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自传(101):赴京圆梦立公司,首战遇挫转拍电视剧

西瓜影视 电视剧资讯 2025-11-14 17:46 1

摘要:我跟着导演王文杰坐在监视器前,看着《白眉大侠》的拍摄工作,心里暗自琢磨:艺多不压身,得抓紧机会好好学学。结果我发现,拍电视剧是件复杂又艰巨的工作,看着容易做起来难。一个动作、几句台词,往往要拍上十遍甚至几十遍才能通过,一会儿叫停、一会儿开机,把王文杰忙得马不停

我跟着导演王文杰坐在监视器前,看着《白眉大侠》的拍摄工作,心里暗自琢磨:艺多不压身,得抓紧机会好好学学。结果我发现,拍电视剧是件复杂又艰巨的工作,看着容易做起来难。一个动作、几句台词,往往要拍上十遍甚至几十遍才能通过,一会儿叫停、一会儿开机,把王文杰忙得马不停蹄。我这才真切感受到 “隔行如隔山”,看来拍电视剧一点也不简单,比说评书难多了。

但我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录制电视评书《乱世枭雄》上。因为事前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录制过程相当顺利。眼看着二百集就要录完,突然来了两位北京的客人,经介绍得知,他们是北京电视台的孙明强和他的夫人,专程来邀请我赶赴北京,为他们录制电视评书。

我听完后格外兴奋 —— 北京是我一直向往的神圣宝地,我早就盼着能到北京发展,却一直没找到机会。没想到这次有人主动登门邀请,我当即满口答应,约定录完《乱世枭雄》后,回鞍山稍事休息就赴京。协议谈妥后,孙明强夫妻便先回去了。

我顺利完成《乱世枭雄》的录制工作,胜利返回鞍山,心里感到格外轻松。当时给出版社的写作任务已经告一段落,没有了额外负担;为鞍山电台录书的工作暂时中断,只需要保持与辽宁电视台的录书合作,再等待北京方面的消息,相对来说清闲了不少。

那段时间,我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带着孙女和外孙到处走访亲友、游玩散心,日子过得十分惬意。恰逢当时刚刚实行商品房政策,传来消息说鞍山中心、话剧团后面有一片地要修建商品房,正在招商引资。我跟儿子商量后立刻拍板,决定投资 33 万买下一处商品房。房子在四楼,装修得明亮通透,住在里面心里也格外宽敞。

可在新房住了没几天,我就接到了北京孙明强的电话,催我尽快赶赴北京录书。老伴不在了,我出行没人陪伴不行,便带着外孙马不停蹄赶到北京。见到孙明强后,他把我安排在地安门外的北海宾馆,我还见到了导演张德莱以及其他工作人员。

没过两天,我去参观了演播现场,心里很满意。又过了两天,我就全力投入录制工作,一口气录制了 80 集《七杰小五义》。每次录完,我都会问导演效果如何,导演点点头说 “很好,就照这样录”,我这才放下心来。

白天每天录五段书,晚上回到宾馆却睡不着觉。我心里盘算着:北京是圣地,是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这里人才济济、机会众多,是我发展的理想之地。这次机会来了,绝不能错失良机,一定要发扬钉子精神,把这套评书录好。尽管《七杰小五义》我说了数十遍,但我依然不敢掉以轻心,每天晚上都在构思、思索,琢磨着怎么能让内容更精彩、更吸引人。

时光流逝,我在北京前后待了二十天,顺利录完 80 讲电视评书。导演和领导们都深感满意,还特意在前门全聚德请我吃烤鸭表示祝贺。之后我采购了一些东西,带着外孙返回鞍山。

回到鞍山后,我一直提心吊胆 —— 担心《七杰小五义》播出后的效果,怕北京的观众不买账。如果观众不认可,之前的努力就前功尽弃;如果能得到认可,就说明我的钉子精神发挥了作用。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惦记着北京的消息。

正在这时,辽宁电视台又来邀请我去录制电视评书。我再次带着外孙赶到辽宁电视台,住在人民宾馆开始录书。因为年代久远,具体录的是什么书,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完成任务后,我带着外孙返回鞍山,刚到家就接到了孙明强的电话。我提着心问他:“怎么样?《七杰小五义》播出了吗?效果如何?”

