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叫《千金谋》,24小时播放量破亿,弹幕300万条,话题阅读量15亿。
7680万热度,一部5分钟短剧把长剧按在地上摩擦。
它叫《千金谋》,24小时播放量破亿,弹幕300万条,话题阅读量15亿。
数字太大,很多人没感觉,换算成钱更直接:平台靠它一天进账千万,主演微博粉丝一夜涨粉80万,品牌排队送包送表。
短剧已经不是副业,是印钞机。
去年整个市场500亿,红果一家吃掉最大块。
拍一部只要15天,成本200万到500万,回款周期两个月。
长剧拍一集的钱,短剧能拍完整部,还能赚十倍。
投资人算完账,把原本给长剧的钱全搬到短剧池子。
演员也跑过来了。
TOP10里七成主演拍过长剧,最年长的一位45岁,过去演妈妈,现在演重生少女,滤镜一开,照样买单。
平台聪明,老戏骨带新人,新人便宜,老戏骨有演技,观众看得爽,成本控得住。
观众是谁?
18到35岁女性,地铁里、午休时、睡前躺床上,5分钟刚好刷完一集。
剧情不能慢,30秒必须吵一次,3分钟必须反转一次,结尾留钩子,手指自动点下一集。
完播率85%,比多数长剧高两倍。
平台把付费点藏在第5集,25%的人直接掏钱,比会员转化率高出整整4倍。
数据部门说,这不是内容,这是心跳管理。
《何须相守到白头》用电影调色,画面贵了三成,观众照样吃。
它拿了一个微短剧提名,演员报价立刻翻三倍,商务接到手软。
《初次尝鲜》更野,造了一个“分期赔衣”梗,抖音挑战播放8亿,同款外套卖断货。
品牌方发现,短剧带货比直播更狠,剧情把欲望先垫满,商品只需露个logo,销量就能冲榜。
于是植入价从30万涨到200万,还是排队。
观众在弹幕里刷节奏紧凑、人设带感、演技在线。
翻译过来就是:不废话、不圣母、不面瘫。
编剧把长剧注水的部分全砍掉,只留爽点。
重生、穿越、先婚后爱,套路老套,但情绪到位。
观众要的是即时多巴胺,不是深刻人生。
看懂这一点的人,已经赚到钱。
还在纠结短剧low的,下一个被甩的就是他。
原著作者最开心。
小说原本日读三千,改编后日读三十万,出版社加印到断货。
主演更开心,过去拍长剧三个月赚50万,现在拍短剧15天赚200万,还能空出档期接下一部。
平台最开心,一部爆款就能覆盖十部亏的,账上现金翻滚。
只有长剧在失眠,投资缩水,演员被挖,观众流失,连央视都开始研究短剧节奏。
2024年会有第一部短剧改编电影上线。
投资方已经算好:短剧先圈精准粉,电影再收割情怀,票房3亿就能回本。
平台下一步推短剧剧场,连刷十部,一次收会员费,比单部拉新更划算。
技术部门在测试AI剧本,输入关键词,十分钟生成一版,成本再砍一半。
到那天,演员、编剧、导演全被算法重新定价。
不想被机器取代,今天就把情绪点写进肌肉记忆。
再不动笔,你会损失的不是观众,是整条赛道。
再不开拍,下一个7680万热度就是别人的年终奖。
直接把反转写进每30秒,把爽点钉进每行台词,明天就用这三句话:
钩子前置,冲突管饱,结尾留刀。
抄完作业,开机。
来源:云舒风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