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在贵州拍摄的乡村振兴题材的28集电视剧《乌蒙深处》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该剧改编自欧阳黔森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由欧阳黔森编剧、韩晓军执导,毛晓彤、秦俊杰领衔主演,以乌蒙山区“悬崖村”蜕变为主线,勾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
《乌蒙深处》海报。
《乌蒙深处》海报。
11月12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在贵州拍摄的乡村振兴题材的28集电视剧《乌蒙深处》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该剧改编自欧阳黔森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由欧阳黔森编剧、韩晓军执导,毛晓彤、秦俊杰领衔主演,以乌蒙山区“悬崖村”蜕变为主线,勾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作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首部改编影视作品,《乌蒙深处》兼具地域特色与奋斗内核。
本期文化周刊专访了该剧的主创团队,编剧欧阳黔森分享扎根百余村寨采风的创作初心,导演韩晓军解读山乡美学呈现,毛晓彤、秦俊杰畅谈角色塑造感悟,从主创视角揭秘这部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内涵的“贵州制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人物名片
欧阳黔森,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影视专委会副主任,一级编剧、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多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获“鲁迅文学奖”;编剧并任总制片人的电视连续剧、电影有《雄关漫道》《绝地逢生》《花繁叶茂》《伟大的转折》《沸腾的群山》等15部。曾四次获得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全国电视“金鹰奖”、三次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乌蒙深处》着重展现的是‘老百姓扬起的笑脸’,反映贵州农村生态美、百姓富的生动实践。”电视剧《乌蒙深处》编剧、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思考与实践。
该剧改编自欧阳黔森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在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等地取景拍摄。剧作以乌蒙山区“悬崖村”的蜕变历程为叙事核心,通过“乌蒙三棵草”——回乡创业的麻青蒿(秦俊杰饰)、守护高粱种植的衮菖蒲(林江国饰)、深耕养牛与电商的吴艾草(王宏饰)三组人物命运交织,共同勾勒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
“只有用脚去丈量这块土地,这土地才能长出芬芳。”欧阳黔森表示,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活的真实是编不出来的。为确保故事真实性、生活性、戏剧性,欧阳黔森蹲点化屋村麻雀式解剖调研,并深入全省9个市州、36个县、156个村寨采风,走进百姓家中实地采访,收集、梳理素材,四易其稿,历时近两年完成剧本创作。
在欧阳黔森看来,贵州地质地貌复杂,在历史进程中开发不易,这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生态的青山绿水,如今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红利。“青山绿水,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这是作品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这一核心通过剧中人物的奋斗故事来呈现。”
从剧中女主角衮月亮(毛晓彤饰)的视角带出了作品的另一核心: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作为村里的苗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衮月亮与绣娘们一起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苗绣不能只当收藏品,要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技艺和百姓生计紧密相连。”欧阳黔森表示,非遗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传承人能靠技艺挣钱,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欧阳黔森谈道,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剧中的“悬崖村”并非特指某一村落,而是贵州山区村落的统称;角色也不是单一个体的复刻,而是将多个真实人物的特质融合后的典型化处理。“要让观众能在剧中找到自己家乡的影子,因为实际上,有无数个‘悬崖村’的故事正在贵州甚至全国各地发生。”
近年来,贵州出品的影视作品不断破圈,欧阳黔森担任编剧、制片人的《二十四道拐》《花繁叶茂》《伟大的转折》《沸腾的群山》等“黔字号”作品广受关注。在他看来,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贵州的文艺家要立足于本土题材,以创作主导权挖掘更多贵州故事。”他表示,如今贵州影视产业在不断升级迭代,未来还有更多“黔字号”作品出现,全面展示贵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和发展之美,通过贵州的影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小说与电视剧的差异,欧阳黔森解释这是由艺术形式特性决定的:“文字描写很美,但电视剧需要直观的视觉呈现。”改编过程中,创作团队坚持原著、导演、演员“三度协同”,在保留小说核心思想、中心人物与关键事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视听艺术所需的剧情冲突,为二度、三度创作留出空间,旨在打造人民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作品。
