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龙成虎在《城寨英雄》里放下刀那晚,弹幕刷屏恭喜他脱离黑帮,结果半小时后就被自己成名绝技打死。
浪子刚想上岸,编剧直接把他按进棺材,观众血压一秒爆表。
龙成虎在《城寨英雄》里放下刀那晚,弹幕刷屏恭喜他脱离黑帮,结果半小时后就被自己成名绝技打死。
观众刚松一口气,心又被扯出来踩两脚,这种操作不是第一次。
TVB把洗白当死亡预告。
程亮在《溏心风暴》里把前任约到海边道歉,话没说完被车撞飞;蓝彩蝶在《洗冤录》里学会给婆婆倒茶,转头被丈夫推井里;崔芣在《洛神》里跪求家人原谅,当天被公公一杯毒酒送走;贤妃在《宫心计》里佛珠还没数完,一尸两命收场。
名单拉到十米都写不完。
编剧的理由听得耳朵起茧:不死没冲突,不死不煽情。
观众想问,好人活下来的冲突就不会写?
答案简单,死比改容易。
写一个人慢慢补偿、长期被冷眼、反复动摇再站起,需要细节、需要耐力、需要生活观察。
给一刀,全解决,收视率还能冲热搜,换谁不偷懒。
美剧也这么干。
《绝命毒师》里想戒毒的简被父亲呛死,《权游》里翻红的雪诺被捅成马蜂窝,观众骂完继续追。
区别在于,人家偶尔让活人赎罪,TVB把死亡当唯一句号,十年不变,套路变老赖。
心理学有个词叫“救赎幻想”,观众把自身后悔投射到角色,看他重新做人等于自己也被原谅。
编剧一刀把幻想劈碎,告诉你晚了、完了、没救,这种绝望感放年轻时能骗眼泪,如今社畜一天喘三口气,谁还想交钱买堵。
更惨的是配角没话语权。
主角浪子回头能活到最后一集,配角洗白必死,因为主角合同贵,死不起。
观众以为看命运,其实是看预算。
血包便宜,就拿来祭天。
有人统计过,TVB最近五年播出的三十部剧里,二十三部出现“刚变好就挂”情节,死亡方式从车祸、癌症到被推下楼,平均分配,像打卡。
数据摆在这,再厚的童年滤镜也碎成渣。
活着赎罪真有那么难?
写出彩的例子也有。
《刑侦日记》里袁伟豪演的变态杀手关三年,出来给受害人母亲当免费护工,每天被翻白眼,夜里做噩梦,观众一边骂一边追,收视率没跌反升。
证明观众不是非要死人,是要真实。
真实就是赎罪路又臭又长,想被原谅先得习惯冷脸。
内地剧开始反向操作。
《漫长的季节》里范伟演的爹错怪儿子二十年,最后儿子死,他活着还债,每天去母校门口扫地,扫到白发,观众哭到崩溃。
人没死,愧疚一直在,这比一刀抹脖子狠多了,也高级多了。
TVB如果还想要下一代观众,得把便当收起来。
让角色活着,在旧社区做夜班保安,被街坊戳脊梁骨;让前妻把赡养费甩他脸上;让小孩问叔叔你是不是坏人。
痛苦不一次性给完,让它像牙疼,持续、反复、睡不着,这才是生活。
观众看到角色还能站起,才会相信自己也能。
套路用多了,遥控器真的会飞。
毕竟,谁也不愿加班回家,打开电视还被提醒:别想变好,变好就死。
来源:顶级麻酱6swnQ7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