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土地上,寻找精神的风景——《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导演手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5 21:41 1

摘要:秋叶泛金,第二季来了。《文学的故乡》第一季曾带给广大文学爱好者精神大餐。时隔五年之后,《文学的故乡》第二季重磅归来,六位作家依然是中国文学豪华阵容:寻根文学倡导者、湖南作家韩少功,曾以《爸爸爸》《马桥词典》《文学的根》等作品震撼文坛;从森林中走出的山东作家张炜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海报

《文学的故乡》播出后,不断有人问:第二季什么时候拍?

秋叶泛金,第二季来了。《文学的故乡》第一季曾带给广大文学爱好者精神大餐。时隔五年之后,《文学的故乡》第二季重磅归来,六位作家依然是中国文学豪华阵容:寻根文学倡导者、湖南作家韩少功,曾以《爸爸爸》《马桥词典》《文学的根》等作品震撼文坛;从森林中走出的山东作家张炜曾以《古船》《九月寓言》等小说引发广泛讨论,2011年,其小说《你在高原》获茅盾文学奖;20世纪80年代以组诗《女人》开创女性诗歌新纪元的四川女诗人翟永明,不断跨越身份,跨越媒介,从摄影、编剧到画家;被作家苏童称为“真正的读书人”的江苏作家叶兆言,一生写南京,从《夜泊秦淮》《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璩家花园》到非虚构《南京传》,呈现了人性深度与美学高度;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一鸣惊人,被誉为“乡村哲学家”的新疆作家刘亮程,2023年小说《本巴》获茅盾文学奖;作为小说家的莫言大家已经熟悉,但作为剧作家的莫言,公众还比较陌生,2024年话剧《鳄鱼》全国巡演,让观众感受到了莫言戏剧的魅力。六位作家带着身后的文化地理,从湖南汨罗、山东龙口、四川成都、江苏南京、新疆沙湾到山东高密,塑造出迥然不同的文学形象,为读者留下一个个迷人的文学王国。

跟随作家回到文学现场

韩少功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延续了寻找文学故乡的母题,跟随作家回到现场,打开一扇扇进入文学世界的秘门。在湖南汨罗,韩少功指着一排旧房子说,当年下乡他就住这儿,左边邻居是丙崽,我们才明白看似荒诞、先锋的《爸爸爸》其实是有原型的;在山东龙口一个社区,听到老人讲起“鱼廷鲅”往事,我们才意识到《九月寓言》里貌似寓言的故事其实来自张炜的童年记忆;在新疆沙湾,当刘亮程走进地窝子,我们才理解他作品里敏锐的声音描写,“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窣”是真实的儿时经验;在江苏南京,叶兆言穿行于一个破旧小区,小说《璩家花园》里的天井就住在这里;叙事性不强的先锋诗歌也潜藏着生活的足迹,走进四川成都附近的林盘,翟永明依然记得当年乡村夜晚的恐惧,《静安庄》里“又听见敏感的夜抖动不已”不是诗学修辞,而是真实感受。

莫言

文学现场依然是该片努力呈现的核心元素。在话剧《鳄鱼》分秒必争的演出舞台上,央华戏剧留出两个小时,并安排专业人员配合,莫言老师在舞台上讲述《鳄鱼》创作,侃侃而谈,此景难再。韩少功离开八景一场简直就是“最后一分钟营救”——人在旅途,我抵达华盛顿刚下飞机,等待行李时偶然刷到朋友圈,得知消息,于是火速沟通团队,连夜出发,赶到八景已是韩老师收拾行囊的最后一天。这一程就拍了一天,但这是关键时刻,为该片圆满收尾。

