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网友11月14日爆料,一则业内调侃让微短剧的“套路化生产”冲上热搜。在杭州某微短剧大会上,一位制片人直言:“过去一年有5000多名总裁被轮流下药,3000多女主精准走错酒店房间,2000多千金上演团圆戏码,剧中的巴掌戏加起来可绕地球好几圈!”这番戏谑数字并非
据网友11月14日爆料,一则业内调侃让微短剧的“套路化生产”冲上热搜。在杭州某微短剧大会上,一位制片人直言:“过去一年有5000多名总裁被轮流下药,3000多女主精准走错酒店房间,2000多千金上演团圆戏码,剧中的巴掌戏加起来可绕地球好几圈!”这番戏谑数字并非真实统计,却精准戳中了短剧行业“复制粘贴”式创作的痛点。
在微短剧的“速成工厂”里,“下药”俨然成为推动剧情的万能钥匙。无论是配角搞事、总裁恋爱,还是三分钟高潮戏,统统靠“灌药”解决,被观众调侃为“编剧界KPI”。此外,失忆总裁认错救命恩人、女主带娃认父协议结婚、恶毒女配下药绑架等桥段也高频复刻,形成“流水线式雷同”。
角色设定更是高度标签化:总裁必是“眼瞎心盲的百亿富豪”,女主必是“受气灰姑娘”,反派必靠下药推进阴谋。经济设定脱离现实——动辄“千亿身家”“千万消费”,道具粗糙到用扫码枪冒充POS机。这类“精神辣条”式内容,虽短期刺激多巴胺,却难掩内容空洞的本质。
面对海量同质化短剧,观众态度呈现两极:吐槽派直批“垃圾短剧该判刑”,主动弃剧并谴责内容低智;矛盾沉迷派则“明知降智却停不下来”,将其视为情绪宣泄出口;而改良呼吁派强烈要求“尊重观众智商”,支持反套路创新,为人设和叙事注入真实感。
微短剧单集仅1-3分钟,依赖“下药”等强冲突实现“三秒高潮”,恰好迎合算法推荐机制。部分剧集7天完成拍摄,直接套用“总裁+误会+反转”万能公式,导致创新匮乏。当套路成为流水线标配,行业陷入“模板化透支信任,精品化才能留存用户”的恶性循环。
五千总裁被下药的“荒诞宇宙”,实为短剧行业创新枯竭的红色警报。当绕地球的巴掌戏成为行业墓志铭,唯有深耕人设、探索反套路叙事、融合社会价值,才能让短剧从“流量快消品”蜕变为“内容耐用品”。
编辑:文小娱
来源:韩娱明星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