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一出,今年九分剧都被碾压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4 10:12 1

摘要:当时只是想简单看两眼,但当片头“我25岁就当上这个郡的警长”响起,两个小时就悄无声息地过去。

八月一个晚上,失眠,打开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

当时只是想简单看两眼,但当片头“我25岁就当上这个郡的警长”响起,两个小时就悄无声息地过去。

看完心里只有两句话。

这才叫电影!

年轻那会儿可吃得真好!

《老无所依》诞生于2007年,不是1994那样的神仙打架之年。

但。

当年与它角逐奥斯卡的,有《赎罪》《朱诺》《迈克尔·克莱顿》《血色将至》(最佳影片得主),大卫芬奇的《十二宫》连提名都没有。

那两年,华语片有《色,戒》《投名状》《集结号》,韩国有《密阳》,日本有《入殓师》,德国有《窃听风暴》,意大利有《格莫拉》,伊朗有《我在伊朗长大》……

《绝命毒师》《生活大爆炸》《士兵突击》《大明王朝1566》这些公认的神剧,也恰逢其时,横空出世。

而今,2025。

二十一世纪走过四分之一。

可你环顾四周。

还有多少像那些年的好片、好剧,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看,每次看都会忘记时间,看完会有新发现。

某种程度,我们是悲观的——

电影电视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不只是娱乐方式的改变。

更是在愈发喧嚣、分裂的舆论环境中,还有多少导演,演员敢于拒绝任何标准和审判,心无旁骛地说自己相信的话。

很难很难了。

包括过去那些被视作灯塔的好作品,也在各种“三观”的反攻倒算中土崩瓦解。

这更让人心痛。

所以,我们决定开坑一个系列——

“21世纪十大”。

以编辑部加起来近五位数的阅片量,从中美英日韩、犯罪、动作、恐怖等不同领域,25年里优中选优,选出各自领域TOP10。

以下排名(及今后同系列榜单)不分先后。

什么评分高,内容深,文化影响力都是扯淡。

关键只有一条。

每一部都真的好看

这种好看不止之于过去或者当下,更是不论什么时候,它们都是度量同类型不可逾越的坐标。

再说得直白点:

有时候电影(电视)不是看得越多越好,是你看过哪些真正好的,以及你以何种方式记住了它们。

希望你喜欢。

如果看过后,更爱电影(电视),希望能分享给更多朋友。

第一篇,我们从美剧启程——

绝命毒师

2008年1月20日

豆瓣9.4(五季平均) IMDb 9.5 MC 87

如何把一个俗套变成世界名著?

世界上最好的电视剧是什么?

回答《绝命毒师》,一定最不容易挨喷。

Sir没瞎编:

2013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史上最受评论界好评的电视剧

《毒师》只此一家。

一个化学老师,知道自己癌症晚期,为了治病,也为了给家人留下点钱,他决定铤而走险。

然而,当他深入犯罪世界,才华与野心被点燃,他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轻视的平庸男人。

最终,犯罪不再是为了家人,是为了自我需要和证明。

我是为了自己

我喜欢制毒

我也很擅长制毒

而且,让我觉得

我真的

还活着

命运的分叉口,是第一季第三集。

老白失手杀了人,不得已“绑架”了见证者小八。

此时的老白还良知未泯。

他忙上忙下,伺候小八起居饮食,给对方做三明治,手里还提了啤酒。

在酒精的催化下,两人进行一番交心。

- 杰西知道你得了癌症吗?

家人也不知道吗?

- 不知道

- 为什么不说?

小八决定“救”老白。

就像我说的,沃尔特

这行当根本不适合你

事情无法挽回之前尽早抽身

老白几乎被说动了。

他上楼,摸出钥匙,准备放人。

但当目光无意扫过垃圾桶。

他直觉发现,那个刚刚他不小心打碎的餐碟,碎片好像少了一块。

小八起了杀心。

老白不相信。

他表情从震惊到恐惧。

别这样,别这样

你何必如此?!

最后终归于冰冷、清醒。

何必如此......

