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偶丑男再添猛将,浓妆艳抹,“车座子脸”?小厮相,还糟蹋经典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4 17:05 1

摘要:’”——短剧版《还珠格格》上线24小时,吐槽视频播放量破两亿,选角被骂上热搜第一。

“五阿哥一出场,弹幕齐刷‘这是御前侍卫还是御前快递?

’”——短剧版《还珠格格》上线24小时,吐槽视频播放量破两亿,选角被骂上热搜第一。

骂声背后,不只是一次“颜值翻车”,而是整个短剧工业在300亿市场里集体踩坑的现场直播。

先放结论:这不是演员丑,是系统性的“选角降智”。

把锅扣给几个新人脸蛋,就像怪外卖小哥没做出五星佛跳墙,真正的问题在厨房。

第一幕流量算盘怎么打歪了

平台算过一笔账:经典IP=自带搜索热度,选秀爱豆=自带饭圈钱包,短剧=最快三个月回本。

于是“还珠”成了拼盘菜:琼瑶负责情怀,爱豆负责带货,编剧负责把80集砍成15分钟一包的速溶咖啡。

选角导演透露,最初递过来的名单里也有中戏、北电的“古装脸”,报价每人30万。

爱豆档期空、自带流量,报价反倒低10万,还附赠微博转发。

财务表一拉,颜值让位于KPI,历史让位于“可投流性”。

一句话:不是不知道观众要帅哥,是老板要数据。

第二幕“古偶丑男”是怎样炼成的

清宫头套是颜值照妖镜:头顶剃发、鬓角贴脸、额头全露,三庭五眼稍有偏差就放大成灾难。

更致命的是短剧拍摄节奏:一部80集长剧用120天,短剧40集只用10天,平均一天拍40页剧本。

演员没空围读,导演没空讲戏,妆发组凌晨三点还在贴头套,天一亮就开机,颜值崩成表情包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观众看到:五阿哥眼袋比眼睛大,尔康山根阴影打成了“条形码”,紫薇像刚下班的柜姐。

不是他们丑,是系统没给他们“变好看的时间”。

第三幕观众到底在气什么

把微博、B站、抖音高赞评论拉通看,高频词不是“丑”,而是“不像”。

“不像”背后是一条被忽视的契约:经典角色在观众心里早有“ ghost image”(幽灵形象)。

苏有朋的五阿哥=温柔+贵气+少年感,一旦新演员无法同步调出这份记忆,大脑就自动报警:假货。

换句话说,观众要的不是绝世帅哥,而是“熟悉的陌生人”。

颜值可以打折,气质必须包邮。

短剧版犯的错,是用流量逻辑替代了心理契约——以为只要名字是五阿哥,观众就会买单,忘了先回答“他凭什么像永琪?

第四幕300亿的短剧,缺一口“演员粮仓”

去年短剧产量破万部,真正受过古装形体训练的演员不到三千人,平均一人一年要分三剧组,像农民工赶场。

平台也意识到窟窿,今年三家头部先后推出“短剧演员训练营”,号称三个月速成“古装仪态”。

但老师还是那批老师,学生却从长剧梯队直接降到“能喘气、能背词就行”。

解决路径只有两个:

1. 把短剧预算提到“长剧60%”,让演员有时间围读、训练、试妆;

2. 建立“古装特型演员池”,像香港当年武行一样,专供头部项目随叫随到。

否则明年还会出现“短剧版西游记被吐槽御弟哥哥像卖唐僧肉”的热搜。

第五幕给想入局的老板三张止血贴

① 选角先选“像”,再选“粉”。

把角色关键词拆成硬指标:五阿哥=贵气+少年感+清瘦,用AI人脸比对先筛一轮,再让演员戴头套试戏,成本只增加三天,能省一半后期修图费。

② 给妆发留20%档期。

提前一周做头套倒模,演员每天戴2小时“适应脸”,比上线后买热搜洗白便宜得多。

③ 用“小角色”换“大印象”。

把老版经典配角请来客串3分钟——让晴儿现身新版漱芳斋,观众会立刻相信“这是同一个宇宙”,容忍度瞬间+30%。

结尾骂声是观众最后的耐心

经典IP就像祖传的青花瓷,谁都想拿来插花,可一失手就碎成渣。

短剧版《还珠》把“流量—颜值—时间”三角直接撕成了单选题,结果答案全错。

下一次当平台再想用“15天拍完+选秀爱豆”复制爆款,不妨记住弹幕里的一句话:

“我们可以为回忆充会员,但不为糊弄交智商税。

留给300亿短剧的时间,和观众的耐心一样短——要么升级系统,要么等着被系统格式化。

来源:高冷荷叶NSaBs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