孙明强在电话里笑着说:“单老师你放心吧!《七杰小五义》已经在北京播出了,效果非常好!为此北京电视台还想邀请你再去一次,为我们再录制一部电视评书。” 听到这话,我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来,当时信心满满,看来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想带着外孙再返北京,但外孙已经长大了,不能影响他的学习,而且他酷爱音乐,当时已经考进了沈阳音乐学院,没法再跟我一起奔波。我便让女儿向单位请了长假,陪着我再次赴京。

这次到北京,住的地方变了,我们住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当时的广院和现在的传媒大学截然不同,那时候电影电视剧还没发展起来,学生们大多向往报考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对广院的印象不算深刻,学生数量也不多,偌大的校园显得有些冷清。我被安排在广院招待所居住,录制地点则在院里的视听中心。

通过视听中心的主任钮树成,我又认识了新团队里的高竹梅、王梅芳、刘中、夏丹等同志。我们合作录制了 160 集《铁伞怪侠》,因为有了之前的录书经验,我跟大家相处得相当融洽,录制工作一帆风顺。

当时,我们的录制地点在五楼,一楼正在拍摄电视剧《我爱我家》。有时候在院里或者食堂,我会碰到《我爱我家》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心里格外高兴。闲暇时,我还带着女儿坐上 “招手车” 去城里买东西。所谓 “招手车”,就是当时广院门前道路上的私家车,向东能到通州,向西能进城,交通不算方便,这些私家车就成了临时出租车,站在门口一举手就能停下,花两三块钱就能送到西单或者东单。

这回有了空闲时间,我带着女儿三天两头进城,把东西单逛了个够。录制《铁伞怪侠》期间,我还结识了许多北京的新朋友,比如北京广院的副院长王继延、北京青年报的副社长孙继国、肖建禄以及王健鹏等人。

有时候我们坐在一起闲谈,王健鹏说:“单老师,你已经退休了,我的意见是你干脆搬到北京定居算了。这儿的工作这么多,你何必来来回回这么折腾呢?” 我笑了笑说:“老王同志,话不能这么说。你们用我录书,我可以过来;不用我录书的时候,我在北京待着干什么呢?再说我的家在鞍山,朋友也都在鞍山和沈阳,我不可能在北京长期待着。”

王健鹏又提议:“这样吧,咱们在北京成立一个公司,你有了安身之处,就不用这么来回折腾了。” 其实王健鹏的提议,也代表了肖建禄、孙继国等人的想法。我听完后有些不以为然,我是说评书出身的,成立公司这种事根本没往心里想。但我心里清楚,给电视台、电台录书,录完领了稿费就算结束,这是旱涝保收;可要是成立公司自己录制、自己推销,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把评书变成商品来卖,我还从来没听说过,这是一条极其陌生的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我犹豫不决,只说 “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过了些日子,北京电视台的徐玉环、李春丽同志找到我,让我接着再录一部评书《百年风云》,我便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录制地点依然在北京广播学院视听中心的五楼。

录到一半的时候,我想家了,就带着女儿回到鞍山。刚到家没多久,就接到了肖建禄等人的电话,他们还是跟我商量成立公司的事,问我想好了没有。其实这些天我一直琢磨这件事,觉得成立公司虽然有风险,但这是一条改革的路。现在改革开放了,各行各业都在改革,评书难道就不能改革吗?把评书推向市场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成立了公司,我就可以长期住在北京发展,一旦成功,我的理想就能全部实现。

于是我通过电话告诉他们:“我已经决定了,你们就着手办吧!” 因为经商的事情我是外行,办理各种手续就全交给他们了。电话里,他们听了非常高兴。

时光过得很快,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肖建禄再次打来电话,告诉我营业执照已经申请下来了,公司准备成立,让我马上回北京参加成立典礼。我放下电话,收拾好东西,带着女儿再次返回北京。