一个人说了一个谎,为了圆谎就不得不继续说更多的谎。

同样。

杀了一个人是走上了一条路;杀很多人是为了铺平这条路。

然而,《绝命毒师》绝非一则“好人变坏”的扁平寓言,它更像一份关于“人为何会走向毁灭”的人性光谱。

“立体”这个词,对它来说都单薄。

罗伯特·麦基在《人物》一书中,将角色的每对矛盾特征总结为一个角色维度——在《毒师》中,杰西·平克曼拥有6个角色维度,而沃尔特·怀特足足有16个。

△ 罗伯特·麦基《角色》

所以我们对老白的感受才会那么复杂。

一开始同情他,但随着他越发残忍,同情转为恐惧,恐惧之外,又折服他的智力,直至看到他无可挽回走向毁灭,情感从共犯般的刺激,转向对人性的理解与幻灭。

一个好角色,能给你极致体验就是如此:

你知他犹如知己,或甚于知己。

《绝命毒师》是一个人,也是所有人。

它通过62小时的绝妙叙事,完成了永生。

权力的游戏

2011年4月17日

豆瓣9.0(八季平均) IMDb 9.2 MC 86

亲爱的观众朋友,You know nothing

Sir不确定你还记不记得,《权游》最初的魅力其实很简单:

猜不到。

这仨字原本单薄,但《权游》给了它最精彩绝伦的诠释。

对Sir来说,最深刻的印象,反倒不是什么角色突然下线——

而是第二季里大名鼎鼎的“瑟曦亲传政治课”。

小指头羞辱瑟曦,并卖弄:

知识就是权力(Knowledge is power)。

瑟曦低头向卫兵发令——

“抓住他。”

“割开他的喉咙。”

“停,待命,我改主意了,放开他,后退三步,转身,闭眼。”

“power is power.”

《权游》猜不透的根本——

是人心猜不透。

是我们熟悉的那两个字:命运。

这种猜不透,同时突破着故事的上下界限。

有多残酷,就能有多热血。

不只是成为解放世界的英雄,不只是面对千军万马而不后退一步......

也是在千夫所指时。

承认了自己的命运,并再迈出一步。

它努力改写那些“理所当然的命运”。

告诉我们不到最后一刻,你肯定不知道上帝的骰子丢给谁,所以,不要放弃。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

因为这个世界不会忘记

用它来武装自己

就没有人可以用它来伤害你

但千万千万。

别看最后一季。

心灵猎人

2017年10月13日

豆瓣 8.9(两季平均) IMDb 8.6 MC 80

用正反打拍出犯罪的尽头

没有一部犯罪片敢这么拍。

别的犯罪片“尸检”是检验尸体。

金牌变态大卫·芬奇亲自操刀,让《心灵猎手》走到了所有猎奇犯罪故事的尽头——

一场对人性的“尸检”。

故事讲述20世纪70年代末,两名FBI研究员深入调查变态凶手心理,进而建立现代犯罪科学的故事。

连环杀手?

这是个新分类吗?

不血腥,不暴力。

营造扣人心弦的戏剧张力,只靠两样:

台词、镜头。

要的,是你深入骨髓的不安。

首季的重头戏,便是主角霍尔顿与变态杀手艾德蒙·肯珀的会谈过程。

在罪犯每句“我是怪物”的坦白中。

都暗藏着一句“那么你呢?”。

整个过程中——

猎人与猎物的身份逐渐模糊。

正常与诡异的边界慢慢崩解。

最后一次见面,杀手主动拥抱探员,正是深渊反视的那一刻。

真正的恐怖,不是怪物的存在。

而是你开始理解怪物的逻辑,甚至在某一刻,发现地狱里,还藏着一个自己。

真探

2014年1月12日

豆瓣 8.0(四季平均) IMDb 8.9 MC 75

延绵不绝的精神分裂和诗意

同样是窥视深渊,《真探》的杰出,是它把犯罪与破案,提升到了哲学探讨的高度。

故事始于一起仪式般的残忍凶案。

一具裸体女尸,头戴鹿角,被摆成祈祷姿势,还有尸体旁的三角摆饰。

诡异的寂静感被无限放大。

但,《真探》并不关心“谁是凶手”。

创造者尼克·皮佐拉托更想呈现的是培育凶手的土壤。

马修·麦康纳饰演的拉斯特,像一个得了精神病的哲学系肄业生。

搭档这样评价他的性格——

“如果不喜欢天空的蓝色,就会跟天空干一架”。

他的搭档,伍迪·哈里森饰演的马蒂,则代表世俗,功利那一面。

但在规整的西装下,是个一边在教堂做礼拜,一边盘算着偷情时间的男人。

《真探》的故事,便是两位性格极端对立的主角:

