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5岁国家一级演员被央视点名批评,三天掉粉12万,观众留言:别再糊弄我们了。
65岁国家一级演员被央视点名批评,三天掉粉12万,观众留言:别再糊弄我们了。
点开热搜,满屏都在刷许娣的名字。
不是夸,是骂。
央视新剧《四喜》刚播六集,弹幕齐刷“出戏”。
她演婆婆,一瞪眼一叉腰,网友立刻想起《小舍得》里的外婆、《心居》里的姑妈,连呼吸节奏都一模一样。
有人统计,她近三年演了五次“强势长辈”,表情顺序都没换。
观众不傻,三次就腻。
演技套路化,到底多伤剧?
数据摆这儿:豆瓣开分6.8,三天跌到5.4,打一星的人数翻了一倍。
评论区最高赞只有一句话:看见她就快进。
平台算法很现实,快进率一高,系统就把剧从首页推荐撤下。
制作方原本指望靠老戏骨带流量,现在血亏,广告商连夜撤海报。
有人替许娣喊冤:角色同质化,是剧组找她,又不是她逼编剧写。
这话听似合理,却经不起拆。
同剧蒋欣也演职场妈妈,人设同样不新鲜,却靠细节杀出重围。
她给角色加了三处小动作:下班先脱高跟鞋再脱袜子,孩子哭她下意识先摸手机再看娃,夜里加班用旧发圈绑头发。
镜头一扫,观众就信:这是我隔壁女同事。
老戏骨若肯花同样心思,绝不会把“婆婆”演成复印机。
更深的问题在酬劳。
圈内人透露,许娣拍《四喜》打包价1200万,拍满45天,日均27万。
蒋欣拿的是打包600万,却提前一个月进组,跟导演磨剧本,自己带服装师重新搭配衣橱。
钱少一半,功夫多一倍。
市场规律很简单:观众只为真诚买单,不为资历买单。
老戏骨的金牌子,在流量面前换不来免死券。
再看剧本。
编剧原本给婆婆写了一段前史:年轻时下岗,靠卖袜子供儿子上大学,所以控制欲强。
若演出自卑与骄傲并存,人物就立住。
许娣嫌段落长,现场要求删戏,直接改成“我就是为了儿子好”。
情绪厚度瞬间蒸发,角色成了工具人。
导演事后摇头:她连人物小传都没写,拍摄间隙刷短视频打发时间。
对比之下,蒋欣把职场妈妈的简历打印出来贴在酒店墙上,每天补一条朋友圈,当作角色社交记录。
高下立判。
观众为什么这次特别愤怒?
因为被骗多了。
过去两年,五十岁以上知名演员接连翻车:演什么都像自己,台词节奏像背课文,对手演员一开口他们就神游。
数据网站云合统计,2023年国产剧里出现“强势妈妈”角色37次,其中22次由同一批老演员承包。
网友戏称:打开电视,全是我的 auntie。
审美疲劳直接拉低收视,家庭剧场均值从0.8跌到0.47。
平台被迫砍排播,很多剧组原地解散。
年轻人干脆转去看短剧,毕竟短剧爽点直接,不拿老脸糊弄。
有人担心:老演员会不会因此没饭吃?
市场不会这么绝情,观众只是拒绝划水。
87岁的吕中还在演小配角,每场戏提前三小时到场,台词手写标注重音,剧组年轻人都敬她。
75岁的王德顺为一场摔倒戏,练了半个月护膝,膝盖淤青也不吭声。
他们没热搜,却年年有戏拍。
原因简单:认真的人永远稀缺。
对演员来说,65岁正是黄金尾声。
体力尚可,人生阅历饱满,只要肯往下沉,就能演出年轻演员够不着的复杂。
可惜有人选择躺平,把三板斧当成养老保险。
观众一旦失望,转身很快,下次再想起你,标签只剩“套路”。
到那时候,就算想降价拍戏,也没人敢用。
对剧组也是警钟。
别再把老戏骨当收视护身符,剧本烂、角色扁,谁来都救不了。
与其花千万请大神走马观花,不如把一半片酬拿来打磨剧本,给演员留时间围读。
好饭不怕晚,好戏不怕改。
观众等得起,就怕你糊弄。
屏幕外的我们,也能照照镜子。
任何行业,混日子久了,都会变成另一种许娣:熟悉的工作流程,顺手的问题解决方案,看似安全,其实早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每天重复昨天的自己,就是亲手给自己写淘汰脚本。
真正的铁饭碗不是资历,是日日精进。
市场很公平,观众也很公平,你偷懒,它就换人。
《四喜》还在更新,评分能不能拉回,要看后续剧情,更要看演员是否愿意救场。
若许娣能听见骂声,回去重读剧本,补写人物前史,把强势演成恐惧失去,把高音调演成虚张声势,观众会感受到变化。
口碑反转的例子不是没有:去年一部小成本剧,女主前四集被嘲像机器人,第六集突然开窍,原来她私下找表演老师补课,每天拍视频交作业。
剧终时,评分从5.2涨到7.4。
观众健忘,也记好,你认真,他们就鼓掌。
戏如职场,职场如戏。
别把观众当傻子,也别把同事当背景板。
每一次划水,都在暗中标好代价。
希望下一部央视剧,老戏骨的词条里不再出现“套路”二字,取而代之的是“惊喜”。
毕竟,我们想在屏幕里看见活人,不是看见复印机。
来源:多彩扑克4QpaX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