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是说,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像剧中的女主角吴秀雅一样,被太多的“应该”“不得不”和“那好吧”绑架。
《不讨好的勇气》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正因为它击中了这个时代的痛点。
职场中的我们,真的有勇气说出那个“不”字吗?
还是说,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像剧中的女主角吴秀雅一样,被太多的“应该”“不得不”和“那好吧”绑架。
“讨好型人格”就像职场打工人的一种时代病。
我们耳边充斥着吴秀雅式的声音,“忍一忍就过去了”“说不也太麻烦了”。
然而,习惯性地扮演那个顺从的角色,并不会让别人喜欢你,只会让你越来越边缘、越来越隐形。
难以对他人说“不”,无论是“我不行”“我不要”还是“你不对”——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在群体的裹挟里,我们渐渐地让渡了自己的边界和话语权。
我们变成了配角,变成了龙套,变成了群众演员。
我们任由身边的任意一个不重要的同事、上司、朋友,成为了自己的人生大戏的导演。
所以,当职场讨好型人格的吴秀雅想要从困境里挣脱时,她的情绪出口是脱口秀,也只能是脱口秀。
这看似是巧合,实则是一种必然。拿起麦克风的那一瞬间,她就在重构自己的叙事,在为一种新的话语权而发声。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是开放麦,不是沉默。
在那个小小的舞台上,她可以畅所欲言。
整个十一月,追的最上头的一部剧,无疑就是腾讯视频的《不讨好的勇气》。
导演董润年,此前代表作《年会不能停!》,可以说是国内最懂“班味儿”的一批创作者。
金牌制片人张娜,《年会不能停!》制片人兼编剧应萝佳,金鸡影后李庚希,男主角魏大勋,还携手了今年的金鸡奖最佳女配刘丹。
集结了这样一班人马,也就注定了《不讨好的勇气》会是一部不走寻常路的剧集。
这部剧所讲述的是一个职场讨好型人格的女孩吴秀雅,是如何通过脱口秀找到了新的自己。
在吴秀雅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的25+女性的困境。
吴秀雅之所以会成为讨好型人格,其实并不因为她想要所有人都喜欢自己。
她只是想做一个好人。
但在这个时代,“好人”似乎并不是一块奖章,而是一副手铐。
好人等同于好说话的人、好欺负的人。
所以她的上司可以一直使唤她泡咖啡,她的同事可以肆无忌惮地抢她的功。
好人等同于看脸色的人、有求必应的人。
所以即使男友在大庭广众下逼婚,她也只能尴尬地说出一个“我答应你”。
在故事的最开始,她是被符号化的吴秀雅,在“下属”“职员”“女友”的标定身份里疲于奔命。
她也是被凝视的吴秀雅。正如剧集前半段无处不在的旁白,她似乎总是作为一个不自由的客体存在的。
吴秀雅不仅生活在格子间,好像也生活在“样板间”。在外人的眼中,她的生活“完美”得堪称模版,只要按着既定的轨道走下去,一切都高枕无忧。
然而,她满意这样的自己吗?她不满意。
吴秀雅看到了自己的挣扎,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她却还是默许了这一切发生。这才是她真正的痛苦。她的内心满目疮痍。
归根结底,这一切为何会发生,都来源于她内心深处的不配得感。
她觉得自己对很多人都有所亏欠,她心里还住着那个十年前的小女孩。
那一年,转学生吴秀雅哭着脱下了那条红裙子。说真话、做自己,会让很多人受伤。所以她不配,她不能。
随着故事的展开,吴秀雅有所成长,但她所面临的压力和矛盾也在进一步地升级。
当吴秀雅学会了不讨好别人的时候,似乎开始有更多的人喜欢她了。
她和控制欲很强的前男友分手了,又迎来了另一个“贵人”,董事长、徐云峰……
是的,这样看起来,她别无选择,又要来“讨好”他们了。
董事长觉得吴秀雅很好,很有年轻人的冲劲,想要对她委以重任。但唯独,他不能接受一个公开场合说脱口秀吐槽老板的下属。
徐云峰也觉得她很好,甚至自称是她的粉丝。但事实仍然是,他只想要一个漂亮、有趣、有空陪他的女朋友。而一旦他在脱口秀里受挫,她也就连带地成为了他的“污点”。
表面上看,他们欣赏她、提携她,但其实,他们还是想要打磨她、改造她。
来自高位者的期待,是一种凝视,也是一种压力。
他们送来的每一份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他们为她设下了一层表面光鲜亮丽的路障,去阻碍她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而这,又何尝不是职场女性的一种隐喻:你以为自己一直在挣脱某种束缚,但即使短暂地突破重围,他们又会围上来。
“不讨好”很难。
或许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需要一直在“讨好”和“不讨好”之间徘徊,并在这个过程里,逐渐找到自身的边界,认清自己的内心。
毕竟,走上脱口秀的舞台,需要的是一时的爆发力。但人生的舞台却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不讨好的勇气》很有耐心,也可以说是在用一种“不讨好”的方式,让观众一步步见证吴秀雅的成长。
作为“女脱口秀演员”的吴秀雅,同样也在面临着同行的凝视和挑战。
脱口秀行业并非一片净土,同样有着抄袭、排挤、歧视和潜规则。
有人听都不听,就觉得“女的说不好脱口秀”,否认吴秀雅的价值。
也有人耍手段,剽窃她的段子。这其中的圈子文化、勾心斗角,并不比职场更简单。
即使吴秀雅过关斩将、一路冲到顶、赢得所有同行的尊重,她面前还有另一座难关,那就是岌岌可危的脱口秀行业本身。
酒吧老板大勇,短暂地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乌托邦,但酒吧只是租来的,她的梦想似乎也是。
如果靠说脱口秀吃不起饭,她还会继续坚持做下去吗?