一个是凭直觉断案的疯子。

一个是在现实泥潭中挣扎的傻瓜。

17年彼此缠绕、憎恨,又不得不成为唯一能理解对方伤口的人。

“怪胎”拉斯特动不动就飙出各种存在主义、荒诞主义的负能量语录。

看似是带着蔑视意味的幽默、调侃(类似刻意凸显谢尔顿nerd一面)。

但也正是这些充满的哲学思辩的台词,成为了《真探》的精髓。

但这绝非《真探》唯一的卖点。

第四集那个长达6分钟、一镜到底的劫狱枪战长镜头。

堪称电视剧史上的最牛*的镜头之一。

每一个人看完人都会感慨:

*,谁说电视剧不是艺术。

奥丽芙·基特里奇

2014年11月2日

豆瓣 9.3 IMDb 8.3 MC 89

看清世界但依然热爱它

你的身边,或许也有这么一个煞风景的人。

脾气暴躁、讲话毒舌,总是习惯性地打压孩子的热情和丈夫的爱,用一身的刺抗拒世界的善意。

- 妈,你扇了我一耳光

- 挨一巴掌而已

- 为什么你对那些坏学生都比对我好?

- 因为你是我儿子,算你倒霉

但你总能在这种人身上,看到世界的真实,是悲凉。

《奥利佛·基特里奇》是本次榜单“文学性”最强的剧集。

或者说,伤心的人该去看《1988》,绝望的人或许该打开这部《基特里奇》。

绝望,大概因为你触摸到了人生真相。

它是家庭剧。

但它一层层地掀开了生活的真实,是你先必须在悲凉中幸存。

奥丽芙冷眼审视,但从未袖手旁观。

她敏感阴沉,但总是能敏锐察觉,并尝试留下身边一个又一个求死的过客。

包括路人,也包括她嗑药的母亲。

你总会在她身上看到那种极致对抗的生命力。

故事最后,她依旧掏出了手枪,想要结束自己苍凉悲惨的一生,但被一帮孩子撞破。

男孩说:这片树林是我们的。

女孩补充:你能留下来,女士,但别留下垃圾。

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她哭了。

撕心裂肺得像是出生时那样。

遍体鳞伤的奥利芙回到现实,依靠在他的怀里,轻轻地说——

这个世界让我感到挫败

但我还不想离开它

那是她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但依然热爱它。

纸牌屋

2013年2月1日

豆瓣8.1(六季平均) IMDb 8.6 MC 73

原来这才是网剧

只要你看美剧,就听过这两声——

噔!

噔!

网飞可以因为性侵争议割席史派西,搞臭甚至砍掉《纸牌屋》。

但沿用至今的片头音效依旧诚实——

这是来自《纸牌屋》第二季尾声,弗兰克成功当上总统时的“宣言”。

多年以后,“弗兰克·安德伍德”(史派西个人拍摄)依旧自信表示:

网飞窃取了我的胜利。

网飞存在是因为有我

我让他们名扬四海

之后他们试图把我埋葬

《纸牌屋》的成功几乎确立了网飞今后流媒体平台的王者格局。

对于现在的观众而言,《纸牌屋》同样石破天惊:

很少有如此离经叛道的角色开场——

一声车辆的撞击声。

一声狗的悲鸣。

弗兰克独自一人,安抚血泊中的小生命。

痛苦分两种,一种令你变得更强,另一种毫无价值,只是徒添折磨,我对没价值的东西也没耐心。

这种时刻,需要有人采取行动。做一些不好的事,但也是必要的事。

动手了,直到狗没了声响。

接着他不动声色地盯着你。

好了,痛苦结束了

这是第1季第1集第1场戏,这是宣告——

好人的故事?