张炜

现场并非静静地等候在那里,现场需要发现——像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拍完荒弃的西岚子,我问起《九月寓言》主人公赶鹦的下落,张炜老师说找不到了。我心不甘,便在周边社区询问。当“鱼廷鲅”这个称呼得到印证后,我确认赶鹦就在不远处潜伏。果然,小说里描写的一双长长的大辫引发老邻居脑洞大开,他带我们来到赶鹦家。虽然年过七旬,但风韵犹存,年轻的照片更是呼应了小说里的描写,她开口便说“张炜是我弟弟”。张炜老师看到赶鹦影像,不禁拍手感慨。同样,翟永明曾在成都附近的静安大队下乡,但那里早已变为城市街区,整整50年了,她完全找不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然而,我们的制片晋超神通广大,硬是在拍摄前夜找到了当年一起插队的知青,翟老师看见老知青,慢慢恢复记忆,《静安庄》的诗句与现实风物渐渐接近。

纪实美学与意象再现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依然将纪实美学置于首位,纪实场景既是通往文学的秘径,又是文学的延伸,二者相互生成。《山南水北》记录了韩少功与八景村民的交往与体验。当我们看见韩老师与村民欢声笑语地聊天,看见他在村民何平家里随手抄起一块南瓜饼边吃边走,看见长沙街头他意外地听到一声“韩爹”——那是外出打工的八景妹子,我意识到我们正在以影像为《山南水北》作注,从鲜活的生活场景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九月寓言》讲述了艰苦年代的救命红薯,现在龙口一带依然种植,张炜老师仔细端详,觉得现在的红薯不够大、不够红。然而,随着收割机翻过田垄,游客纷纷争抢,一位北京口音的老汉大声说:这是正宗的烟薯,北京饭店都买不到。今日红薯已非昨天“贫贱身”,而是城里人争相抢购的美味。现实续写了《九月寓言》的故事。

翟永明

纪实影像并不仅仅指涉现实世界,也延伸了文学空间,提供了昨日与今天、虚构与真实的对话。

文学不止于纪实,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作家将鲜活的故事和情感编织为文字符号,读者以想象破译编码,还原为生动的形象。故事片可用表演诠释文学故事,那么纪录片怎样表现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故乡》并非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而是探讨作家如何将现实故乡转化为文学故乡,方式有二。其一,作家重返故乡,寻访走上文学之路的现实节点,这需要纪实拍摄;其二,重要作品的生成、形象与美学风格,这既依赖纪实拍摄,又需要戏剧化转换。《文学的故乡》第一季已经进行了戏剧化尝试,如莫言一集中的说书艺人、毕飞宇一集中的青衣舞蹈、阿来一集中的土司等,第二季则继续探索文学表达的新空间、新手段,突出意象再现,借助想象的翅膀在文学旷野上翩翩起舞。

《文学的故乡》第二季从小说拓展到戏剧、诗歌和散文。如果说《鳄鱼》戏剧的排练和演出为纪录片提供了影像支撑,那么诗歌和散文如何表达则成为本季拍摄的最大难题。翟永明诗域宽阔,诗风多变,且跨界辽阔,虽不能像小说一样找到文学地理坐标,但成都却是她诗歌孕育的文化生态。从一首关于火锅的诗得到灵感,开篇便是一场火锅诗会:诗人们在麦田中央支起火锅,一边诗歌朗诵,一边火锅翻滚,真的是活色生香。火锅是诗人的聚会方式,也是诗歌的表达形式。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这场拍摄居然催生了翟老师的诗兴:

在一片麦田里我们合唱

蔓莎这样唱 巧巧这样唱

万峰和邓翔也这样唱

谈竞用呦呦的嗓音隔空而唱

于是 我们合唱

意象再现是第二季文学表达的重要方法。所谓意象再现,是指以意象为核心组织叙事,以此实现文学情境的视听表达。火锅诗会就是以火锅为核心意象展开的视听再现,翟永明一集里其他诗篇也是如此。《女人》描写女性的痛苦思考,采用雨天的黑白舞蹈为核心意象;《蓝色斑点》遥想太空时代的人类处境,以科技馆航天飞机太空舱模型为核心意象。《马克白夫人——致田蔓莎》是翟永明为川剧艺术家田蔓莎的表演而写的,采用舞台意象,川剧鼓点伴奏,诗人与演员平行走动。