更重要的是,对于吴秀雅来说,这个选择不仅关乎于她的职业、她的自身,还涉及到她的家庭。
如果她选择成为居无定所的脱口秀演员,那么,她将会失去职场白领的光环,她将会让自己的父母失望。
她就无法再“讨好”自己的父母了。
故事也正是到这里才真正形成了一个闭环。
从“不讨好”变成“讨好”,吴秀雅的原生家庭可谓功不可没。
所以,当她决定去拥有“不讨好的勇气”,她也还是要面对自己的家庭,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家庭、职场、情感关系……在《不讨好的勇气》里,这每一层困境的刻画都细腻真实,因此都显得格外落地。
它让我们走进了吴秀雅的生活,看到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与面对社会压力之间的挣扎,也因此对这些现实问题产生了更多的反思和讨论。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剧对于女性困境的描绘,不仅有对于现实的关照,还有对于人物内心的探究。
而这就不得不谈到脱口秀了。
这也是《不讨好的勇气》的文本创作里,非常有个性的一点:它将吴秀雅自身的成长,与脱口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女性叙事。
在剧集的最开始,吴秀雅的生活焦头烂额。
诚然,一场“炸场”的脱口秀表演,无法让她得到职场的公正,无法拯救她的人生。
但它是另一种选择,它让吴秀雅看到了,自己可以“做”什么——她可以站上另一个舞台,她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
只要她说的够大声,够坚定,台下的观众一定会听。
随着故事的发展,吴秀雅的脱口秀从“炸场”变成了“冷场”。
她似乎灵感枯竭了,写不出那些好的脱口秀段子了,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做这一行了。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这让吴秀雅真正明白了,脱口秀对于她的意义是什么——她不是为了成为脱口秀演员而写,她不是让观众笑而写,她是为了自我表达而写。
脱口秀本身不是目的,“成为真正的吴秀雅”才是目的。
她明确了自己该“写”什么。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则是吴秀雅决定辞职之时。
这一刻,她终于想清楚了,自己想要追寻的是什么。
在此之前,吴秀雅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种岌岌可危的、双面人生的平衡。
她以为自己可以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她以为白天的“优秀职员”吴秀雅,会为夜晚的“脱口秀演员”吴秀雅,提供支柱、养分和灵感。
或许在一段短时间内,这样做的确是可行的。但想要长久为之,不过是自欺欺人。
最终她会发现,这两者之间的裂痕只会越来越深,因为她不能同时成为别人想要她成为的人,和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两条路背道而驰。
正如回到本剧的剧名,你不可能同时讨好别人,也讨好自己。如果选择了“不讨好的勇气”,就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从这个层面上说,吴秀雅的脱口秀创作之路,也是一名女性逃往自身的过程。
她找回了话语权,她找回了需求和欲望,最终,她找回了自己。
《不讨好的勇气》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成长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
一方面,这部剧很现实,像一面照妖镜,将一名平凡都市女性的生活和职场困境都呈现得很逼真、很有代入感,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气得牙痒痒,想跳进屏幕里揍人。
另一方面,这部剧也很幽默、很松弛。即使在讲述着最沉痛的现实,它也使用的是调侃的、段子式的表达。
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强大,很有力。因为一旦痛苦被解构,它也就失去了重量,它只是一个“段子”而已。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不讨好的勇气》其实是让现实本身变成了一场“脱口秀”。
它为现实找到了新的表达形式,又以一种最犀利、最当代的语言,重构了现实。在这个过程里,每一个观众都能感知到那种笃定、勇气和力量。
或许在观看这部剧时,你会看到自己的生活,想起自己正在度过的难关。
没关系的,笑一笑吧。
就当人生是一场舞台,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开麦的勇气。
不必讨好任何人,你的人生的解释权,只属于你自己。
来源:桃桃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