不,是胜利者的故事。

而这个人,总会把你(观众)当自己人,一字一句地教训你:

胜利者,为了胜利都干下过什么。


《纸牌屋》塑造了一个优雅体面又脏心烂肺的政治世界,王座之下,理想者殉道,无能者轮替,阴谋家永生。

它并非没有缺憾。

尤其是,主打低级阴谋与血腥斗争的《纸牌屋》,早已被现实中系统又生动的政治灾难遥遥领先,想象力也捉襟见肘。

以至于它的烂尾和开场一样,令人瞠目结舌。

但Sir依旧怀念那个站在权力顶峰的“自己人”。

一脸坏笑地提醒我们:

别信。

谁都别信。

瑞克和莫蒂

2013年12月2日

豆瓣9.4(八季平均) IMDb 9.0 MC 84

哲学可以是场电子游戏

欧美同类型的成人动画并不少,从《辛普森一家》到《马男波杰克》,《瑞克与莫蒂》能后来居上,封神称王,不是来自于那些天马行空的脑洞,也不是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

而是借由整片宇宙。

将抽象,艰涩的哲学人性化、具象化,甚至幽默化。

这个穿梭于各个平行世界、宇宙每个角落的恐怖分子瑞克,怀揣着一种极其具体的虚无感:

宇宙真他娘大的啊......

我的存在有个狗屁意义......

它反复论证着同一个宇宙真相:

人生,世界,包括整个宇宙,都是屁~

最极端的一次:

世界毁灭,瑞克和莫蒂逃到平行世界,取代了那里的瑞克和莫蒂,并亲手埋葬他们。

看。

不仅狗屁不是。

“我”的存在,还能被轻易地备份、优化、替换。

一切正襟危坐都是可以解构的,这恰恰是你能安心瘫在沙发上,和Ta一起看电视看到死的原因。

每个早上,我都是在

离我尸体不到20码的地方吃早餐

人的出现是没有目的的

人也不会属于任何地方

每个人都会死去

来看电视吧


《瑞莫》绝非彻底虚无没心没肺。

它的表面冷漠,是一种更深刻的深情。

制片人丹·哈蒙,把调子定为“意义的追寻”:

我赞同瑞克认为的一切都了无意义吗?

其实不赞同。

因为认识到“什么都没意义”,即使确实如此,但却无益于你。

地球会挂掉,太阳会爆炸,宇宙在变冷,到最后什么都无所谓。

你越能抽身,就能承受越多的事实。

但当你聚焦于地球,当你聚焦于一个家庭,当你聚焦于一个人的大脑,聚焦于一段童年或是一段经历,你看到的是一切都很重要。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人生无意义的勇气。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因为不确定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瑞克、莫蒂掉进了时间被湮没的空无里。

没有坐标就会消失。

千钧一发之时,瑞克把生还的机会给了莫蒂。

其实说出那句话时,瑞克就已经解脱。

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因为莫蒂,因为爱,此刻这里即是宇宙中心。

兄弟连

2001年9月9日

豆瓣9.6 IMDb 9.4 MC 87

整个电视剧史,这样的“主旋律”只有一次

集结了众多未来巨星,耗费大量预算,制造了最壮观战争场面的电视剧,以这样的规模呈现二战,整个电视剧史就这么一次。

但确立它永恒地位的,是它的勇气:

不仅拒绝丑化敌人。

甚至拒绝美化英雄。

若只能用一个词定义《兄弟连》,那便是“真实”。

这种真实,不仅在于它用大量的细节,从装备到战术,从手持摄影到主观镜头,营造出极致真实的临场感。

这种真实还包括对历史、对人性的诚实。

主角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为何而战。

是荣誉吗?

