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分钟一集的微短剧把历史剧观众抢走了240%的播放量,还在嫌长剧太慢的人已经连夜刷完十部。
三分钟一集的微短剧把历史剧观众抢走了240%的播放量,还在嫌长剧太慢的人已经连夜刷完十部。
有人凌晨两点给《唐朝诡事录之长安》打分,顺手把《冒姓琅琊》顶进前十。
长剧磨了三年还没过审,短剧一周拍完直接上线。
观众不是不挑,是饿极了,给什么吃什么。
《冒姓琅琊》开局就砍头,现代博士穿到南齐刑场,背错一句《论语》差点被剁。
他急中生智把家谱背成《史记》,古人当场跪了。
长剧里这种场面得铺垫三集,短剧三十秒搞定。
博士没系统、没武功,只有一脑子论文。
他靠解释蝗灾成因换口饭吃,用统计学帮县令查赋税,活成古代技术顾问。
观众看爽了,原来知识真能换命。
短剧不救乱世,皇帝照死,王朝照乱,主角像蚂蚁一样被卷走。
这种无力感反而真实。
观众看腻了龙傲天,换个普通人居然能共情。
数据更无情。
上半年历史微短剧播放量翻两倍半,人均每天多看一倍时间。
长剧还在吹质感,观众已经用脚投票。
不是历史没人看,是太慢没人等。
长剧导演不服气,说短剧像泡面,没营养。
观众反问:你炖三年端出一锅冷水,谁喝得下?
深度不是时长,是能不能说到点上。
短剧也有病。
皇帝一皱眉,弹幕刷封神;女主一笑,弹幕喊仙女。
角色只有标签,没有血肉。
权谋像小孩过家家,一句话就能反转。
观众一边骂一边追,图个爽,不图记住。
说到底,两边都在偷懒。
短剧偷时间的懒,长剧偷节奏的懒。
一个把复杂拍成简单,一个把简单拖成复杂。
观众夹在中间,只好两倍速看长剧,正常速看短剧,自己当剪辑师。
有人担心年轻人把假历史当真。
其实没必要,当年《戏说乾隆》也胡编,照样有人查资料。
关键是得先让人感兴趣,才有动力翻书。
短剧就是那个诱饵。
长剧真正该学的是短剧的钩子。
三秒一个冲突,十秒一个反转,不代表没深度,而是先把人按在椅子上。
再谈人性、谈时代、谈命运,观众才听得进去。
别再把历史当成博物馆里的玻璃柜,摔碎也没关系。
碎片里照出的人脸,可能比正史还真实。
短剧已经撕开口子,长剧再端着,就只能剩掌声给自己听。
来源:金市宝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