当时公司的办公室就在广院院内的后楼,我们租了一间房子,装了电话,挂上了牌子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还刻了公章,办事速度快得令人称奇。我们还招募了一些工作人员,公司正式成立后,大家立刻投身到新的工作中,并做了明确分工:由我出任董事长,肖建禄同志出任总经理,其他人各司其职。

北京那么大,办事情离不开车,可我们当时没有实力买车,就租用了两台车。买卖一开张,就有海城的一位企业家出资,请我录制一部评书《千古功臣张学良》。这部书录完后,版权完全属于我们公司,由公司负责对外推销。我们所有人都信心满满,觉得推销肯定不成问题 —— 不管是电台还是电视台,我都小有名气,我的评书难道还会没人要吗?

可万万没有想到,在推销《千古功臣张学良》的时候,我们狠狠碰了壁,根本卖不出去。我心里深感奇怪,怎么想也想不通。后来我才明白,当时电台、电视台可以随便播放节目,观众不花钱就能随便听、随便看,既然这样,谁还愿意掏腰包买我们的录像带、录音带呢?所以根本没人愿意买。

公司刚开张就撞了南墙,我心灰意冷,晚上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琢磨:真是没事吃饱了撑的,开什么公司啊,老老实实录我的评书多好!现在骑虎难下,关闭公司吧,会被人家笑话,面子上过不去;继续干下去,明明是赔钱买卖。

后来视听中心的主任钮树成安慰我说:“单老师别灰心,有个好消息。9 月份全国的教育电视台要在九华山召开一次大会,届时所有教育电视台的领导都会参加。我带着肖建禄,拿着你的评书录像带赶去九华山,一千多家电视台,哪怕有几十家愿意买,我们的亏损就能捞回来了。” 我一听,只好说:“好吧。”

于是他们带上两部评书录像带 —— 一部是爱国主义题材的《百年风云》,另一部是《千古功臣张学良》,风尘仆仆地赶到安徽九华山。我留下来继续录书,等待他们的消息。

十几天之后,我终于把他们盼回来了。还没等我开口问,从两个人的表情上我就预感到情况不妙。肖建禄灰心丧气地说:“别看有一千多家电视台,其实都是‘穷鬼’,叫他们花钱买录像带,全都摇头说没有这笔经费。要白给他们播放,大家都欢迎;只要要钱,对不起,没有!您还别说,真有一家愿意要,但暂时没有钱,先把录像带给他们,说以后有了钱再给咱们。”

我一听,火气一下就上来了,满嘴起的全是泡,心里暗骂:怎么这么倒霉啊!我的评书就这么不受欢迎,一家愿意花钱买的都没有?顿时从头顶凉到了脚底板。接下来公司该如何运作?有货卖不出去,可怎么办?

后来还是我提出了一个主意:“我在山东的时候,参加过《白眉大侠》的录制工作,多少有点经验。现在市场上电视剧非常火爆,咱们不如暂时把评书先放一放,全力投拍电视剧,你们看怎么样?”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决定把评书暂时搁置,转而投身电视剧行业。

但拍电视剧首先得有经费,拍一部电视剧少说也得几百万,我们谁也拿不出来,只好想办法招商引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肖建禄、钮树成等人四处奔波,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还真找到了投资方 —— 对方愿意出资三百万拍摄电视连续剧。

我提议拍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风尘豪客》,双方一致同意。于是我们就在亚运村我住的地方,成立了《风尘豪客》筹备小组。拍电视剧,剧本是一剧之本,《风尘豪客》的名字定下来了,可让谁写这个本子,成了当务之急。找谁写好呢?因为我们过去没有涉足过影视剧行业,对这方面的情况不熟悉,我挖空心思地想啊想,突然想到了一个作者……

来源:说古讲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