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3月中旬,我随《铁血三江》摄制组来到林口县刁翎镇,同行的林口县原政协主席于春芳老人在拍摄间隙神情满是动容地向我谈起他在佳木斯当兵曾经是刘英俊战友。
2016年3月中旬,我随《铁血三江》摄制组来到林口县刁翎镇,同行的林口县原政协主席于春芳老人在拍摄间隙神情满是动容地向我谈起他在佳木斯当兵曾经是刘英俊战友。
时光悄然流转至2017年9月我在佳木斯电视台《三江文化探秘》栏目摄制组专程前往孟家岗林场拍摄,探寻刘英俊植树造林背后那感人至深的故事。当时孟家岗林场的老同志刘殿国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引领着我们来到一片被苍松翠柏环绕的清幽之地,只见他抬手轻轻指向那片繁茂葱茏的松林,目光中满是敬重与怀念,语调深沉而庄重地说道:“这片松树林,就是刘英俊生前和战友们一锹一镐、不辞辛劳亲手栽种下的。他牺牲后,为了永远铭记他,孟家岗林场便把这片林子命名为刘英俊纪念林。”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孟家岗林场还是一片荒瘠的不毛之地,漫天黄沙时常如猛兽般肆虐席卷而来,周边百姓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苦苦挣扎,生活举步维艰。1965年,驻佳木斯某部解放军战士们来到孟家岗林场,与林场职工携手并肩,共同开启了植树造林的伟大征程,种下了第一代人工林。年轻的刘英俊负责赶马车往山里运送造林树苗,当他聆听了林场领导关于改造自然、造福百姓使命的动员会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植树造林这一艰苦卓绝的工作中。
初到林场,眼前那荒凉破败的景象深深触动了刘英俊的内心,也更加坚定了他改变这里的决心。每天,晨曦微露,他总是第一个抵达植树区域,扛着沉重的树苗,在坑洼不平的土地上艰难穿梭,那坚实的步伐仿佛踏在希望的道路上。他挑选树苗时格外用心,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挑选稀世珍宝一般,只选取那些根系发达、枝干粗壮的树苗,因为他深知,只有优质的树苗才有更大的机会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承载起他们改造自然的梦想。挖坑时,他总是一丝不苟,挖得又深又大,力求为树苗提供足够的空间伸展根系,仿佛在为生命构筑一个温暖的巢穴。种下树苗后,他会小心翼翼地将其扶正,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然后一捧一捧地填上土,每一次填土都仿佛倾注了他全部的希望。填完土还不忘用脚把土踩实,仿佛这样就能赋予树苗更多生长的力量,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稳稳扎根。浇完水后他会久久地凝视着树苗,眼中满是期待与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它们未来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为这片土地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忙碌的植树工作间隙,刘英俊总会热情地与林业工人们围坐在一起,绘声绘色地讲述部队里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奋勇拼搏、英勇奋斗的事迹,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每一位林场工人的内心,激励着他们在艰苦的造林工作中不断前行。他目光坚定,鼓励大家道:“咱们多流一滴汗,这些树苗就能多一分生机。等咱们齐心协力把这一片都种满了树,风沙就再也无法肆虐,再也别想欺负咱们啦!”
在植树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水源供应突然中断。刘英俊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去远处寻找水源。他熟练地驾驭着马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来回奔波。每一趟往返,他的衣衫都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身上,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在他不知疲倦的努力下,树苗及时得到了灌溉。那些原本在干旱中奄奄一息的树苗,如同久旱逢甘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命运却在那个不幸的日子里,无情地夺走了这位年轻战士的生命。1966年3月15日的早晨,佳木斯公交车站附近,一场突如其来的危险降临。一辆马车被汽车喇叭声惊吓,惊惶失控地朝着六名儿童猛冲过去。在千钧一发之际,刘英俊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他一把抓住缰绳,紧紧缠在自己的胳膊上,拼尽全力向后猛拉。接着,他不顾个人安危,用手撑住辕杆,同时用脚猛蹬马的后腿。最终,马倒下了,车翻了,六名儿童安然无恙,而他却被重重地压在马车之下。尽管全力抢救,这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还是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孟家岗林场的工人们得知刘英俊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之情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上心头。大家沉浸在巨大的哀伤之中,久久无法释怀。“刘英俊”这是一个响亮而又不朽的名字,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他短暂却无比光辉的一生,在孟家岗林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那片以他名字命名的林子,是他和战友们曾经挥洒热血与汗水、播撒绿色希望的见证。
虽然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但他的精神就像这些树苗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不断传承。为了永远纪念英雄刘英俊,那片林子命名为“刘英俊纪念林”。
如今,“刘英俊纪念林”已然成为孟家岗林场的一张闪亮名片。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所震撼,更会被刘英俊的英雄故事所深深感动。这片林子,不仅仅是一片具有生态价值的树林,更是一座铭记着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刘英俊无私奉献、勇敢担当的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不懈努力奋斗。
作者 李生
2025.7.19
来源:玄学是一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