刘亮程

同样,散文《一个人的村庄》也采用意象再现方式,我们从散文里提炼文学意象:风、花和马车,再现《一个人的村庄》创作过程与艺术风格。刘亮程赶起马车——生活马车,走向风的旷野,他艰难攀登,逆风而行,一位姑娘挥动头巾,头巾风中飘舞,划过天空,或许可以理解为刘亮程追逐文学的缪斯。接着马车第二次出现,这是文学马车,阳光把马车拉出悠长的影子,驶进花的海洋——他起伏在波涛汹涌的向日葵里,灿烂、热烈、盛大——这是美的世界,或许可以理解为刘亮程遨游于文学海洋。接着马车第三次出现,一匹马拉着车自由自在地行走,赶车人呢?消失了,这是哲学马车。刘亮程真是一个有经验的车把式,赶着马车从生活起步,穿越文学,抵达哲学之境。这也是我对他散文的理解。这场三套马车再现有点豪华,蒙太奇镜头跨越千里:风来自乌尔禾魔鬼城,飞沙走石;花来自木垒县,向日葵一望无际,美得令人心碎;马车来自沙湾,车已废弃多年,马从百里外的哈萨克牧区运来,顺着玛纳斯河,刘亮程赶车进入沙漠,从旭日东升拍到夕阳西下。一停机,哈萨克牧民立即解下缰绳,翻身上马,一溜烟跑了,任凭我们如何呼唤也不回头,留下一辆空空马车停泊在黄昏的路上。

拍摄文学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以影像对话文学,翩翩起舞,焕发审美激情。

为每位作家寻找一个动画形象

动画出现在文学纪录片里几乎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二者都是想象的艺术。第二季中动画的运用主要实现了三重功能:一是丰富文学作品的视觉表达,如《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捎话》《九月寓言》《爸爸爸》《鳄鱼》里的部分场景,让观众直接形象地感受作品,进入艺术情境;二是呈现想象的情节,让观众更形象地进入作家的想象空间,如莫言关于《鳄鱼》演出效果的想象:最后一场鳄鱼突然从座位底下爬出来,大大小小,在观众惊呼中一起爬上舞台,动画呈现了目前舞台无法实现的效果;三是参与叙事,以动画完成现实或历史里没有实现的表达,如童年莫言看戏,韩少功文学纪念会上,动画丙崽走到他身边坐下等。

叶兆言

不过,最有趣的,是为每位作家寻找一个动画形象,这本身就是一次冒险。面对作品丰富的多产作家,任何概括都难免以偏概全,但限于每集50分钟篇幅,我们只能选择一个象征性的视点。于是,为韩少功选了凤凰,他小说里笼罩着浓郁的楚风;为刘亮程选了驴,他自诩为“通驴性的人”;为莫言选了鳄鱼,他话剧中的鳄鱼形象饱含了他的人性思考;为张炜选了大象,不仅因为他的小说像大象一样庞大,更因为他是森林之子;为翟永明选了羚羊,她写过“世界的万物都像老虎”,一起追赶一只“细脚踝的羚羊”;困难的是叶兆言,他的作品并未表现出对某一动物的宠爱,思绪翻飞中突然想起他带我们看的六朝文物,造型雄浑、风格敦厚的石刻辟邪,就是它。这些动画形象出现在特定场景,符号化地提示一种气氛、一种精神。

六位作家居住在祖国的不同方位。第二季拍摄时间跨越两度春秋,行程超过四万公里,从新疆戈壁到南海之滨,从湖南丘陵到山东半岛,从南京古城到成都平原,从北京、苏州、杭州到香港,只为描绘文学背后土地的四季容颜。

我们的摄制组就是一支美学收割队:成都油菜花、新疆向日葵、北京海棠花、南京古城墙、杭州富春江、湖南水稻田、山东黄河滩、海南秀英港……这些被文学书写过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人文地理,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与美学理想。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学的故乡》记录的不仅是这些优秀作家的心路历程,也凝聚了土地的力量与精神的风景。

来源:文艺报19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