据了解,《乌蒙深处》还将翻译成12种语言向全球传播,让世界看到贵州摆脱贫困标签后的新风貌,实现文化出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人物名片
韩晓军,中国内地导演,代表作品包括《大清盐商》《镖门》《后浪》等,参与执导《四十九日·祭》《武动乾坤之英雄出少年》等作品,曾获第十届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导演奖提名。
“在贵州拍摄的这段时间,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了解贵州。贵州真的是山美、水美,不管是自然风景还是人文风情,都透着股鲜活的劲儿。”电视剧《乌蒙深处》导演韩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观众通过屏幕,感受这片土地上的希望。
电视剧《乌蒙深处》根据欧阳黔森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改编,共28集,剧情冲突不断、张力十足,情节紧凑、层层推进,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真实展现了和美乡村的新农村面貌。
剧组把镜头对准毕节市化屋村、仁怀市等地,贵州的山水成了天然摄影棚。悬崖峭壁立在身后,飞拉达钢索在云霞间延伸,苗绣的针脚里藏着最艳的色彩。这些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构成独特的山乡美学。当无人机镜头缓缓扫过高粱地,那一片沉甸甸的绿,不只是地里的庄稼,更是当地人希望的田野。
“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的改变。主创团队历时近3年创作筹备,深入挖掘大美贵州的山水、人文内涵。”韩晓军谈道,该剧强调“扎根在地、人物贴切”的创作原则,最终想要传递一群在时代里拼命向前的奋斗者群像——就像在喀斯特岩缝里扎根的草木,他们在绝境里种出希望;在文旅融合、非遗传承、山地农业、新农人创业与特色养殖这些具体实践中,他们摸索出平衡发展的智慧;更有勇气在悬崖与云端之间,为家乡架起通向外界的“天梯”。
韩晓军认为,热爱和希望是推动剧中乡村发生巨变的根本力量。“和当地村民聊天时,能清晰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深情。这种热爱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谈起村里新修的路、新开的民宿时,眼睛里亮起来的光。我们就是想把这份热爱和希望,通过电视剧传递出去。”
在韩晓军看来,好的影视作品核心都是讲好故事,而贵州最不缺的就是能当故事背景的独特资源。“这里的民族文化太丰富了,服饰、习俗、语言各有特色。”他坦言,剧组在有限的篇幅里尽量展现了多种文化形态,“如果将来有机会,我希望能拍更多作品,把贵州的美讲给更多人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人物名片
毛晓彤,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代表作有《问心》《三十而已》等,曾获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第29届华鼎奖中国当代题材电视剧最佳女演员等奖项。
主演毛晓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在贵州拍摄的真实体验与内心感悟。
在《乌蒙深处》中,毛晓彤饰演的女主角衮月亮是村里的苗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贴近角色,她向专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请教学习,不仅掌握了苗绣的刺绣技巧,更了解了苗绣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苗绣是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靠着一代一代人的坚守传承至今。”毛晓彤说,当得知当地的小姑娘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苗绣时,深深觉得这种代代相传的传承精神,特别值得被更多人知晓和宣传。
苗绣是衮月亮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她的苗绣作品不仅登上了巴黎T台,更用细密针脚绣出了女性自强的人生宣言。“月亮这个角色最大的特质就是有韧劲。”毛晓彤这样阐释角色:“她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坚持到底,可能不会一步跨得很大,也不会急于求成,但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踏实。”
“刺绣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极强耐心和定力的事,得长时间安静下来、不受打扰地投入其中,这种坚持本身就需要骨子里的韧劲。”毛晓彤表示,衮月亮身上的这种力量感,对她个人而言也很值得学习。
剧中,衮月亮在“悬崖村”经历了一系列故事后,与龙凤碧、麻秀梅等绣娘一起,将指尖上的苗绣技艺转化成了指尖经济,让传统苗绣产品走出了小山村,走向全国,冲向世界。而这一剧情也给毛晓彤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能把指尖的传统技艺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这是一件特别难得的事,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的生动体现。”毛晓彤感慨。
回忆起初到贵州的感受,毛晓彤坦言第一印象便十分深刻。“这次拍摄是我第一次到贵州,剧组先是在黔西取景拍摄,之后又转场至茅台镇,一路下来,真切感受到了贵州山水的原生态之美。”
