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家庭群还在抢《乌蒙深处》的网盘链接,这周毕节织金县的民宿已经订到国庆后。
“央视又押中宝了。
”
上周家庭群还在抢《乌蒙深处》的网盘链接,这周毕节织金县的民宿已经订到国庆后。
一部讲苗绣、悬崖村、返乡青年的乡村剧,硬是把贵州小县城的搜索量抬到热搜第三,连我妈都在问:苗绣真能绣出房子?
答案挺赤裸——能。
剧里衮月亮一针一线把传统纹样改成耳机包,镜头切到现实,同款绣片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展柜里躺着,标价四位数欧。
央视索福瑞数据更直白:开播七天收视率1.5%,抖音话题3亿播放,官寨苗族乡游客暴涨200%。
文化输出+旅游带货,一部剧完成双杀。
有人嫌乡村剧土,可《乌蒙深处》偏把“土”字拆开——土里长出的不是贫穷,是生意。
导演张寒冰把剧组留在毕节,和文旅厅搭了个“悬崖村观察点”,承诺跟拍原型人物五年。
不是拍完就散,是真把镜头当锄头,挖一挖乡村振兴到底能结什么果。
苗绣工坊预约排到下个月,绣娘们边追剧边数订单,连村口小卖部都学会一句散装法语“Bonjour”。
演员名单也妙。
毛晓彤演返乡村官,开场三集被村民怼哭两次;王宏的村支书一开口就是韭菜味儿的普通话;秦俊杰的“失败版李子柒”把直播间干到掉线。
没人端着,灰头土脸反而顺眼。
观众要的不是滤镜田园,是“我奶家真有这样人”。
最打脸的是所谓“乡村剧没市场”。
广电总局拿专项资金砸,央视一套黄金档留,播出后贵州立刻推“跟着剧组游织金”线路。
政策、平台、地方、观众,四方一起往火里添柴,火就烧成了流量。
文化产业的账挺好算:一张苗绣桌旗卖299,绣娘赚手工费,景区赚门票,博物馆赚文创,观众赚一个“我也参与了扶贫”的爽感。
当然,也有人泼冷水:剧火能火多久?
绣娘们三月后没订单怎么办?
张寒冰回得干脆:“观察点五年后再答。
”这话听着像甩锅,细想挺诚实——乡村振兴本就是长跑,一部剧能做的是发令枪,不是终点线。
屏幕外的彩蛋更带劲。
巴黎展结束后,法国博主把苗绣耳机包挂上ins,配文“来自东方的赛博民族风”。
评论区一水儿“链接在哪”。
链接?
链接在贵州山沟沟里,得先坐高铁到贵阳,再转大巴到织金,最后爬上官寨乡那条被剧粉踩秃的盘山道。
所以,下次再听到“乡村剧没人看”,直接把数据甩过去:1.5%的收视率,3亿次播放,200%的游客涨幅。
土味?
早变国际味了。
来源:影视热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