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暖治愈的《红石榴餐厅》虽然收官,但围绕这部剧的热议依然不断。剧中的美食、金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新疆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的大门。
温暖治愈的《红石榴餐厅》虽然收官,但围绕这部剧的热议依然不断。剧中的美食、金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新疆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的大门。
“儿子不要担心,妈妈在。”
当阿依夏妈妈对养子明亮说出这句朴素却坚定的话语时,一个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在《红石榴餐厅》中缓缓展开。剧中,明亮为了陪伴病重的母亲,放弃深造机会回到家乡,接手母亲倾注半生心血却濒临倒闭的“红石榴餐厅”。
《红石榴餐厅》海报。
在这里,母爱不分亲生与否,养育之情跨越了血缘的界限,正如新疆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的相处——不同民族却亲如一家,共同编织着团结和睦的生活图景。
剧中红石榴餐厅的起承转合,既藏着普通人的生存韧劲,更将乌鲁木齐的城市风情、特色美食与人文温度娓娓道来。凭乌鲁木齐街头的烟火故事意外“破圈”,相关话题下网友留言扎堆。
从大巴扎的琉璃光影到领馆巷的抓饭香气,从“六馆一心”的现代风貌到老街巷的邻里温情,这部剧如同一架桥梁,让网友透过屏幕触摸到丝路名城的鲜活肌理。
“看的是餐厅日常,念的是乌鲁木齐真味”成为评论区共识,也让这座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承载着百姓真挚情感的城市,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城市展新颜: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魅力
剧集镜头扫过的乌鲁木齐街景,成为网友的“云打卡指南”,也让乌鲁木齐的城市魅力彻底“出圈”。
10月28日,在大巴扎步行街,来自天津的游客在打卡拍照。资料图片
“剧中出现的大巴扎,去年去过!烤包子香到现在还记着。手鼓声响,比镜头里更动人”。长沙网友唐娜晒出打卡照。作为城市文化地标,这里既有特色建筑与歌舞演艺,更藏着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温情——老匠人现场制作民俗乐器时,会耐心解答年轻游客的疑问;街头艺人的弹唱里,既有新疆民歌也有流行金曲,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在此找到共鸣。
11月2日,在大巴扎美食街,来自各地的游客品尝各类美食。资料图片
这让网友@南方小土豆留言:“看完立刻订了机票,想去拍同款星空下的大巴扎,更想感受这座城的热闹”。
除了大巴扎,形似雪莲花的“六馆一心”、能远眺博格达峰的中天广场,都让网友刷新对乌鲁木齐的认知。
“原来乌鲁木齐有这么现代的文化中心,馆内的展览和窗外的雪山同框,这种古今碰撞太震撼。”
珠海网友阿木的评论下,网友纷纷晒出红山公园的红山塔、八楼主题车站的复古公交。从承载记忆的老建筑到拔地而起的新地标,乌鲁木齐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却始终保留着最本真的温度。
11月11日,来自上海的游客在沙依巴克区友好北路八楼音乐记忆走廊背景墙前打卡拍照。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刀郎歌里的八楼变成了打卡点,楼下的抓饭店还是老味道,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太妙了。”乌鲁木齐本地网友“过油肉拉条子”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美食藏温情:每口都是生活的滋味
剧中的抓饭、烤包子更是勾动味蕾,让屏幕外的网友纷纷追忆起新疆美食的独特滋味。
“馕坑刚烤出的一口咬开油汁喷香,这才是烤包子该有的样子。”
@吃货阿杰的一句话,精准点出了这份美味的精髓。刚出炉的烤包子外皮酥脆,羊肉与洋葱的鲜香在齿间迸发,这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新疆人对食材本味的坚守——选用当天现宰的新鲜羊肉,搭配本地出产的洋葱,简单调味却成就极致风味,就像乌鲁木齐人一样,质朴中藏着醇厚。
在“红石榴餐厅”取景地旁边餐饮小店,热气腾腾的烤包子出炉了。(11月4日摄)记者雷婷摄
“看完《我的阿勒泰》美哭了,看完《红石榴餐厅》馋哭了,看来新疆非去不可了。”网友@嘻嘻说。
手抓饭的金黄油亮、羊肉串的滋滋声响、大盘鸡拌皮带面的灵魂搭配,构成了乌鲁木齐美食的鲜活图景。
这些美食从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城市的烟火温情。米粒吸饱羊肉的油脂与胡萝卜的甜润,每一口都是时光沉淀的滋味;炭火上翻转的羊肉串,撒上粗粒孜然,香气能飘满整条街巷,这是属于乌鲁木齐的烟火密码。
“按剧里线索找到的美食,胡萝卜的甜和羊肉的鲜融在一起,太绝了!”@探店小能手的分享,道出了无数食客的心声。在乌鲁木齐,无论是装修精致的餐馆还是街头小摊,老板总会多添一勺汤、多送一片馕,这份藏在美食里的热忱,正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温情注脚。
11月4日,在与“红石榴餐厅”相邻的天天爱来风味餐厅,餐厅负责人阿斯卡尔·热依木在盛抓饭。记者雷婷摄
从剧集剧情到城市风貌,从餐桌美食到生活态度,《红石榴餐厅》如同一扇窗,让网友看见乌鲁木齐的真挚与温暖。
正如网友@风里的石榴籽所说:“最动人的从来不是传奇,而是小馆里的烟火、街道上的生机和每口美食里的诚意”。
《红石榴餐厅》落下帷幕,但乌鲁木齐的烟火故事仍在银幕之外日日上演。从一部剧,爱上一座城。《红石榴餐厅》的成功“破圈”,其价值早已超越剧集本身。它是一次成功的城市文化叙事,生动诠释了乌鲁木齐“开放、包容、温暖、现代”的鲜活形象;它也是一次真诚的情感连接,让天南海北的观众通过美食与烟火气,与这座城市建立了精神共鸣。剧虽然完结,但温暖、治愈的乌鲁木齐的故事,仍在续写。
来源:乌鲁木齐观察