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多年前的深圳街头,三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斜倚在发廊门口,短裙、香烟、妖娆的姿态,成为那个年代最扎眼的风景。她们手指间夹着的不仅是香烟,更是一个时代的迷茫与渴望。这些被称作“发廊妹”的姑娘们,身后是贴着白色瓷砖的墙面和滑动玻璃门,门上贴着衣着暴露的女郎画报。那
三十多年前的深圳街头,三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斜倚在发廊门口,短裙、香烟、妖娆的姿态,成为那个年代最扎眼的风景。她们手指间夹着的不仅是香烟,更是一个时代的迷茫与渴望。这些被称作“发廊妹”的姑娘们,身后是贴着白色瓷砖的墙面和滑动玻璃门,门上贴着衣着暴露的女郎画报。那个年代的深圳,这种发廊往往是鱼龙混杂的场所,甚至有不少是“挂羊头卖狗肉”。这些从外地来的姑娘,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没有学历、没有技术,只能在城市的边缘寻找生存的缝隙。
与此同时,深圳火车站每天涌入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他们背着编织袋,穿着褪色的衣服,眼神里混杂着期待与不安。当时的绿皮火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许多人为了赶车不得不在火车站过夜。这些被称作“打工仔”、“打工妹”的年轻人,成了深圳制造业大军的主力。
工厂的生活是重复而艰苦的。工人们住在集体宿舍,6-8人一间,睡在上下铺的铁架床上。流水线工作单调乏味,一个月往往只有一天休息时间。但比起老家一天几块钱的收入,在深圳一个月能赚两三百元还包吃住,已经让这些年轻人感到满足。
在城市的另一面,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催生着新的财富神话。手持“大哥大”的商人在街头高谈阔论,成为那个年代的身份象征。1990年,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东门开业,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炒股成为新的致富捷径。
时尚的气息也在街头弥漫。深圳的年轻女孩穿着超短裙、黑丝袜和高跟鞋,化妆精致,与当时内地相对保守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在制衣厂、电子厂、玩具厂工作的打工妹们,下班后也会换上时髦的衣服,去舞厅跳迪斯科释放压力。
但光鲜的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工人们常常需要加班,工资被克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没有合法证件的“三无人员”面临被清查遣返的风险。在治安不太好的年代,飞车贼频繁出没,打工者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可能在瞬间被偷走。
那些站在发廊门口的姑娘,面对镜头时的不避讳,或许正是对命运的一种无奈妥协。她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离开了深圳,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如今三十年过去,当年的发廊妹和打工妹们,大多已经当上了奶奶或姥姥。
这些老照片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他们用汗水和青春参与了深圳的建设,有些人抓住机遇改变了命运,但更多的人最终回到了家乡。当年那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如今已步入人生的晚年。他们的故事,成为改革开放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这些普通打工者的贡献。他们或许没有成为富翁,但他们的付出值得被铭记。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记录着那个激情与迷茫并存的年代。
来源:艾尚优品鉴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