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压抑,病态发泄,《树影迷宫》和原著对比,你不知道的5个细节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4 14:48 1

摘要:后来,得知这部剧是改编自小说《大真探赵赶鹅》中的《胡同罪恶回忆》篇章。

《树影迷宫》看完了,但对我而言,后劲还是很大。

南槐树胡同往事,让人意犹未尽,各个人的命运终局让我无比唏嘘。

后来,得知这部剧是改编自小说《大真探赵赶鹅》中的《胡同罪恶回忆》篇章。

迫不及待熬夜看完。

没想到,小说和电视剧在人设和细节上的出入还挺大的。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详细讲解,《胡同罪恶回忆》和《树影迷宫》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以下截图皆来源于剧版):

原著里的冉曦没有电视剧里那么悲凉,而是家庭和睦,有儿有女。他和徒弟赵赶鹅也没有在后期变得老死不相往来。

他的儿子冉东东当了辅警且一生平安,冉曦也没有扔儿子习题册的败好感行为,更无刘北萍和王长举相关故事线;

胡同杀手案子悬而未破,老冉得病死得早,没等到杀手投案。

老冉死前还在宽慰赵赶鹅要放下。

所以,他也没来得及知道真凶是田浩。

电视剧把十三年的案件改成十八年,让师徒决裂,让这个案子成为冉曦心里的一根刺。大结局的最后彩蛋,弥补了小说里冉曦的遗憾。

真凶田浩主动跑到时日无多的冉曦面前,忍不住地告诉冉曦自己就是胡同杀手。

个人觉得,冉曦在电台那里,听到真凶打来电话,心里已经锁定了嫌疑人。

当田浩真的出现在他面前,他假装自己失忆,让田浩没有一点点防备,把自己干过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

2

原著和电视剧里的赵赶鹅,人设差不多。

一心想办大案证明自己,办案时目的性极强,却不懂变通和分寸。

这个性格让他在追捕嫌疑人王坤的时候,吃了一个大亏。

在小说里,冉曦和王坤在天台纠缠。

赵赶鹅赶到并没有直接对王坤开枪,而是开枪鸣警。王坤受到了惊吓,失足从楼上掉了下去。

这一枪不仅让他被调离一线,从有望进入刑警队的潜力新人沦为枪械管理员,后续还只能去档案室做文职,彻底远离了核心查案工作。

同时他还连累师父冉曦被调去警犬队。

赵赶鹅的性格,即便没有胡同连环杀人案,他在警队的仕途也不可能平步青云。

他不仅是轴,性格也有缺陷。

开始好高骛远,动不动就想干大案,片警干的事情根本看不上,就觉得自己该去刑警。

经常性不打招呼就去干自己认为该干的事情,偷偷的提审已经定型的烦人。

警察的组织纪律完全熟视无睹吗。

在档案室,倚老卖老,砸办公用品。觉得年轻的不尊重他了,多少有点无能狂怒的嫌疑。

他这样的作为普通人在职场都被嫌弃,作为人民警察更是严重不合格。

情理上,我知道他是因为刘珂和对师傅的愧疚,才抓住这个案子不放。

但理智上,我还是觉得他不适合做警察。

赵赶鹅确实是一个没有大局观的人,但是他足够热烈真诚重情重义。

3

作为真凶的田浩,最终伏法的下场,原著和电视剧也是有差别的。

在原著里,有个学法律的小女孩在电话亭打电话时被一位老头纠缠,女孩逃跑后,老头朝她吐了一口痰。

气愤的女孩坚持报案并要求对痰液做生物信息比对,没想到这一比对竟匹配上了多年前连环杀人案的凶手痕迹。

最终锁定真凶是胡同里看似老实的包子铺老板田浩。

电视剧则是冉曦临死前让赵赶鹅做局,引当年的胡同街坊出席自己的葬礼,通过事先藏好的摄像头,去找嫌疑人。

最后在殡仪馆外头一家店铺门前的摄像头,终于锁定了田浩。

田浩的作案动机,原著跟电视剧也不一样。

他受原生家庭影响控制欲极强,妻子患严重结肠炎导致他长期性压抑。

在小说里,他的妻子是正常的,检查内裤的情节,是他自己单独做的。

对于青春期女孩来说就很惊悚。

剧里父母一起检查内裤,淡化了田浩的扭曲心理,强化了原生家庭的压抑氛围。

女儿不听从他严苛到变态的管教屡次离家出走。

这些生活挫折让他的负面情绪彻底爆发。

他第一次作案就是在送妻子就医、与女儿争吵饮酒后,将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女儿的担忧,全都发泄在了无辜的张丹身上。

