养出这种感情。
还有一部冷门,《女人唔易做》。
邓萃雯演高姐,他演小男友,姐弟恋当年算大胆题材。
播出后香港女性观众打电话到电视台,问哪里找这种会做饭又听话的年下男。
那部剧平均收视31点,把姐弟恋写成主流,后来日韩才跟风拍同款。
谢天华把怕事又体贴的小男人演得不烦人,靠的是收,肢体动作小过半数男艺人,观众反而更能代入。
这种演法现在看也不过时,只是愿意沉下去演的男演员越来越少。
回头看,他最神奇的地方是能把痞气和可靠放在同一副身体。
演警察像随时越界,演厨师又像邻家大哥,观众不会串戏。
秘诀在节奏,说话快慢、呼吸长短、脚步轻重,他按跳舞那套卡拍子,角色自然分开。
今天很多演员靠造型区分人物,剃头留胡子就算转型,一开口还是同一个人,观众当然出戏。
港剧黄金时代过去,合拍剧资金翻倍,却再没出现第二个Laughing哥。
原因不是缺演员,是缺环境。
以前拍剧周期紧,演员每天滚在现场,灵感来了直接加词,导演敢赌,电视台也敢播。
现在剧本先审后拍,台词改到第五稿,演员连走位都提前量好,安全是安全,火花也没了。
谢天华赶上最后一班快车,把配角写成传奇,后来的人连上车机会都被剪掉。
有人问,如果今天Laughing哥空降,还能不能火。
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观众口味被短视频切成十五秒,没人有耐心等一个男五号慢慢发光。
平台数据部会第一时间把戏份砍光,把镜头全给流量担当。
奇迹需要浪费,现在最缺的就是浪费。
你问哪部该排第二,其实排第几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心里都清楚,那种靠一个眼神就能让人熬夜追剧的港味,已经随他一起退场。
来源:欢快晚风d2pUM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