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八套刚播的年代剧首播收视飙到3.1%,直接把同期所有仙侠甜宠按在地上摩擦,可真正让客厅里的爸妈遥控器停下来的,是屏幕里那件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它一出现,弹幕齐刷刷飘过:原来我妈也藏过同款。
央视八套刚播的年代剧首播收视飙到3.1%,直接把同期所有仙侠甜宠按在地上摩擦,可真正让客厅里的爸妈遥控器停下来的,是屏幕里那件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它一出现,弹幕齐刷刷飘过:原来我妈也藏过同款。
3.1%只是开机第一天的数字,后台曲线显示第二集没掉,第三集微涨。
有人觉得靠央视黄金档托底,换个台也能红。
把时钟拨回去年,同档期放的是顶流古偶,收视0.8%,就知道平台不是万能保险箱,内容不对味,遥控器照样无情。
故事从七七年恢复高考讲起,镜头扫过县供销社门口的长队,一个圆脸姑娘把攒了半年的布票递给售货员,换的是玫红格子布。
她想做件新衣,穿着去考场上让喜欢的人看见。
布票、粮票、副食本,道具组一样样复刻,观众里五十岁以上的人瞬间被拉回青春,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第一次看清,原来买布要票,买毛线也要票。
知青点土炕上,八个青年围一盆白菜炖粉条,屋外北风卷雪。
镜头没给滤镜,脸上的干裂口子和冻疮清晰可见。
城里来的小伙子把最后一块肥肉夹给村长的闺女,被同屋起哄,他涨红脸说:我想留下当老师。
一句话,把回城、留下、爱情、前途全拧在一起,那个年代最值钱的理想和最现实的算计同时上桌。
导演武洪武上一部作品是扶贫剧,再上一部是警察故事,擅长把宏大背景压到个人脚背。
这次他选了个更狠的切口:让角色每一次选择都踩在时代鼓点上。
恢复高考、包产到户、价格双轨、南下打工,政策条文在课本里只有几行,落到一个人头上就是一生。
拍得好,观众会跟着角色一起庆幸或跺脚;拍不好,就变成幻灯片。
女主菅纫姿出场时扎两根麻花辫,灰棉袄袖口磨得发亮。
她演的是被家庭成分拖累的知青,白天挑粪,晚上偷着手电看书。
镜头怼脸,没有睫毛精,没有柔光,毛孔里的汗渍都能数清。
弹幕飘过一句:这比我妈当年的照片还真实。
她之前演过都市白领,也演过民国千金,这次把皮肤涂黄三度,指甲缝里嵌泥,首播当晚微博涨粉十万,一半在问口红色号,她回复:就是凡士林加红纸,七十年代的土办法。
男主鲁诺的人设更冒险,他是村的儿子,一心想考大学,却被父亲摁在村里接拖拉机站。
第一集结尾,他把报名表撕成两半,一半塞进口袋,一半随风丢进黄河。
镜头跟着那张纸飘,观众心一下被吊起:他到底走没走?
第二天收视上涨的秘密,就藏在这半张纸里。
年代剧最怕温吞水,一旦角色被命运卡住,观众才会坐稳沙发。
有人担心,年轻人会不会看不懂?
数据给出相反答案:首播当天,二十四岁以下观众占比38%,比频道均值高出一截。
短视频平台上,一个三秒片段被剪了二十万次:女主把唯一的高考名额让给男友,转身躲进草垛哭。
配文只有一句:如果当年我也有人让机会给我。
评论区里,00后写下的不是吐槽,是如果生在那时,我能不能扛住。
情怀只是敲门砖,真正留住人的是细节。
剧里出现一只搪瓷缸,掉瓷部位正好在红双喜上,道具组说那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真货,生产年份1979。
镜头扫过缸底,Made in China钢印清晰可见。
有观众截图发到群里,附言:我家老爷子同款,至今用来泡茉莉花茶。
道具做到这份上,等于把年代两个字钉进屏幕。
更狠的是经济账。
女主回城,带了两百块钱积蓄,母亲让她去买台蝴蝶牌缝纫机,票价185,凭票购买。
她排队三小时,前面的大姐差五块,蹲在地上哭。
女主把口袋里的钱递过去,自己空手回家。
这一段被年轻观众称为最贵转发,有人留言:原来当年一台缝纫机等于半年工资,我妈的嫁妆就是借钱买的,至今还在老家角落。
剧情进入八十年代,南方传来消息:深圳工厂招工,计件工资一天顶村里一月。
男主瞒着父亲,卖掉家里唯一一头猪,换来一张站票。
月台告别只有十秒,女主塞给他那双她没舍得穿的白球鞋。
火车开动,镜头扫过车厢,全是和他一样眼神发亮的年轻人。
那一刻,观众明白,所谓改革,就是给不敢动的人一个动的理由。
收视上涨的同时,争议也在积攒。
有人质疑节奏慢,前三集没有手撕渣女、没有霸总撒钱,只有黄土和雪。
粉丝回怼:那个年代本来就慢,慢才是真实。
双方吵上热搜,平台顺势放出花絮:演员在零下二十度拍夜戏,嘴皮冻粘在一起,喝口水继续。
弹幕瞬间安静,黑子也打不出字。
真正考验在后面。
九十年代下岗潮若隐若现,男主在深圳做到车间组长,突然收到厂里裁员信;女主在国营商店当会计,柜台外开始有人倒卖牛仔服。
命运第二次把选择题推到他俩面前,也推到观众面前:继续往南,还是回家?
编剧透露,后面有人发财,有人坐牢,有人离婚,有人一辈子再没见面。
时代不给出标准答案,只给后果。
年代剧最怕把苦难当糖吃,把贫穷当浪漫。
这部剧的聪明在于,让角色穷得具体:一双胶鞋补三次,一次比一次难;一张火车票排两夜,夜里温度零下。
观众看到的不只是旧物,而是旧物背后的窘迫和倔强。
只有真的穷过,才知道一块钱的分量大,也才会在角色攒够五十块时,跟着松一口气。
有人统计,首播三集,出现票证十二种,从粮票到电视机票,每一件都能勾起一段记忆。
年轻观众把截图甩进家庭群,爸妈秒回:当年为了买彩电,借了邻居三张工业券。
跨代对话就这样被一张票证激活,客厅里的电视和沙发上的手机同时亮起,收视率和口碑一起涨。
更值得期待的是,剧情还没走到九二年。
那一年,南方谈话,有人辞职下海,有人守着铁饭碗。
男主会不会成为第一批股民,女主会不会在柜台里卖出第一台冰箱,导演没说,只透露结局不是大团圆。
观众已经被吊足胃口:不是团圆才真实,真实才让人追。
说到底,3.1%只是起点。
能不能稳住,要看后面角色能不能在时代洪流里保持血肉。
观众不怕北风冷,怕的是风一过,角色变成展板。
只要他们继续纠结、继续犯错、继续为十块钱彻夜难眠,遥控器就会停在央视八套。
毕竟,谁都想看看,如果当年是自己,能不能也折腾出个人样。
来源:龙吟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