第九集,战士们人人传唱的“伞兵歌”——

原版《共和国战歌》的歌词,“Glory! Glory! Hallelujah!”。

被他们改成了,“Gory, gory, what a hell of way to die”。

这一集,叫“为何而战”。

战争将要结束。

美国士兵从“解放者”变成“占领者”,他们甚至闯入德国人的民宅搜刮战利品,发泄着愤怒与困惑。

上尉走进德国将军的家里,随手摔碎肖像。

女主人的目光令他惭愧。

在收拾集中营受害者残骸时,原先的女主人终于在上尉面前低下头。

但上尉脸上,依旧是久久不去的困惑。

他不懂。

每面旗帜都打着正义名义指向胜利。

而追随它的意义,又是什么?

把我们从半个地球外拖来

干扰我们的生活

为了什么?

我们站在历史这边,自然知道“消灭邪恶法西斯轴心”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正义的战争动机。

但当时呢?

在胜利之前,战争对于士兵们只是任务,况且当炮火声响起,“活下来”就是唯一清晰的念头。

什么“国家”“自由”都像扯淡。

不用经历也能明白——

战争就是混乱、恐惧、无奈与巨大消耗。

没有绝对正义的战争。

只有同一战壕下浴血的兄弟情谊,才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确凿无疑的意义。

“我不是英雄。”

“可我与英雄们一起服役。”

△ 主角原型,理查德·温特斯中尉

火线

2002年6月2日

豆瓣9.6(五季平均) IMDb 9.3 MC 91

神剧的尽头理应是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只有一部美剧值得被称为神剧,那就是《火线》。

在BBC的“21世纪最伟大的100部电视剧”中,《火线》无争议问鼎,甚至被公认为“它不应该得艾美奖,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

警匪,只是它的表面。

《火线》真正窃听、跟踪的是制度。

是“The Game”。

它的悲剧不在于某个邪恶的个体,而在于一个看似健全、实则早已异化的现代制度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

无论是警察、毒贩、政客、教师还是记者,工人......都只是系统中的一个齿轮,被制度的巨大惯性推着走。

个人的努力与选择,在系统性的失败面前,根本微不足道。

- 小妞,你怎么能把这狗屁叫战争?

- 为什么不能?

- 战争会结束

毒品交易、工会腐败、教育缺失,不光属于一个叫巴尔的摩的城市,它们几乎是整个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现状。

- 如果鼻涕鬼老是偷钱

你们为什么还带他玩?

- 不然呢?

兄弟,这里是美国

所以,在《火线》里,我们最常听到的台词,只有一个字:

“FUCK”

还原现场。

Fucking,fuck,fuck

模拟案发。

- No

- Fuck

找到线索。

- Motherfucker

- Fuck me......

5分钟内,对白就FUCK了36遍。

但你感觉不到任何爽点。

在《火线》播出的年代(2002-2008),电视剧的主流审美正在被《黑道家族》《迷失》《24小时》等剧塑造。这些剧集虽然优秀,但普遍依赖于强情节、高悬念或密集的心理戏剧冲突。

但《火线》是 “反电视” 。

它缓慢的叙事,密集的对话与群像戏,与沉重、绝望,不给出任何解决方案的主题,让很多人只看一两集,完全看不下去。

历史上《火线》从没拿过艾美奖。

但这正是《火线》伟大的地方。

真正伟大的艺术往往领先于时代,它的超前与独创注定是属于未来的。

时间其实已经给出答案,近些年在各种影迷,剧迷评选的办单,《火线》屡屡上榜,甚至位列榜首。

但《火线》的地位已无需任何奖项来证明。

要理解有史以来最接近“伟大文学”的电视剧的高度,只有一种方式:

去看,去享受它。

只要你熬过前三集。

- 世界往一个方向,人往另一个方向,伙计

- 他是个冷血混球

- 这是个冷血世界,Bodie

- 你还说世界在变暖呢,伙计

以上十部。

就是我们心中的21世纪25年,美剧里精华中的精华。

值得你重温或补完。

无论哪部触动了你的心弦,无论你心中还有哪部神作理应名列前茅,欢迎在评论区倾诉、碰撞、分享你的热爱。

神剧太多太美。

但我们相信——

在下一个四分之一世纪。

这些故事仍将是我们的灯塔,照亮对抗命运与时间的路途。

将在每个世纪每个深夜,被我们一次次叩响,直到心跳尽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