毛晓彤记得,第一次正式拍摄是去山上的吴奶奶家,往返需要爬山、下山,途中亲身感受着实景拍摄地的自然风光,内心十分震撼。“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整个人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她用“仙境”来形容剧中的拍摄地,坦言这种美好感受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真切体会到。
贵州的美食与美景也让毛晓彤念念不忘。“贵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不仅有黄果树瀑布、小七孔这样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还有烙锅、酸汤牛肉、刺梨汁这些让人回味无穷的特色美食。”毛晓彤说,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是一大亮点,“虽然我在剧中饰演的是苗族姑娘,但剧里对其他民族服饰的展现也同样精彩,特别推荐大家在《乌蒙深处》剧中、来贵州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明雪
人物名片
秦俊杰,中国内地男演员,代表作有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青春励志剧《网球王子》、电影《画皮Ⅱ》,曾获2019国剧盛典年度潜力男演员奖。
电视剧《乌蒙深处》以贵州乌蒙山区为背景,从“悬崖村”村民的生活切入,用诗意笔触勾勒出当代年轻人扎根乡村、逐梦振兴的奋斗图景。
剧中,秦俊杰饰演男主角——返乡创业青年麻青蒿,与衮菖蒲(林江国饰)、吴艾草(王宏饰)组成“乌蒙三棵草”,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作为核心角色,麻青蒿呈现了当代农村青年从向往城市到扎根乡村的成长弧光,成为剧集的一大看点。
此前,秦俊杰塑造的多是历史背景下的传奇人物,《天下长安》中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龙珠传奇之无间道》里沉稳细腻的康熙。“虽然我演过许多大人物,但演大人物跟演小人物没什么区别。”在他看来,角色的说服力从不源于身份的高低,而在于能否抓住人物的性格底色与行为逻辑,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就该是这样。
谈及此次饰演的基层乡村角色麻青蒿的独特性,秦俊杰表示:“首先体现在角色自带的轻喜剧色彩,麻青蒿是个特别‘鬼精’的孩子,脑子转得快,嘴巴还能说会道,一套一套的,这点其实特别让我羡慕,因为我本人嘴比较笨,跟他反差还挺大的。”
更让秦俊杰认可的,是麻青蒿身上那股韧劲。“他只要认定了一件事,就绝不会轻易放弃,不是那种能被轻易击垮的人。”麻青蒿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业者,也会遇到挫折、陷入低谷,但这份接地气的坚持,是麻青蒿这种小人物戏剧张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即兴创作”模式,也为秦俊杰塑造角色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由于剧集带有轻喜剧成分,导演特别鼓励演员在现场自由发挥。
“经常我们完成一场戏的基本流程后,导演都不愿意喊停,会让我们顺着当下的人物关系继续往下走,看看能碰撞出什么有意思的火花。”秦俊杰回忆,不被固定的台词和动作框住,角色的反应会更真实、更鲜活。
被问及如何呈现麻青蒿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灵魂撕扯”,以及面对乡亲与产业时的坚守与焦灼,秦俊杰表示,“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去刻意诠释这些情绪,因为在我看来,只要把人物关系演透了,故事自然就成立了。”他解释道,自己并未给麻青蒿预设太多标志性特质,而是将其当作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去理解。
谈及麻青蒿从“向往城市”到“认同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蜕变,秦俊杰认为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第一个原因他在城里卷不动了,觉得累了,这其实是很多当代年轻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状态;第二个,他因为在城里打拼,错过了爷爷的葬礼,这件事让他彻底想明白:人这辈子,不能只跟钱过日子;第三个是乡村的变化,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让他的老家彻底变了样,以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地方,现在生活设施完善,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再加上贵州的好山好水能让人静下心来,他才真正有了在乡村创业的信心。”秦俊杰表示。
拍摄期间秦俊杰也结下了乌蒙情缘,让他对贵州有了全新的认知。
“一开始拿到剧本,我脑子里对乡村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但到了贵州才发现,农村早就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了,设施日臻完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让当地百姓的生活幸福。”
“贵州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那儿的人文我特别喜欢。”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贵州人的热情与原生态的人文风情。拍戏时,热情的村民们会拉着演员到家里吃饭喝酒,贵州对原生态风景的保护也让他赞叹,“我们拍摄时到的乌江百里画廊、苗寨,不仅发展得很好,而且大山的壮阔、传统的韵味都保留得特别完整,特别推荐大家去看看,感受一下乌蒙深处的美。”
来源:黔中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