第一次作案后没被怀疑的 “安全感” 让他逐渐上瘾。

田浩杀人后会用可乐瓶侮辱受害者遗体,这种行为连他自己都无法说清缘由,大概率是长期压抑下的病态发泄。

后来为什么没有再杀人了呢?

小说里给出了答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路上的监控开始变多。

田浩开始强行克制杀人欲,甚至戒酒、靠冲凉水澡疏导失控情绪,靠着这份隐忍蛰伏多年。

不得不说,也是个狠人了。

4

田畅和冉东东在小说里并不认识。

而且田畅也不是什么好好学生。田浩怀疑她早恋是因为她真的在早恋,还会给男人写各种不应该是她这个年纪写出来的情话。

她虽然不服父亲的病态控制,但她还是考完高考,再跟人私奔,跑去南方打工。

田浩则对外宣称田畅已经“死了”。

至于电视剧里这个冉东东,虽然结局让人一声叹息,但他能落得如此下场,全是自找的。

还有一周就高考了,考完了再救田畅来不及吗?为了田畅连他爸的前途自己的前途都不顾了。

有网友吐槽他是纯爱战士。

我觉得这都侮辱了纯爱两个字,冉东东这种,应该叫蠢爱。

之前有个姑娘给他情书,他拒绝了,义正言辞的说不想耽误高考,结果遇到了田畅一切标准都抛诸脑后。

明知道自己父亲是警察,他还逞上英雄了,不顾爹的职业生涯,坑自己爸爸,害人又害己。

他假装杀田畅,对于田畅跑出去没有任何拖延作用,反而引起公安重视,更加严密的检查,想跑反而更难了。

其实他啥也不做,田畅反而更好跑路,因为不会上升到刑事案件,搜查力度会小很多。

最无语的就是刚做完伪证被放出来当晚,东东就又又又去夜跑了。

合着觉得自己一点都没错咯?

当妈的也是,完全不当回事,这还是冉曦口婆心交代媳妇他家还有得罪田家的情况下,当妈的一点都无所谓,真是离谱到家。

剧情还不如写他天天跑步,撞到杀人凶手,随后被灭口了的结局来的痛快又直接,这样也给了冉曦不得不破了这个案子更好的理由。

5

原著里的嫌疑人没有疯僧,而是王坤和王长举。

王坤是一名外来人口,职业是翻译,有着和胡同连环杀人案凶手高度契合的特征。

他妻子比他小很多,两人长期未育,经体检确认存在性功能障碍,这恰好能解释凶案现场有受害者被侮辱的痕迹。

多重线索让他成为警方眼中的 “完美嫌疑人”。

管证据链看似完整,但王坤其实是清白的。

上级复查时查明他拥有确凿的不在场证明,根本没有作案时间。

电视剧的王坤是一名罪犯,只不过不是胡同杀人而已。

另一个王长举,在电视剧里,是个清清白白的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在原著里,他的心眼可多着呢。

他主动拉拢刑警冉曦的妻子刘北平合伙开店,并非出于同班同学的情谊,而是看中刘北平的丈夫作为片警能为自己提供“保护”。

毕竟在1994年开情趣用品店风险极高,有警方相关的人脉才能顺利经营。

另外,他的名字“长举”也暗藏隐情,因出生时被查出先天性生殖器发育异常,家人寄望奇迹出现才取了这个名字,这也是他多年未婚的原因。

正因为这个生理缺陷,让他进入了警方的视线,成为胡同杀人案的嫌疑人之一。

主要人物的差别基本就是这些。

电视剧比原著增加了很多戏剧冲突,但也牺牲了不少角色的行为逻辑,导致为了转折而转折。

你们呢,更喜欢原著还是电视剧的改编?

来源:无尾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